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

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2630字

  一、前言

  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它的特性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历史学以人物和事件为研究对象,其中人类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形成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

  二、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1.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

  历史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求真务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能以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然后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等,通过了解中国的血泪史,让学生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下通过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国家软实力,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学习其历史人物的什么精神,以及今后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历史教材中汇集了许多英雄豪杰的伟大事例,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的气魄,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精忠报国精神,朱德“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民主自由愿望等,这些都是历史伟人留给后世的精神宝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伟人精神,陶冶人文主义情操。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的反面事例和人物,帮助学生判断是非。如慈禧太后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穷奢极欲办寿宴;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窃取革命果实,后来竟然想复辟帝制; 汪精卫投靠日本,成为叛国汉奸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走入极端。历史人物的好坏不能单纯评定,学生应该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精华,摒弃糟粕。通过这些丰富的历史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宝物,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历史课本中介绍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书法字画、文物古迹等,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历史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美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介绍文学作品的时候,有的学生喜欢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豪放文风; 有的学生喜欢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文风; 有的学生喜欢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边塞诗; 有的学生则喜欢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田园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品读鉴赏这些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内在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1.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真正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教育既你听; 我问、你答; 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如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个单元时,让学生讨论明朝之前,中国有哪几个朝代是大一统的,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通过分小组讨论,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总结出了明朝之前中国统一的朝代分别有秦、汉、隋、唐、宋、元,并从经济、文化、政治、地理位置等分析了统一的条件。回忆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之后,教师把课堂引回到本课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明清是如何巩固君主集权制度的?”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从课文中阅读有关信息,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补充答案和总结观点。通过这种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体会,交流彼此的情感与心得,如此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深入钻研教材,扩展知识

  历史不仅局限于教科书,要想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相貌,教师就必须熟悉历史教材,同时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对着历史书照本宣科,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夸夸其谈,而是脱离了课本讲课却又符合课本内容。课本的知识毕竟有限,教师应适时根据课本内容扩展历史知识,如此不仅能扩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了《戊戌变法》这节课文内容之后,大家普遍认为是袁世凯向慈禧告密而导致变法失败。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固定的圈子,平时多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资料视频等,敢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教材总结的观点。

  四、结束语

  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历史课堂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的人文关怀氛围,学生在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激发投身于研究历史的热情,在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春红。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J]. 2012,( 03) :38 -39.
  [2]崔书萍。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J]. 2013,( 07) :28.
  [3]廖其建。 从人文的视角关注人的发展---浅谈历史课程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 观察思考,2011,( 06) :4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