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2 共3291字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各类纠纷也开始趋向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而证据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本文将以郑和下西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证据意识的认知和理解。

  2012 年 1 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出版,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提出“历史呈现的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在获取资料后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然而在以上的历史资料中,并非所有我们获得的历史资料都可以用来重建历史,在运用史料来重建过去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史事的说明和诠释。当我们运用那些有效的史料进行历史的重新构建时,史料才成为了“证据”.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谈到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时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在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时提出了,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证据”再一次成为了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由此可见,任何空洞的缺乏相应材料支持的理论研究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并把他们转化成证据之后才能使你的言论令人信服。

  在哪些情况下,历史教学中证据的提出尤为重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这些情形:

  首先,研究远古时期的历史。如石器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没有文字的记载,没有口述史的传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寻找遗址遗迹,利用远古人类化石、远古人使用过的石器、远古人使用火的遗迹等组成证据链,以此来证实远古人类的活动。

  其次,疑难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对他研究的问题既有一定的了解,又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需要老师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其所持观点的正确性。

  最后,历史论证过程中。近两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材料论证题型,这实际上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论证”,论证的过程需要学生“以史为证”,做到“论从史出”,每一个论证过程都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因此,历史论证过程中特别要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证据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呢?以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课程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教学活动建议: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课标对这一概念的要求不高,内容方面是郑和下西洋;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是识记层面的了解;历史内容的价值取向是明白郑和下西洋是壮举。因此,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活动建议,拟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所到国家。

  2.通过绘制航海图和收集郑和所到国家的航海遗址遗迹资料,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意识。制作相应历史作品,再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将证据转变成教学的工具,达到运用层面。

  3. 读郑和下西洋图,感受郑和下西洋是前所未有的航海壮举。

  教学设计片段一:

  师:郑和下西洋是真实的事件吗?有什么能够证明呢?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当时的历史资料来证明事实的存在,如《明史》记载“夏六月己卯,中官郑和帅舟师使西洋诸国”.“九月壬子,郑和还。”“癸亥,郑和复使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包括郑和七次航行的出发归来时间,航行到达地点,所载货物等都有详细记载。

  正史一般是可信的,但也不排除因为某种原因产生误差或者蓄意的篡改,《明史》由清朝官方下令编修,《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史书,保留了大量了大量原始资料。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几种历史资料同时来证明他,所谓“孤证不立”.果然,《明实录》也对郑和的事迹进行了记载,“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

  通过两种史料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时期的史家都对郑和航海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记载,可见其航行是可信的。

  教学设计片段二:

  师: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有多大呢?为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前不久在南京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造船厂遗址,地址与历史记载郑和宝船生产地点吻合;并在遗址发现大型海船,桅杆等舰船用品,其设计思路,制作结构和史料对郑和海船的记载同样吻合,因此可初步判定郑和宝海的制造主要是在南京。展示郑和海船图片,南京出土的海船用品图片,进行分析对比,再结合史料记载并查阅相关历史地图册,以此证明南京是郑和海船的主要制造地点,由此推断郑和海船的大小。

  设计意图分析:

  史料是我们学习古代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分析辨别史料,把史料变成证据是我们搜集史料的最终目的,而证据的出现也反过来证明了历史事实的存在。历史遗址遗迹是非常有力的史料,但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遗址遗迹进行分析考证之后他们才成为了能够证明历史事实的证据。

  如在考察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明史》记载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这一数据,因为在发掘宝船厂遗址时发现船厂的河道深度不足以建造如此规模的尖底宝船,如果是平地宝船,又没有能力经受海浪的冲击,或者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郑和巨型宝船根本就没有制造过或者没有出海过。泉州等地的航海记录,相关资料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郑和船队的主力是只有 61 米长,18 米宽的二千料船,排水量约为1000 吨,远没有达到宝船两万吨的水准。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在船厂遗址发现了一根十多米的海船桅杆,而长六十多米的海船是无法承载如此高的桅杆的,这就从侧面证实当时宝船制造的可能性,同时,在船厂遗址与长江的交接处发现了船闸遗址,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工匠在河道两侧修建大型工架,制造大型尖底宝船,修好后,等长江涨潮的时候打开船闸,让江水进入,宝船就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长江航行了,至于宝船为何没有出现在许多史料中,可能是宝船的用途特殊,他只是作为舰队的象征,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航行。

  教学设计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依据材料绘制郑和下西洋海图,并在海图上贴上郑和经过的主要国家及城市,收集当地的风土人情。绘制结束后请同学当一回小导游,带我们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

  思考:印尼郑和清真寺,马六甲郑和祠,三宝垄要证明郑和的船队曾航行到哪里也不难,因为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仍然保留着大量郑和到过的痕迹,如纪念郑和的寺庙、祠堂、碑塔等,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还能找到郑和船队带去的瓷器和丝绸等物品,很多地方民间还流传着郑和在当地的故事,甚至有一些非洲部落自称是郑和船队的后人,2005 年就曾经上演了一位非洲姑娘到中国来寻根问祖的故事。

  今天的海洋考古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证据,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多次遇险,船只沉没时有发生,2010 年中肯组成了联合考古小组,考察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水下及陆上文化遗存、遗址、遗物。

  教学设计片段四:

  播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视频片段,请学生分析此视频片段的价值。

  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但必须指出,影视资料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很多内容的真实性已经打折。因此,我们在利用影视资料的需要去伪存真,这一过程就是考证的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发现影视资料的真实部分,对于学生直观的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在情境中学习历史是有帮助的。而考证的过程更是一个浸润历史意识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的特殊情况,根据每一课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遗址遗迹考究,史料分析,新闻的采编和考证,影视资料的采编和考证等,学生的参与是课堂的源动力,考证考据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的能力的“高端”技巧,对于中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比较困难的,面对问题寻找证据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事实是需要用证据来说话的,空口无凭不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因此,在历史课堂上适当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必要且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第一版 .
  [2] 刘 军 . 历 史 教 学 的 新 视 野 [M].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社 ,2003.7.
  [3] 刘军 .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4]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太原 ),2013.1.55~5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