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

湖南张氏骨伤流派的中医治疗思想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9-25 共3022字
论文摘要

  骨伤科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8年),湖南省中医骨伤界公认有两大学术主流派。在衡阳、常宁地区,以詹顺庭、詹镇川父子为主;在长沙、株洲地区,以张紫赓(1893-1972)、张健民父子为首。故有“南詹北张”之称。

  回顾祖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主要是师授与家传,尤其是骨伤技术,以手法操作占主要,只能以家庭诊所这种形式存在和传承下来。我国幅员广阔,地广人多,南北各地骨伤诊所,因其地域渊源派系的差异,学术思想及其诊治经验也多各具特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所说“: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有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张氏先祖光靖,好武习骑射,于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坠马折肱,求治于当地已告老还乡的清廷太医殷法祥,愈后即拜为师,得其衣钵,后传其子昭赤、孙先玉、曾孙绪长、玄孙紫赓,至健民历世6代,现已有250年之久。1936年春,张氏父子由株洲(现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的前身,即是张紫赓的后妻林应凡及以后的女弟子施仿梅等所创建,名为“健康伤科联合诊所”,成立于1954年秋。)老家迁来长沙,挂牌行医,凡求治者,十愈八九,因而誉满省城内外,当时省长程潜授予“今之华佗”匾额。1954年春,张氏父子与曹忠生、刘运鸿等6人,组建“湘一伤科联合诊所(即长沙市中医院前身),”紫赓任所长。1958年初,父子两人调入湖南省中医院创建骨伤科,先后授徒近20人(含外来进修的医师),在本科室主要有张茂珍、张禄初、孙达武、詹经山四个弟子,当时社会上有“四大金刚”之称(现另3人已病故)。其“真传弟子———孙达武”(见《大众卫生报》1993年5月1日第2版“三湘医事”),在继承张氏祖传骨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50余年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提高,现为张氏骨伤流派发展的传承人,概括本流派的指导思想,有以下4大要点。

  1、功能为首

  骨折的治疗,整复、固定、活动、药物是必要手段,而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才是最终的目的。《理伤续断方》载“:大概看曲转处,脚凹之类,不可夹缚,恐后伸不得,止用黑龙散贴,帛片包缚,庻可曲转屈伸。有数处如指骨断,止用苧麻夹缚。”又说:“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此书成书于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伤科专书。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即认识到四肢骨折后,关节要早期活动的重要性。现代骨科奠基人之一RobertJones在1921年就曾经说过:“功能是矫形外科医师的目标,其专业就是了解并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获得功能,手法或手术是治愈骨折的开端,最卓越的功绩,只能是在功能上的成功来衡量。”尚天裕教授也说“:功能是骨折治疗的生命。”他所著《中国接骨学·前言》载“:Girdle stone(1932)说‘:骨头是树苗,它的根扎在软组织中,接骨者应该像园丁,而不是泥瓦匠、木匠和铁匠。’治疗骨折要顺乎自然,合乎生理,符合生物力学,适应骨组织的生物性能。”当代我国骨伤十大流派名家之一,何氏骨科的学术思想:提倡“治骨先治肉”,亦同此理。

  2、时间为金

  《理伤续断方》说“:凡伤损,其初痹而不痛,应拔伸捺正。或用刀取开皮,皆不痛,三、二日后方痛。”说明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时间愈早愈好。因骨折、脱位后,早期存在着一种“自然回复力”。

  所谓“自然回复力”,即是骨折端或关节头移位后,周围软组织处于异常位置,或被牵拉紧张,或处于松弛状态,均有将移位的骨折端或关节头拉向原来位置的倾向力。此时进行手法复位,只要将回复径路的阻碍消除,用较小的力量,即可使其弹回到正常位置。

  因此,应该争取在伤后1-4 h内复位,在局部软组织水肿还较轻,弹性尚接近正常的情况下,复位容易成功。《理伤续断方》又说:“凡损,一个月尚可整理,久则不可。”说明当时对陈旧性损伤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创伤急救方面,时间更宝贵,因时间就是生命。如断肢再植,8 h以内,是黄金时间。《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成书于公元610年) 载:“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际亦可连续,须急及热,其气血未寒,碎骨便更缝连……”“须急及热,其气血未寒。”说明当时即认识到,对创伤的治疗时间很要紧。

  缩短疗程,也很重要。要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选择行之有效而又能调动、利用、不损伤机体固有的修复机能,促使早日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减轻其经济负担。《中国接骨学·骨折概论》载:“骨折治疗中的合并症,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腱粘连、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被称之为‘骨折病’,一直是使西医骨科学者感到头痛的问题。”加速骨折愈合,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防治“骨折病”的发生与发展。

  3、肿痛为警

  《普济方·折伤门》载:“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以上的肿痛,为原发性肿痛。应该值得警惕的是继发性肿痛。因为无论骨折、脱位或创伤,若早期能正确的复位,并作有效的固定或及时清创缝合并控制感染,一般原发性肿痛,多可逐渐消退。临床常见的继发性肿痛,如复位不良,固定(含内固定)失当,患肢放置欠妥,牵引过度,功能活动有误(如上肢的旋转活动及下肢的抬腿或负重过早、过大),药物(内服、外用)治疗以及饮食有错。还有创伤感染,全身其他疾病的影响等等,需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4、从瘀论治

  《素问·调经论篇》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人体气血流行全身,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营四末,内注五藏六府。”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势必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脏腑病变,诸病从生。如《调经论篇》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证治准绳·疡医》载:“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而行之。又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唯有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无不效也。”

  至今仍是骨伤内治法则的准绳。《医林改错》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气滞血瘀,气虚血亦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笔者亦认同。

  久病多瘀。《普济方》载:“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活血。”清代名医叶天士说:“新病在气,久病在血。”傅青主也说:“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怪病多瘀。唐容川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笔者还认为:久痛多瘀,老年多瘀。久痛多瘀。《血证论》载:“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

  老年多瘀。《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从瘀论治,要个体化,从以病为中心到以人(结合体质)为中心。传统的活血化瘀药物,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临床运用时,必须辨证准确,立法正确,选方用药精确,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外科证治全书》说“:盖有瘀血不先行散而加补剂,则成实实之祸;设无瘀血而妄行攻利,则致虚虚之祸。”实证攻利也要掌握分寸。《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故为医者宜慎之!

  参考文献:
  [1] 蔺道人.理伤续断方[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2] 尚天裕.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
  [3] 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94.
  [4] 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25.
  [5] 王国强.国医大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骨伤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