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效的学生干部团队是带动青年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其辐射与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思考高校思政工作中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借鉴管理学当中的群体、团队、员工技能开发等理念,结合工作实际,探索高效学生干部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在团队管理与培养模式方面做有益的思考和推进。
一、群体与团队
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一书中给出了“群体”的概念①:“所谓群体(Group)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创立的工作群体,它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分工。 ”
学生干部队伍通常是由辅导员或高校各级团委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与任命而形成,其工作任务是推动班团建设、维护社团组织运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引导大学生成长,促进其行为管理、价值体系建构等的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均有特定的分工,如班级干部队伍中的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组织生活委员等;团委学生会组织中的分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部门的部长等。因此学生干部队伍是正式的群体。
同时,斯蒂芬·P·罗宾斯在《管理学》一书中也给出了工作团队的概念:“这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并明确指出,“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成为工作团队”.
因此,学生干部队伍不仅是群体,而且是工作团队,团队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个体成员间需要相互协作以完成目标。
二、学生干部群体角色与团队规模
角色指对占据某一社会组织中特定位置的个人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并根据当时所在的群体而变换自己的角色。
作为个体,学生干部在学校中承担学生和干部双重角色,两个角色会存在不同的角色期望,因而会在角色期望出现分歧时,个体出现“角色冲突”.如学校的工作需要学生干部组织同学们参与各项活动,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从中扩展同学们的学习视野或提升同学们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表达能力等,而同学们自身规划意识不够,可能会出于兴趣或时间的原因而不愿参加时,学生干部会面临“角色冲突”的境遇。
对此,辅导员应做好学生干部的引导和培养工作,让他们能够在修炼自身素质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学生领导力和个人影响力,亦可称之为“学生领袖气质”.有了良好的学生领袖气质,在面临角色冲突的困境时,学生干部会有明晰的立场判断、工作方法,其个人综合素质与影响力的大小与工作完成的效率呈现一定程度的正比关系。
此外,由于群体规模会影响群体行为,因此辅导员还应该在学生干部团队规模上做好把控。根据斯蒂芬的研究:“随着群体成员数目的增加,成员个人的贡献却往往随之下降”,这是因为“规模的扩大导致责任的扩散,从而导致成员个人的责任心降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干部对于班团工作责任拆分不清或相互推诿责任等情况,造成班级事务拖延、重要事项通知不到位等,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当注意在管理学生干部团队的过程中把握好学生干部的成员数量与质量,宜精不宜多,并实时明确各自分工与合作,发挥其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使得“学生个体-学生干部团队-思政工作者-学院-学校”各级间相互衔接有序,呈现一体化与系统化的工作格局。同时,学生干部成员数量的有效把控能够让思政工作者在培养团队方面有足够的精力并有所侧重,让干部团队成员更好更快地成长,从而成为师生之间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