摘 要: 张以宁是一位历经元明两代的文人, 在元代后期的文坛上就有较大影响, 入明以后, 在明初的文坛和政坛也名噪一时, 是闽中派的先导。本文主要从元末明初的复古思潮和社会背景出发, 研究其对张以宁诗文及文学主张的影响。
关键词: 张以宁; 复古思潮; 元末明初; 翠屏集;
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等人为代表的诗人群体, 文坛则以宋濂等人为代表, 这些作者大多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时期, 既经历了元末的动荡战乱, 又经历了明初加强集权的高压统治, 多抒发时代的伤痛和个人际遇的沉浮, 尤其是一些宁死不食新朝之粟的元末遗民诗人, 他们的身世之痛、忧郁彷徨在诗文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但在明初朱元璋的整饬政策和高压统治之下, 更多的文人选择了归顺新朝, 成为了“贰臣”。本文所关注的张以宁, 就是其中之一。张以宁着有《翠屏集》, 诗词文均有传世。他生活在跨元明两代, 在元末和明初的诗坛上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两朝文臣, 闽中才子
张以宁 (1301—1370) , 字志道, 自号翠屏山人, 古田 (今属福建) 人, 家居翠屏山下。《明史·文苑传》记载“以宁有俊才, 博学强记, 擅名于时, 人呼小张学士”1。张以宁出生在官宦之家, 祖父与父亲均为元世臣。以宁自幼便十分聪慧且胆识过人, 小小年纪便知名于乡里, 《明史》中记载“以宁八岁, 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 以宁诣县伸理, 尹异之, 命赋《琴堂诗》, 立就, 伯父得释, 以宁用是知名。”2
十五岁时, 张以宁前往宁德受业于当地着名的理学家韩性同。元泰定四年, 张以宁以春秋举三甲进士, 开始了他历经元明两代、宦海沉浮多年的仕途生涯。他先后做了黄岩判官, 六合县尹等职, 在元为官四十余年。明灭元之后, 朱元璋将其召至京城, 复授其为侍讲学士。不久, 他在奉召出使安南的归途中病逝, 享年七十岁, 在新朝为官仅短短两三年时间。
元明易代, 使得无数文人陷入了两难之境。与元末遗民相比, 张以宁很快归顺了新朝, 做起了“贰臣”, 且诗文中也并未过多表达对元代的挽留和追思。《小草斋诗话》记载了别人嘲讽张以宁身侍二朝的一件事:“张以宁以元学士入明, 尝过焦几庙, 题诗壁上云:‘碧殿红棂翠浪间, 江风缥缈动烟鬟。神鸡不逐云中去, 啼杀清秋月满山。’后再过之, 有人改其末句云:‘神鸡忍逐他人去, 羞杀清秋月满山。’以宁大惭遂刮去其诗。”3在当时重“君臣之义”的伦理纲常之下, 张以宁的选择与当时的时势及他本人的想法和抱负有关。
首先, 他对朝代的更迭和世事的变迁有自己洒脱的认识。在他的词作《明月生南浦》中, 他写到:“……一笑英雄曾割据。痴儿却被潘郎误。宝气销沉无觅处。藓晕犹残, 铁铸遗宫柱。千古兴亡知几度。海门依旧潮来去。”
其次, 他对汉人统治的朝代和汉人文化抱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与他的汉人身份和他接受的儒学、理学有大关系, 也经常在诗文中提及刘蜀、南宋。
最后, 他一直怀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张以宁在元朝时期, 为官之路并不顺畅, 壮年时曾在江淮滞留十年, 以教书讲学为生。郁郁不得志的张以宁在诗中写道:“昔无刘豫州, 隆中老诸葛。所以陶彭泽, 归兴不可遏。岂知英雄人, 有志不得豁。高咏《荆轲》篇, 竦然动毛发。”官场不得意与壮心未酬使他心里极其不甘。同时, 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 他长期漂泊在外, 无比思念故乡, 他更愿意早日平息战火, 使自己的家乡回到那种“清时无寇盗, 比屋乐耕耘”的悠然时光, 从而未多犹豫地归顺了新朝。
二、宗唐复古, 杜诗韩文
元中期之后的诗坛, 复古思潮以宗唐为主导倾向, 对于宋诗则多采取摒弃态度。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诗的浑融流丽、清新端雅, 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在文上主要师法韩愈, 颇有雄健深邃之风。明初, 更是崇古思潮大兴, 从开国重臣如宋濂、刘基, 到重要的文学侍从如陈谟、刘崧、张以宁等均以儒家诗学论诗, 对“性情论”、“风雅传统”等进行倡导。由于元末明初这一时代背景, 张以宁受复古思潮影响颇深。
(一) 宗唐抑宋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倡“当以盛唐为法”, 对后世“宗唐抑宋”的思潮影响很大;高棅的《唐诗品汇》, 更是明初诗歌复古的里程碑。这两位福建人的学说主张, 在闽中十分盛行, 张以宁熟悉和认可严羽的主张, 曾在文中化用严羽评论盛唐诸人诗的妙句。
处在宗唐氛围中, 张以宁还将唐诗与风雅颂联系起来, 认为唐诗继承了风雅颂的遗意:“……杜以真情真景精义入神者继之;国风比兴多而赋少, 而李以真才真趣浑然天成者继之, 而为二大家。陶之继, 则韦、孟、王、柳之得意者, 精绝超诣, 趣与景会, 多出于兴, 然与风雅, 概有悟然。”4
此外, 张以宁还推崇儒家诗学观, 尤其是诗经的温柔敦厚, 认为只有学习古人发自性情、纯心正性, 才能真正写好诗:“诗者性情之发也, 性情古则诗古矣……其心纯则其性情正, 其性情正, 则其发于诗也, 不质以俚, 不靡以华, 渊乎其厚以醇记。”5
