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骨伤科论文 >

龚正丰辨病辨证组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12-01 共1472字
论文摘要

  龚正丰教授系江苏省名老中医,全国师承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四十余载,对中医理法方药的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龚正丰教授,收获颇丰,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辨病辨证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骨痹、痹证范畴。 《黄帝内经》 提出“骨痹”的病名, 《素问·长刺节论》 提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素问·逆调论》 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这些描述与现代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极其类似。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膝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的退变为主的病理改变,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及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骨关节病。

  龚教授认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要因地制宜。若患者久居北方寒地,致病多由“寒邪”所致。寒邪凝滞,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此型关节炎的重要特征,此型可归为“寒凝筋脉”型。若患者来自江南之地,居处多湿热阴雨,膝关节位居下体,多因“湿邪”致痹。湿性重浊: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湿性粘滞: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此型可归为“湿热阻络”型。临床上,膝骨性关节炎以年老患者居多,年老体衰及久病虚损均可致肝肾日渐衰退,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不足以濡养筋骨,致筋骨不健,经脉闭阻,从而引起肢体关节反复疼痛、活动不利,久则关节畸形,此型可归为“肝肾亏虚”型。

  2 组方用药

  龚教授据临床经验形成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主方“芪藤汤”。处方:红藤、生黄芪各 15 g,当归、生蒲黄(包)、牛膝各 10 g,生甘草 6 g,水煎,每天1 剂,早晚各服 1 次。方中生黄芪补气利水,合当归益气养血,扶正以祛邪;红藤活血通络,祛风解毒;蒲黄生用破血兼有利尿之功,使湿毒从小便而走;牛膝强腰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生甘草解毒除湿并调和诸药。全方药力专注,以疗膝府疾患,诸药相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使正气充邪气去,血脉通利,痹证得解。

  3 辨证加减

  寒凝筋脉型:加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物:桑寄生 15 g,独活、防风、乌梢蛇各 10 g;痛剧者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各 6 g,露蜂房、虎杖各15 g。湿热阻络型:急性期加入清热利湿,祛风通痹药物:生薏苡仁、土茯苓各 15 g,地龙 10 g;缓解期加入软坚散积,清热解毒药物:白芥子、制南星各6 g,山慈姑、露蜂房各 10 g,虎杖 15 g;久病肝肾亏虚者,加入补益肝肾药物:仙茅、淫羊藿(仙灵脾)、补骨脂各 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 15 g。

  4 小结

  芪藤汤可作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基本方,具体运用根据患者的临床证型辨证加减。由于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辨证加减用药多有虫类药,不可过于温燥,在应用时应配以熟地黄、白芍等养血滋阴之品,取“养胃气、存津液”之义。中老年人肾气渐衰、肾精不足,不能滋养骨体;复因外感风寒、过度劳累或外伤等外邪,使气滞血瘀、脉络不通,骨痿筋弱,导致骨质退行性变化而发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临证需从患者诸多表现中抓住主症,方能准确辨别正虚与邪实,切勿一味使用猛烈药物祛邪,需兼顾补益肝肾,扶正以祛邪。

  对本病的治疗,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气滞血瘀证可见膝部肿胀、有时按之如气囊,治当行气通络,活血化瘀;寒湿证可见膝关节反复肿胀,按之如棉絮,则应温经通脉、祛寒除湿;肝肾亏虚则兼见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治当滋补肝肾,养血填精。但本病常常多种病机错杂,很少有单一证型出现,故选方用药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多方合用。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骨伤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