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小论文(最新6篇)之第六篇
摘要: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文化”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逐渐被广泛化、深入化,成为巫神媒介,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商周时期,统治者把“玉”作为一种重要礼仪用器,并将大量的玉器用于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玉器的解释和推崇,使神秘并具有宗教、政治、礼仪色彩的“玉”与君子结缘,成为中华玉文化精神内涵。秦汉时期的“玉”被认为是山石之精,殓尸可以不朽,佩带可以辟邪,吞食可以长寿,“玉”成为联系超越生死、沟通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并在汉代被神化到了顶峰。
关键词:玉文化;历史发展;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独特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重要文化。玉文化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渗透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宗教、伦理、美学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独具魅力的崇玉、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观念。
一、新石器时期---巫神法器、宗族图腾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比较频繁。这一时期玉石器、玉器时有出现,玉制器具中片状玉占绝大多数,动物形象占很大比重。新石器时代,“玉石分化”已经完成。
1.巫神法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主要为生产工具和装饰性用品,制作简单,功能分明,如玉铲、玉斧注重的是玉器的使用价值,璧、璜、玦、珠、管等注重的是玉器的审美价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万物有灵”的观念物化到“玉”,于是“玉”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成为沟通天地鬼神的桥梁。由于用来制作玉器的工具相对简陋,玉器的制作相当耗时耗力,再加上开采工具和技术的局限,精美的玉料颇为难得,这一时期的玉器因珍贵少有而多数用于祭祀,宗教功能是其主要功能。
2.宗族图腾
原始社会玉被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用于图腾崇拜,出现在一些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史前时代的玉文化以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6000年)和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4000-5000年)最为发达。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图腾崇拜的功能。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中,除常见的珠、璜、璧一类佩饰外,成组的鸟兽形的玉制品出现是其一大特点。红山时期的玉器雕琢上所出现的动物造型,大都风格质朴,豪迈奔放,抽象概括,讲求神似,体现出原始的动物图腾风格,比如C形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礼器,包括玉璧、玉琮、玉璜等。龙首纹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是良渚文化中晚期玉器上最通行的纹饰内容,也是玉梳背等一些玉器的造型源头。良渚文化玉器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信仰的产物。
“玉文化”是“石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从无意识地使用简单粗糙的旧石器到有意识地制作、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甚至开始工艺上的雕琢,“玉”的美学概念、宗教概念、政治概念初步建立,中国玉文化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二、夏商周时期---祭祀重器、王权威仪
夏商时期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玉文化的发展。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圭、璋、钺、戈等玉器,逐渐演变成了祭祀的礼器和礼仪的仗器,成为王权政治的重要物质体现,为王室贵族专有。
1.祭祀重器
进入夏代之后,玉器制作技术随着青铜工具的出现而大为提高。夏代玉器的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出土了不少圭、璋、琮、钺、七孔刀、戈、柄形器等玉礼器。与史前玉器相比,这一时期玉器的巫术风格淡化,更侧重于作为祭祀和礼仪用的礼器。
崇玉、尚玉成为殷商王朝重要的时代特征。殷商时代崇信鬼神,崇尚祭祀和厚葬。这一时期的玉器中,很多都蕴含着浓重的神鬼观念和宗教意识。商代盛行占卜,凡事大自祭祀、征伐、天时、年成、田猎,小至私人疾病、生育,无一不求神问卜,以此决定凶吉与行止。其中,交通鬼神过程中所用的器物就有玉器。“玉”被视为神物之后,其祭祀鬼神的神秘功能得到了加强。
2.王权威仪
殷商奴隶制王朝的礼器,开始成为国家政治典章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实物载体,“玉”的制度化、人格化的功能得到强化。
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摆脱天命鬼神观念的束缚,肯定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价值。这一时期玉不再纯粹用于神秘的天地鬼神祭祀,而是开始与礼乐制度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与宗法、伦理、道德融合到了一起。周统治者在继承商代玉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使“玉”成为政治阶层“分贵贱,辨等列”的礼器,形成了该时期佩玉文化的一大特色。
经过夏商西周约一千五百年的发展,中国礼玉的种类日益齐全,服务于宗教和社会等级制的功能渐趋完备,被赋予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为其后来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财富象征、寓德于玉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玉器制作数量上和用途上的进一步拓展。同时,玉的功能被人为地规范化和礼仪化,出现了一系列具体细致的用玉制度,礼玉文化由此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玉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1.财富象征
