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福建工业污染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5559字
摘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会增加,但当人均GDP 达到 4000 ~ 5000 美元(以 1985 年的美元不变价格计算) 时,环境污染会随着人均 GDP 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二者也会形成一个"倒 U 型"的曲线形状[1].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盛行以来,各国学者通过考察不同国家(地区) 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指标对 EKC 假说的存在适应性进行验证,有些学者得出某些地区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之间确实存在 EKC 的规律,但也有学者发现,并非所有国家(地区) 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都能遵循 EKC 的发展规律。

  国外方面,Kahn 利用所搜集的加利福尼亚州私人小汽车的尾气排放数据进行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该州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大致出现在人均 GDP 为 30000 美元[2].Abdoulkarim 等通过搜集1976-2006 年伊朗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得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伊朗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下降,也就是意味着,伊朗的人均 GDP 和毁林率存在"倒 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Emil 等通过收集30 个 OECD 国家2007 年的面板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 OECD 国家中的适应性。通过收集了这 30 个国家的人均 GDP和 4 种本土污染气体(氧化硫 SOx,氮氧化物 NOx,一氧化碳 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2 种全球性污染气体(二氧化碳 CO2,温室效应气体 GHG) 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污染气体排放量和人均 GDP 的关系均符合 EKC 的规律,有意义的 EKC仅存在于 CO、VOC 和 NOX等排放量中; CO2排放量和人均 GDP 则呈单调递增关系,且仍未达到顶点;而 SOX排放量与人均 GDP 则呈传统的"倒 U 型"EKC 规律[4].

  国内方面,我国学者对人均 GDP 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王西琴等通过收集 1998-2008 年湖州市的人均 GDP、工业废水 COD、SO2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市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变化符合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化规律[5].常宁等研究了 1981-2007 年上海市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指标的关系,发现上海市的人均GDP 与各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唯一,工业废水、工业废水 COD、工业粉尘等排放量均与人均 GDP呈传统的"倒 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但工业固体排放量和人均 GDP 呈线性关系,而工业 SO2的排放量则与人均 GDP 在样本区间不呈显著的相关性[6].陈石清等实证分析了 1989-2004 年我国各省市人均 GDP,SO2、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排放量的数据,结果发现人均 GDP 和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都呈现传统的"倒 U型"曲线关系,但与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气呈"U 型"曲线关系[7].胡初枝运用 1990-2005 年我国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强度的数据,在 EKC 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平均分配余量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了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

  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不呈现出"倒 U 型"的曲线特征,而是表现为"N"型的曲线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促使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8].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之间必定呈现出"倒 U型"的曲线关系,而是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尽管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并非全部呈现"倒 U 型"的曲线关系,但通过这些研究,仍可以明确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必定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 经济与环境指标的选取

  分析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选取适当的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一般情况下,人均 GDP 能较充分地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选取该指标也有利于不同省份之间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将人均 GDP 作为经济增长指标。福建省近几年第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仍是一个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因此工业"三废"的排放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反映环境质量,选取福建省 1999-2013 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 SO2、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等排放量作为环境指标。

  (二) 研究方法

  依据所选取的数据,分别以工业 SO2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因变量(y) ,以人均 GDP 为自变量(x) ,运用 EXCEL 和Eviews 统计软件,并参照 Grossman 等所采用的模型[1],选用 y=a+bx+cx2+dx3三次曲线进行回归模拟,建立工业污染排放量和人均 GDP 的预测模型。

  二、工业污染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本文选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性,需要检验变量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以避免出现伪回归。为了方便阐述,用 y1表示工业 SO2排放量,y2表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3表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x 则是表示人均 GDP.以下采用 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对自然对数序列lny1、lny2、lny3、lnx、(lnx)2、(lnx)3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 单 位 根 检 验,分 别 以 变 量 D1lny1、D1lny2、D1lny3、D1lnx、D1(lnx)2、D1(lnx)3表示(表 1) .检验结果显示,序列 D1lny1、D1lny2、D1lny3、D1lnx、D1(lnx)2、D1(lnx)3在 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可以构造回归模型。

  

  1.工业"三废"排放量和人均 GDP 曲线拟合曲线。根据上述选取的指标和确立的模型进行拟合(图 1 至图 3) .

  2.拟合曲线分析。从拟合结果来看,人均 GDP和各污染物所形成的曲线的形状各不相同,但 3 种环境指标和人均 GDP 的关系都没有呈现出传统的"倒 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工业 SO2、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等排放量的曲线拟合效果均较好,拟合度 R2的判定系数分别为 0.8278、0.726和0.669,对曲线有相对较充分的解释。