(二) 李杜诗篇为圭臬
张以宁在诗歌创作上奉李杜为圭臬, 认为他们是继陶渊明之后、诗三百的继承人, 也对当时学杜者多而学李者少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诗于唐赢五百家, 独李杜氏崒然为之冠。近代诸名人, 类宗杜氏而学焉, 学李者何其甚鲜也。尝窃论杜繇学而至, 精义入神, 故赋多于比兴, 以追二雅;李繇才而入, 妙悟天出, 故比兴多于赋以继国风。”6因为杜甫学而至, 李白才而入, 妙悟天出, 实难模仿。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名作《送重峰阮子敬南还》, 当时脍炙人口。意境清逸, 颇有青莲之韵, 朱彝尊称:“承旨重峰送别一篇, 仿太白可称合作。”7而他另外一首五古《峨眉亭》:“白酒双银瓶, 独酌峨眉亭。不见谪仙人, 但见三山青。秋色淮上来, 苍然满云汀。欲将五十弦, 弹与蛟龙听”, 被沈德潜认为其“秋色淮上来二十字, 何减太白”8。除此之外, 还有仿太白之豪放飘逸的“青天出皓月, 碧海收微烟。举杯一问月, 我本月中仙”以及类杜甫的“公时挥洒神与力, 此诗此笔绝代工”等诗。
(三) 韩愈文章为典范
复古思潮同样也影响到他的文章创作和思想上。他认为宋代文章已失秦汉之风, 因此提倡宗经师古, 以韩愈文章为典范, “后乎经者, 文之正莫如孟轲氏, 后乎孟者, 文之盛莫如韩愈氏”9。他还多次将韩文与杜诗相提并论, 充分肯定韩愈在文章方面的成就, 评价韩愈文道:“牢笼并包, 靡一不具, ……譬海之钜潮无涯涘, 气和景明, 万里一平, 纤澜弗惊, 力倾乔岳, 畜之沉沉, 而自然其文, 层波鳞鳞, 涣散纷纭, 乍合俄分, 千姿万态, 巧莫能绘;浩乎一与风值, 则浪波起伏, 如山如屋, 鱼龙并作, 休人心目。”10他也十分赞同韩愈古文运动的观点, 称“唐韩子之言殆合于今矣”!
在这种主张之下, 张以宁也创作了不少散文, 其文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包括了古代的记、序、铭、题跋、说、疏、赞等各种文体。《四库提要》中称:“则以宁兼以文章显, 不但以《春秋》名家”。宋濂更是给予极高评价:“今观先生之文, 非汉非秦周之书不读, 用力之久, 超然有所悟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 雄峭而不失于粗厉, 清圆而不涉于浮巧, 委蛇而不病于细碎, 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11
参考文献:
[1] (明) 张以宁.《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2] (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3] (清) 纪昀, 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4] (清) 纪昀,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5]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6] (清)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版.
[7] (清) 陈田.《明诗纪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8] (清)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注释:
11. (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三三《文苑传》,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5113页.
22.同上.
33. (清)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第70页.
44. (明) 张以宁《黄子肃诗集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244页.
55. (明) 张以宁《李子明举诗集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249页.
66. (明) 张以宁《钓鱼轩诗集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251页.
77. (清)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75页
88. (清)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第7页
99. (明) 张以宁《经世明道集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217页.
1010. (明) 张以宁《潜溪集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328页.
1111. (明) 张以宁《甑山存稿序》, 《翠屏集》卷三, 明成化十六年张淮刻本, 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