春秋时,诸侯国的玉器工艺十分发达,诸侯贵族不仅继承了前朝佩戴玉制项饰和胸佩的习俗,而且作为相互之间酬谢和交际等方面的珍贵礼品。此时虽然已“礼崩乐坏”,但是,玉文化的发展非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受到各诸侯国的大力推崇。玉器在上层贵族间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同时,这一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完善和加强,玉佩饰盛行,玉器的使用开始摆脱上层社会的垄断。东周时期,玉器盛行,玉被广泛应用到祭祀、装饰和丧葬等场合,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也被打破,除上层王侯贵族外,平民百姓也掀起了用玉、佩玉的浪潮,社会上掀起了尊玉、爱玉的习俗。
2.寓德于玉
在“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下,各学派各执一说、为己所用,对玉器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诠释和演绎。“玉德”理念始于西周,最早见于管仲的“九德”说,而后有孔子的“十一德”、荀子的“七德”、西汉刘向的“六美”,最终到东汉许慎的“五德”.儒家的奠基者孔子从“玉”的质地、色泽、声音、瑕瑜、器形等自然属性与君子的道德操守相比附,进一步阐述了“玉”和“君子”的密切关系,将“玉”道德化,“君子比德于玉”的理论创立,奠定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儒家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玉器从最初活跃于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上层阶级用以尊显身份地位、标志志向的佩饰,“玉”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深厚的人文寓意,用玉制度进一步完善,礼玉思想进一步强化,尊玉之风由此盛行,“玉”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意蕴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
四、两汉到南北朝时期---事死如生、琼浆玉液、极盛而衰
秦始皇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秦代出土的玉器寥寥可数。秦朝玉器遗存量极少,只有着名的“传国玺”在史书中有记载,但实物无存。
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社会环境,玉器的制作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玉器雕琢技艺大大提高,日益精湛。汉武帝时,削弱诸侯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思想上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儒家的用玉理论和礼玉制度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儒家推行孝道,汉代流行厚葬,葬玉之风极为盛行。
1.事死如生
西汉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礼制隆兴,祭祀频繁,提倡孝道与厚葬,帝王臣子们希望死后尸体能被长期保存,永世不朽,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不朽之说应运而生,再加上道教“长生不老”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这些都推动了汉代葬玉的空前发展。以玉器殓尸,成为汉代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汉代玉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葬玉制度的完备。汉代的葬玉主要有玉衣、玉塞、含玉和握玉等,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由金银丝等材料编缀玉片成人形,并着于死者身上,即所谓“金缕玉衣”.玉衣被列入了汉王朝的明文定制之中,具有最崇高的礼仪地位,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政策,也是汉代政治用玉的集中反映。
2.琼浆玉液
玉作为一种天然矿产,其中的矿物元素也是中药的组成部分。西汉时,由于受到南方楚国神仙思想的影响,以及北方燕齐地区重丹药、求长生的做法,两者合流形成盛极一时的神仙方术,加上帝王的肯定,上行下效。东汉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和冲击,玉被赋予了世俗宗教的观念,玉文化在功能上实现了传统性的突破。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当时人们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尤其是魏晋时期玄风盛行,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的观念流行开来。
3.极盛而衰
三国初年,东汉帝国的崩溃,儒家因“不周世用”而式微,礼玉制度渐渐衰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大迁徙,社会动乱,统治阶级提倡俭朴,对玉器的使用加以限制。社会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经济的萧条、手工业的衰败,这些都成为玉文化发展的严重障碍。中央政权势力衰弱,自顾不暇,无力兼顾和控制西域地区,因此,盛产于西域地区的玉石原材料的供应也得不到保障。此外,传统的儒家礼制艺术受到了玄学和佛学的冲击。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是一个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
秦汉的社会发展与思维的变化增强了玉的精神意义,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视“玉”为高洁儒雅的圣物,“玉”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其文化内涵和品质得到沉淀和巩固。汉代的玉文化高度发达,逐渐走向了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参考文献
[1]张丽辉。中国玉文化的发展[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18-120.
[2]陈晨。我国玉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发展历程[J].文化与文学与研究,2012(2):53-55.
[3]莫家莉。先秦玉文化研究--以饰玉为研究线索[J].兰台世界,2014(11):77-78.
点击查看>>高中历史小论文(最新6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