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公共建筑工程论文 >

传统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功能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8 共3122字

  构成一个完整的民居聚落的要素,除了供人们居住的各式住宅之外,还有精心布置在村镇聚落中的非住宅建筑,暂且称之为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如祠堂、牌坊、戏楼、鼓楼、书院、亭、阁等。这些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和民居相互映衬,互为依托。

  1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的种类、形式及典型实例

  民居聚落中的非住宅建筑,主要有祠堂、牌坊、戏楼、鼓楼、书院、亭、阁、桥、广场等。其中,祠堂、牌坊和民居,均为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时,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 也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 有的宗祠附设学校。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始建于宋代。

  祠堂坐北朝南,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胡氏宗祠为砖木结构,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 1564 平方米。

  绩溪县城曹家井 39 号的周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为1156 平方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两间。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的罗东舒祠,占地 3300 多平方米。阁为二进歇山顶,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 29 米,呈八字型。寝殿并列三个三开间,加上两尽间,共十一间,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绘有彩绘。

  由以上实例可见祠堂的特点: 占地和建筑规模较大,组成祠堂院落群的建筑单体种类较多,屋顶形制较高,采用斗拱、雀替等高形制构件,开间多,雕刻、彩绘等装饰丰富。

  牌坊“牌坊门”是从“华表”演变而来的。华表都是以一对的形式出现,一对华表之间在其上加一道“额枋”就会成为一道“门”,额枋上书上名称就成了最早的“牌坊门”.如果其间再装上门就成了“乌头门”或“棂星门”一类的门式了。在另一方面,“牌坊门”再作进一步发展,用作古代居住街区的入口门---“坊门”,因而称为“牌坊”.对它的标志性功能再作进一步强调就成为了“牌楼”.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类“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古徽州绩溪县龙川村的奕世尚书坊,建于 1562 年。四柱三门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高 10 米,宽 9 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

  石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

  棠樾牌坊群位于古徽州府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近楼的栏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梢间横坊各刻三攒斗拱。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较高的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

  贞白里坊位于徽州府歙县郑村,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 8 米,宽 5. 7 米。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

  鼓楼汉代有一种楼的建筑,在乡村的大地主富豪们可以说每家必有一座,这既是望楼,也是谯楼,是鼓楼的前身。这种楼的式样很多,3 至 5层不等,多为双开间,或单开间式。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或有发生火灾、匪盗,登楼击鼓。鼓楼一般高20 多米、11 层至顶,全靠16 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 10 平方米见方。楼檐角突出翅起。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皇城相府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楼平面呈长方形,长 15 米,宽 10 米,高 23 米,共七层( 含地下一层) .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资。暗层内有井、碾、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

  戏楼戏楼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之后,演出场所逐渐演变为精致实用的殿阁式建筑。据考证,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戏楼建筑,是山西高平县王报村的金代舞楼。

  古戏楼不只是建筑艺术的实例,而且是砖石木雕艺术、彩绘艺术和书法绘画艺术的综合载体。戏楼的建筑形制可分为卷棚式、硬山式、歇山式,单体式、双幢竖联式、三幢并联式。

  传统民居聚落中还有一些书院、亭、阁、广场等建筑形式。

  岭南建筑中的文奎阁,高 19 米,共三层。首层供奉土地公,二层供奉武圣“关帝”,顶楼就是手执朱笔的“踢斗魁星”.顶层上供奉的文魁星,能保佑村中多出功名。

  在乡村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中,常常见到路亭、凉亭等建筑,路亭的一侧建有神龛,另外三面透空,凉亭则是四面敞开。

  村镇中一般还设有广场,分为交通广场、集市广场、入口广场、水上广场等。广场一般是村镇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平面一般不规则。在民宅组合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村镇广场,常常辅以牌坊、寨门、市楼等公共建筑,不致流于概念化。

  2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建造的缘由和意义

  2. 1 聚落布局的需要

  从平面构图的艺术上说,中国建筑的门担负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牌坊,作为门的一种演化,起到了这种引导和标志性的作用。

  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是“门堂分立”,“门堂分立”对于单个院落空间不难理解,进而可将其抽象用于村落的布局中: 牌坊可称之为“门”,祠堂等大型中心建筑便可称之为“堂”.“门堂分立”成为一种传统之后,中国建筑就没有以单独的“单座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单位而出现了。有堂必须另立一门。

  牌楼普遍的横跨于古代的城市大街上或古镇村口处。形式多样、造型别致的牌坊便是这种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艺术的一个体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民居对于村落布局、牌坊的设置是很注重的。

  2. 2 功能的需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祭祀先祖、规范家制、团结本族便是这种家族观念的体现。祠堂便提供这种家族活动的场所,也体现着家族的名望和实力。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 一是功德牌坊;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家族牌坊; 四类为标志坊。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鼓楼、谯楼作为防御性的堡垒之用,同时又火灾和自然灾害的报警之用,其在和平时期,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

  2. 3 民间住宅艺术的展示

  民间住宅设计的手法很丰富,发展也很快,很多官式建筑的设计手法都是从民间住宅中吸取的。

  隋、唐、五代是建筑得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宅第制度的重视和宅第的控制达到了非常严格的程度。北宋时规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坊,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这就限制了民间住宅的体量和样式。但是,居住者不会轻易放弃对气派、豪华精致的追求,民间匠人更是对这种建筑艺术有不懈的更新。聚落公共建筑可以做歇山顶和重檐,可用斗拱雀替,可进行彩绘,是民间匠人得以发挥之处。同时,居民也对这类公共建筑有现实的需要,给匠人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有着丰富的样式博大的内涵,而民间聚落中的公共建筑更是这种民间建筑艺术底蕴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者。

  参考文献
  
  [1]王其钧。 中国民居[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李允鉌。 华夏意匠[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楼庆西。 千门之美[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谭刚毅。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