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

全球价值观下流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李素莹
发布于:2020-05-22 共7320字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流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环境下,流通经济的地位不断得到凸显。新兴的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企业、行业的未来,以及国家经济大局都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商贸流通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全球价值观的角度,以商贸流通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全球价值观; 流通经济; 商贸流通业; 流通行业规模; 产业结构;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商贸流通业的内部业态不断成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经济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基础的产业就是制造业、流通业。我国生产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断强大,逐渐成为制造大国。我国在国际分工层面,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跨国公司控制部分制造业,并且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对加工制造行业的控制。流通领域的问题,是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的实际经济问题。流通领域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扩大内需的要求。流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格局,商贸流通业滞后,生产制造优先,流通产业发展疲惫。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流通产业效率不高。低效率的流通,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要重视和关注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

  二、流通经济发展现状

  (一)流通经济理论来源

  最早在马克思的经济研究理论中,提出流通经济学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发展到某个阶段,形成流通经济。社会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包括流通经济。商品流通在最初是单纯的物物交换,随着长时间的发展,转变流通交换形式,形成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形式。从狭义上来说,流通就是商品的实体转移以及所有权转移。从广义上来说,流通就是商品的流动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流通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的统一,是实现商品、服务从生产过渡到消费的过程。马克思商品流通体系中,货币价值形态的形成,是经过多个不同的形式变化,从最初的商品形态演变而来。有人认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流通经济思想适用。但我国最初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直到后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一定适合。一些研究者提出如果出现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流通过程必然出现,可以拓展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流通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建设发达的流通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必须肯定流通在消费和扩大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流通对生产力的影响,促进物流、零售等行业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建设。加强流通机制改革,创新流通发展方式,提高流通效率以及生产力。在人们传统的经济认识中,流通经济是单纯的商品的流通。这一经济经营部分,是单纯的物流系统发展。从现代流通经济的经营实际情况来说,不仅有商品流通,还有其他信息、劳务、技术等流通。技术流通、货币资源流通、商品流通、信息流通、劳务流通等,都包括在流通经济中。商品的流通是在市场上,劳务性产品的交换与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品的流通逐渐兴起,商品在流通中实现增值。现代流通经济、物流管理中,需要考虑商品流通增值最大、费用最低、流通时间最短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物流网络逐渐形成,流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全球价值观下流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二)流通产业现状

  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迅速,2010年到2015年,我国的商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与投入相比,产出并未达到相应的增长水平。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商贸流通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2.9%,商贸流通业总值9.6万亿元。现代流通方式的出现以及物流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法人企业大幅增加,流通业发展趋势良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商贸流通业的主体不断多元化,新的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商贸流通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积极支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推动各种商贸流通主体的涌现,给予各种政策措施。商贸流通业呈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大量社会资金涌入商贸流通业中,形成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私营等多种格局,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商贸流通业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给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商贸流通业呈多样化发展。传统商贸流通结构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连锁超市、专卖店等新业态,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网上商业流通的发展,有利于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相比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比较落后。在生产总值中,商业增加值的比重有一定的减少。经济增长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相同投入下,提高产出,或者产出相同,减少投入;另一类是加大投入。企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流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后,对流通产业各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财力投入的日益增多,说明流通产业资本凝聚力不断增强,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流通产业的经营规模、运行效率等的提升,都需要财力投入。在资源转换、价值创造过程中,流通产业的成果都通过产出规模可以反映。对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情况,产出规模是最直接的反映指标。地区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衡量的关键性指标是经济贡献力。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GDP贡献率达到0.20-0.25,我国的只有0.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流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流通产业属于竞争性产业。随着行业的日益发展,企业可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促进自身壮大,我国政府也大力支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流通产业集中度可以反映产业内部竞争和垄断情况。我国中西部人口众多,但零售网点和人员不多,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从城乡方面来看,新居民区和城乡结合地区,大中型商贸严重不足,市中心地区的大型商场往往较多。

  (三)流通业发展制约因素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流通企业经营方式粗放、落后,效率低、成本高。流通企业需要明确制约因素,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商贸流通的健康发展。

  首先,受基础设施的影响。虽然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流通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农产品方面运输落后,物流设施仍不完善。比如通讯设备、商品储存保管、运输工具等。农产品运送效率相对较低,运输时间较长。由于缺少机械化、自动化输送设备,影响流通业的发展,也出现大量资源浪费。

  其次,观念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重市场建设、轻预测,重生产、轻流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通业的发展,商品流通滞后于生产,生产者决策具有盲目性,生产滞后于市场,容易出现买卖困难。物流成本较高,商贸流通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仍需进一步发展。流通效率低,国外发达地区商业流动资本年周转大约为15-18次,沿海地区大约2-3次。相当多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仿效和复制国外的经营模式。竞争力不强,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并且流通企业散小。市场上,一种新业态一出现,迅速有众多的商家效仿跟进,往往在浅层次上出现多元并存的局面。多种业态相互混战,同类业态企业之间的特色很难区分,出现低效率运营。创新的业态和经营模式较少,很多企业模式主要是照搬国外大型零售商自有品牌,缺乏通过创新形成自身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最后,制度因素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发展多渠道流通,通过多家经营,形成相应的产品物流制度结构。但是结果由于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物流链,实际交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产品物流也具有小规模、孤立的特点。受传统物流体制的影响,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产品流通制度有一定的变化,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没有有效改变传统体制。