  人均 GDP 与工业 SO2排放量拟合的曲线(图1) 大致呈"倒 U + 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y =-3.899×105+70.64x -1.901×10-3x2+1.573×10-8x3,R2= 0.8278) .该条曲线中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人均 GDP 大约为 25000~35000 元,即人均 GDP 估测为 25143 元时,出现了"倒 U 型"EKC 的峰值,而这之后工业 SO2排放量呈下降的趋势。但该趋势并没有长时间持续,大约在人均 GDP 达到 45000 ~55000 元,即人均 GDP 估测为 50290 元时,出现了"正 U 型"EKC 的低谷,此后,工业 S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拟合曲线(图 2) ,则是完全不呈传统的"倒 U 型"EKC(y=-1.232×103+0.484x-1.222×10-5x2+1.159×10-10x3,R2= 0.726) .该拟合曲线大致可以描述为"倒 U 型"EKC 的左半部分,且仍然呈单调递增的趋势,在本文的数据范围内未出现转折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拟合曲线(图 3) 大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拟合曲线类似(y = -1.266×10-5+24.67x-6.887 ×10-4x2+6.725 ×10-9x3,R2= 0.669) .可描述为"倒 U 型"的左半部分,且仍呈单调上升的趋势。同样,转折点的相关数据未出现在本文的数据范围内。

  三、工业污染排放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的实证结果来看,目前,福建省经济发展和工业污染的关系尚未达到典型"倒 U 型"曲线的下行区间,也就意味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污染仍处于递增的状态。为了尽快达到"倒 U型"曲线的下行区间,节能减排是福建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造成福建省工业污染排放增加的原因,以更好地促进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产业结构因素

  1952-1983 年福建省 GDP 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徘徊在第 20 名左右,同一时期福建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名也相对稳定地保持在第 20 名左右。1983 年以后,福建省 GDP 在全国的排名开始上升,并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目前稳定地保持在第 12 名左右。

  在这一时期,福建省的第二产业在全国的排名也上升了,保持在全国第 10 名左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福建省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重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而福建省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仅减排能力有限,而且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对排放的污染物没有足够的清洁处理能力,因此许多县市的工业企业排放工业"三废"时简单处理,有的甚至都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2013 年,福建省工业废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0.18%,工 业 SO2排 放 量 占 SO2排 放 总 量 的94.7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 8535.17 万 t.

  从工业内部产值分析,福建省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中,按行业划分,各个行业所创造的产值并不相同。但对福建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行业均属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所以,随着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所产生的污染也会相应增加。

  (二) 政府减污投入
  
  减污因其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民众不愿意为这一具有极大正外部性的物品支付费用,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投入,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管理理念落后,或者为了确保 GDP 增长,通常不愿意在环保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在废水和废气治理设施设备运行总费用上,福建省 2009-2013 年的支出分别为27.29、36.41、44.33、46.73、56.2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 0.22、0.25、0.25、0.24、0.26,近 5 年环保投入比例持平,占比相当小。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时期,若想要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则在环保上的投入要占到 GDP的 1% ~ 1.5%比较合理,而只有当环保投入占到GDP 的 3%以上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当前福建省经济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但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占 GDP 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足以有效控制污染恶化。

  (三) 工业污染法律法规体系

  在促进社会经济转型,保护并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有着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1995 年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 18 次会议通过了《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 年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 29 次会议通过修订了《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防治污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对相关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10].但此次仅仅是修订,说明福建省环境保护的力度还有所欠缺。2014 年 7 月 25 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通过《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可申请排污许可证的相关主体,申请办法、申请条件等细节进行了明确规范等[11].福建省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还比较缺失,并且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行政监督缺失、执法机关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福建省 1999-2013 年的经济和工业污染的一系列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工业污染排放与人均 GDP 之间并不呈现传统的"倒 U 型"的曲线关系。而且,目前福建省的工业"三废"随着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递增的阶段。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恶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质量会随之改善。目前,福建省仍处于工业污染随经济发展而递增的阶段。因此,为了使福建省尽快达到"倒 U 型"曲线的下行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福建省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工业污染排放甚至减少工业污染的排放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2009 年以来,福建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大于 50%,而且存在相当多高污染行业,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 40%以下。这说明,福建省经济发展转型空间较大。因此,我省应进一步发展具有高产出、高就业、低消耗和低污染等特点的第三产业,如旅游、电子、光电等; 降低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例,同时加大对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引导钢铁、塑料、化学等重度污染产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着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绿色清洁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减污设备的研发支持力度,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

  (二) 改变观念,加强技术创新

  当前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动力中,第二产业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同时,第二产业也是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产业。2009-2013 年,福建省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占比分别为 36.6%、37.8%、38.8%、39.1%、38.2%.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福建省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改变观念,由原先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减少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三) 增加政府减污投入

  当前,福建省在减污方面的投入并不尽如人意,占 GDP 的比例较小。在 2015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加大政府对生态环保等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投入[12].福建省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响应国家的号召,更加注重减污工作。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减污投入,建立专项基金重点建设环保项目;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此作为对企业的相关行为进行奖惩的依据,奖励企业在减污方面的努力,惩罚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 政府同时应加大在环保知识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多企业由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他们环境保护不力。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他们在环保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贯彻减污的理念,做到自觉减污。

  (四) 建立健全减污法律法规体系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的过程中,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下,福建省应当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注重法律条文的细致性,对各种不同的污染源制定更加细致具体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规范。还应加强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标准; 增强立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环保条款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增加可行性; 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保问责机制,使经济主体能"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对故意污染企业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主体的违法成本。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