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投资学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整治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2924字
摘要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从普永华数据的分析显示,截至 2014 年底,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8.23%,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24个百分比。其中,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快于五家大型银行。“贷款信用危害表露的速度正在加速。”普永华道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部主管合伙人梁国威表示,2015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凸显。

  如何解决现有的不良贷款及怎样控制新生不良贷款成为我国银行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不良贷款,由于银行贷款回收的地域和行业不同等问题给银行增加了很多困难,因此不良贷款问题十分广泛:一是不良贷款数额庞大,二是不良贷款逾期时间长,三是不良贷款的难度,四是不良贷款投放过于集中。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与银行业的关系也日趋紧密。一方面,经济波动直接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会引起金融危机,延缓经济增长。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展现经济繁荣和经济衰弱之间的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贷款人的财务状况良好,有能力偿还贷款,因此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不良贷款率较低;而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贷款人获利能力低,无能力偿还贷款,因此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不良贷款率较高。

  2.2政府不合理干预。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加速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政府将企业资金配置方式改为银行供给制。即银行的自己用于财政性的用途,使大量的商业银行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是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历史原因。政府对银行贷款的不合理干预,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根据国家的意愿来发放贷款,并要求银行接受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

  2.3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就不良贷款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银行发放贷款、管理贷款以及收回贷款各方面相互脱节,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制约系统。二是,不能严格执行审批贷款规定。商业银行形成了某些人情贷款或关系贷款,即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找熟人托关系办理的贷款,这样的贷款会致使发放以后管理和催收的积极性不高,易形成不良贷款。三是,考核制度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成为一项硬性指标,完不成任务就只能免职。商业银行为了完成任务,采取多种手段在账面上做文章,导致不良贷款现象越来越严重。

  2.4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不佳。

  我国各项政策法规还没有配套齐全,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信用体系,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宣告破产等途径来逃避银行债务。因此,应当提高违约成本,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违约惩罚力度是迫在眉睫应当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信用观念扭曲是导致信用环境不佳的重要因素。

  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已久,很多贷款人不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相反,更有甚者从中获取了利益。

  再加上国家对拖欠贷款没有很严厉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贷款人,时间久了使人们的信用观念扭曲。而国有银行对贷款的监管力度不够,最终导致不良贷款问题迟迟没有得到缓解。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对策分析。

  3.1关注宏观经济变动对银行带来的影响。

  唯有经济发展了,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银行应当适时研究分析当前的经济情况,根据经济状况对贷款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在计算贷款风险时不要过分依赖企业过去的成绩和近期的财务状况,还要结合该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以规避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在具体措施上,银行应当通过降低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用分散发放贷款行业的方式来稀释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应当做到贷款前对贷款企业的进行认真、详细、准确的调查研究,贷款后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进行跟踪管理,在企业资金充足时可以适度收回贷款,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

  3.2政府管理部门为银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面对日益增加的不良贷款,仅靠银行自身的收款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政府正确认识社会信用危机的危害以及不良贷款对经济造成的危害,将解决不良贷款难题纳入日常工作,配合银行,号召公众提高自身信用意识,增强公众的信用观念。为此,要改变政府职能,削减行政干涉,加速金融系统改革的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监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完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3.3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创建风险的隔离和应急预案,银行不但要有对非法集资、高利贷、金融传销等方面的风险有严格的防控措施,对民间借贷、担保公司等领域的风险也要注意防范。对有潜在风险隐患的企业或业务要经常进行分析,做好动态风险监测,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隔离措施。一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格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工作,贷前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严查贷款对象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未来保障完整、合法的贷款手续,发放贷款后做好后期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更改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财务早期预警信号、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和企业与银行的早期预警信号,做到防范于未然,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三是,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贷款风险。严格按照《担保法》合理合法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物的权属和价值进行严格的审查。

  3.4疏堵并用,控新降旧。

  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切实做到贷款前严查贷款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杜绝人情贷款等不合规贷款,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的风险。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奖惩制度,采用积极有效的收款措施,加大收款力度,降低不良贷款额。加大奖惩力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清理不良贷款的过程中,银行要对信贷员明确工作和任务,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职工的报酬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从而激发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展开。

  3.5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改制重组行为。

  适当的法律框架的建立,为不良贷款的司法处罚创造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采取立法手段,通过加强司法和执法,支持债权处置不良贷款的保护,特别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时效上,按照资产管理公司颁布特定的司法解释,一边债权银行延续法律时效,直追各种形式的逃债、赖账者。提高社会的信用违约成本,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有助于加强民众对信用的重视。同时,也要严格执法,把所立法律法律落实到实处,对各类失信的行为构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和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给全社会培养成良好的信用意识,自愿及时地还本付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利益才真正的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1)。

  [2]胡建忠。新形势下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特点及处置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2014,(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投资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