  三、发展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商贸流通业的直接影响

  商贸流通不仅能够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而且有利于生产与消费之间实际矛盾的解决,商贸流通能够促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在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贸流通业是搭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商贸流通业的出现、发展及繁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产业类型,商贸流通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流通经济活动必须建立立体化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桥梁作用。整个商贸流通借助立体网络和使用价值的转移,通过物流实现商品传输,通过信息流不断创造经济效益。

  (二)商贸流通业的间接影响

  从消费者方面来说,商贸流通业对公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有引导作用,因为商贸流通业具有“聚”与“散”的功能。过去商贸流通业是社会经济中的补充角色,而现代商贸流通业逐渐成为主要角色。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升级原有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刺激。商贸流通业能够联结生产和消费,并有效地引导生产和消费,优化各项生产要素及资源,扩展经济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商贸流通可以促进流通速度,提升流通效率,有效提升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可以解决社会劳动者更多的就业问题。目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率的提升,对提高全社会就业的贡献度不断增加。

  四、基于全球价值观的流通经济发展策略

  (一)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以良好的流通秩序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流通企业发展。依据市场短缺程度以及重要性,明确市场流通的各种产品,推行专营、开放经营模式。加大整顿流通秩序的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各类公司以及流通渠道,进行有效整顿和清理,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物价的监督和管理。市场流通秩序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流通交易相互配套。一些特殊产品需要有经营许可证。通过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严格审查,细化市场交易公正平等、产品质量的规则,明确相关方法。综合行政监督、消费者监督、舆论监督,揭露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行为、假冒伪劣产品等,构建各类流通主体公平、平等竞争的氛围,促使市场秩序正常运转,促进流通经济的发展。

  (二)规范流通产业进入、退出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资企业的涌入也冲击着我国本土的流通企业。国内流通企业,仍存在竞争不规范性的特点。对于流通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政府要加强监管,制定有效的政策。为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合理规划商业网点,明确提出申报外商投资,不能再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地区。为了避免外资垄断流通企业,必须规范行业集中度。对于外国零售巨头推行的“零售倾销”发展方案,我国必须要时刻警惕,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沃尔玛、家乐福等企业为快速占领地区的市场份额,会补贴新兴国家市场。我国政府可借助规范的法律法规,监管这些国外零售企业,控制外资企业迈入国内市场的过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对于达不到商业要求的企业,可以规定不得进入流通产业。流通企业发展的标准,可以采用商业立法,进行合理的规范。营造最佳的竞争环境,避免商业规模扩展的盲目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三)加大流通人力资本投入力度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跨国流通企业迈入我国流通市场后。相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商贸流通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加大流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流通领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技术等各个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选择合适的道路,推动流通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流通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会对操作技能型人才需求较高。单一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但是中职院校缺失资金和设备。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实力薄弱。因此,需要不断规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设相应专业。充分发挥社会各个级别培训机构的作用,培养流通业人才,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要遵循最基本的准则,调整流通产业,合理利用市场、价格等监管机制,指引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流通产业实施政策和制度创新,需要相应的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规划。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制定制度保障。流通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是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政府需要创设最佳的经济氛围,完善这种调整功能。借助市场价格机制,引导投资者和生产者营造结构合理的经济环境。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商业资源的流通。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关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是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的重点,有利于解决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扶持一些大型流通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合理规划,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形成规模和品牌,发挥规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益。构建绿色的流通氛围,运用网络实现流通主体的网上交易。积极探索新的流通渠道,比如让农产品协会和农户相结合,生产企业和农户相结合,发展城乡互补、以城带乡的流通发展道路。建立多渠道流通体系,遵循城乡互动的发展原则,促进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

  (五)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等不断涌现,需要更加重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合理协调。流通组织形式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消费结构和水平由于生产效率、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要求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不断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我国代表性的形式是商业经营集约模式,即典型的连锁经营。目前,我国流通组织处于起步阶段,连锁经营利用连锁组织系统,结合零售活动,以及大规模经营,从不同方面发挥联合优势,获得规模效益。连锁经营协调运作,共享经营技术,多数同类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连锁经营打破传统的限制,改变行政区域、行政系统的分割。物流中心的快速发展,与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密切相关。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施产销一体化,龙头是商业企业、加工企业,收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揽子工程。有机结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扩大规模,产销结合,促进沿海地区城乡结构优化。商贸流通业也应组织企业联合体,扶持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在新形势下,要求商品流通的低消耗以及高效率。我国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成立专业化物流中心,改造传统流通企业的设施,扩大物流网络化发展规模。通过配送、加工、分货等功能,物流中心实现专业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交易对象新的需求。

  总之,商贸流通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大局密切相关。商贸流通业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在流通业发展中,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与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明确流通业发展的困境和问题,加大流通人力资本投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流通产业进入、退出机制,促进流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收入差距、城镇化与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的估计[J].商业经济研究,2018(8):13-15
  [2] .王见芳,李春阳.多维距离下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4):10-12
  [3] .邹剑峰.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20):141-143
  [4] .孟立慧.我国流通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4):164-165
  [5] .李晓慧.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6):95-99
  [6] .国燕萍.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研究—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3):18-207.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组.政府支持下的新时代供销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8(5):51-54
  [8] .苏红.电商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研究—基于时变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8(6):37-39
  [9] .陈浩.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背景的经济发展新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18(26):71-72
  [10] .张婷.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41-143
  [11] .周盈,王丽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130-132
  [12] .李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商贸流通体系农业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8(7):122-124
  [13] .盛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战略的演变及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8(11):60-69
  [14] .徐蓉.浅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27):9+17
  [15] .左传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8(31):40-42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原文出处:李素莹.基于全球价值观的流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07):18-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民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