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

我对管理学教材的几点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1-30 共2287字
  原标题:罗宾斯与周三多《管理学》之比较--兼论东西方逻辑分析与创新之差异
  
  摘 要:罗宾斯与周三多的《管理学》一直是国内外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选用的经典教材。但经过比较发现,二者的结构域逻辑有很大的差别,分析方法、内容侧重点乃至教学对象都有区别。这些差异背后是东西方逻辑分析的习惯所致。他们又进一步导致了东西方管理学理论创新的差距。
  
  关键词:管理学 比较分析 差异
  
  罗宾斯与周三多所着的《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所选用的经典教材,都有其严密的框架结构。乍看,均是按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来进行谋篇布局,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一、内容搭建的逻辑结构差异
  
  罗宾斯用西方的管理学框架,建构了一个原汁原味的西方管理学内容,所有理论的提出都是以案例研究为开端、以案例的管理学启示为结束,源于实践并回归于实践。周三多则是搭建了一个中国化的全面、系统的管理学体系,当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解释理论,逻辑完善,却有理论堆砌之嫌。
  
  二、问题分析方式的差异
  
  罗宾斯的《管理学》,在框架层次上,并不是特别的清晰明确,但仔细阅读发现,它有着西方独特的理性思维色彩--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罗宾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案例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管理学案例进行了剖析和解说,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并再次回归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检验。
  
  其实这也是西方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原因。而周三多善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可以说,周三多的《管理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与阅读的习惯,更容易消化理解。对于管理学的初学者而言,周三多在理论的构建上,非常注意前后呼应和关联性,因此能够很快形成学科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后期的学习。
  
  三、内容侧重点的差异
  
  罗宾斯利用案例的方式,来解释怎么用知识,注重的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周三多的更加重视理论,这对于打基础是很有好处的。另外,中国人更易于相信“权威”,在学习过程中也带有明显的“崇圣主义”观念。按这种观念与教材的编撰方式,不容易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会形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对象的差异
  
  西方的商学院学生大部分都有实践、从商的背景,因此案例研究对它们而言更能够引起共鸣;但周三多将教学对象定位与中国学生,大多是处在象牙塔之中,大量的案例研究也无法拉近学生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
  
  五、关于“创新”
  
  周三多在书的最后一章,增加了“创新”这一章节,而罗宾斯的书中则没有。笔者并不认同将“创新”纳入书中。中国的顶级学府能培养出全球最优秀的应试人才,而美国的顶级学府却能缔造出世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天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连如何创新都要按照书本来进行,又何谈创新?
  
  David Brooks总结出启发学生创造力的“四段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研究)、消化(熟悉材料)、反思和检查(复习和讨论)、整理和掌握知识(论文和笔记)。这是一个将意识与潜意识融为一体的过程,需要将知识停留并活跃在大脑中,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巩固加强、合并重组,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付诸实践、创造出成果。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临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无论是对学习研究的过程体验、理论创新能力,还是个人学习的情感过程,无疑都是一种抹杀。
  
  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理论的创新必须具备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创新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必须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对于中国学生,在缺乏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顾偏向理论而不注重案例分析并转化为自己的体悟,最终将会使得创新能力逐渐丧失。
  
  显然,周三多严密的逻辑结构、全书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从积极方面看,让人很容易对学科产生整体、系统、有机的观念。但是,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精神而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有理有据的科学认识。因此,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吸纳西方逻辑分析中的和力量成分,又要继续保持传统的全局思维,在管理学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中适应新时代发展之需。
  
  六、结语
  
  通过罗宾斯与周三多两本《管理学》经典教材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作为管理学的初学者,周三多的书更易学、更能将学科的系统结构进行掌握;罗宾斯的书适合于进阶学习,虽在内容上易读有趣,但若要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则需要深入的逻辑思考。
  
  2.在“创新”章节的安排中,笔者并不认可周三多的方式。“创新”的关键,尤其对于认为社会科学学科而言,重要的不是创新的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创新”更应该强调的是管理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视角,而不是空谈创新理论的成果。否则又会陷入到“崇圣”[6]的怪圈中。
  
  3.两本教材的对比结果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差异中寻找差异性的根源,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发现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进一步构建现代东方的管理学理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_百度知道》。   
  [2]《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怎么被扼杀的-庸人自扰-博客频道-CSDN.NET》。  
  [3]郑良斌,何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08:33-34.  
  [4]荣又伟。 中共领导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贾勤,潘文晋。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282.  
  [6]王四达。 走出“述而不作”的文化怪圈--中国古代权威崇拜与社会停滞的历史反思[J]. 理论学刊,2007,01:96-99+12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学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