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辽代陶瓷的纹饰题材和布局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作者:马雁飞
发布于:2020-02-24 共3396字
陶瓷毕业论文第四篇:辽代陶瓷的纹饰题材和布局
 
  摘要:辽代陶瓷是我国陶瓷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历史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以往关于辽代陶瓷研究,多数从器型方面开展,对辽代陶瓷的装饰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主要对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纹饰题材以及布局进行研究,以期丰富关于我国辽代陶瓷研究方面的资料。
 
  关键词:辽代; 陶瓷; 装饰;
 
  辽代陶瓷的装饰和造型在整体上深刻体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当时的历史时代特色。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和风格是以中原陶瓷的传统技法为基础,制作和布局具有契丹民族特色,是辽代陶瓷制艺丰富创造力的体现。辽代陶瓷的装饰能够反映当时人民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审美价值观,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深入研究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和纹样,对研究我国辽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
 
  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中一类为胎装饰,另一类为色釉装饰。这两种装饰技法,主要是在烧制瓷器时为营造陶瓷胎和釉的装饰效果,陶瓷技工所做的转变。不同的陶瓷装饰技法,体现出不同时期陶瓷技工对时代审美趣味的一种良好诠释。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不仅具备中原地区陶瓷的装饰技法,同时还具备本民族鲜明的艺术特色,符合当时辽代民众主流的审美需求,其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
 
  1.1 陶瓷器的胎装饰
 
  辽代瓷器的胎装饰工艺在装饰技法上较为丰富,运用的主要装饰技法有划、刻、戳印、模印、贴塑等。山西省大同市辽金时期墓地中出土的大量陶瓷器中主要为日用器皿和明器,明器有陶盆、陶罐、三足炉、塔形罐等,日用器皿主要有白釉罐、黄釉碗、刻花盘、折腹盘、鸡腿瓶等。如出土的辽白釉剔花罐、金茶叶末釉鸡腿瓶、金黑釉长颈瓶等,在胎装饰技法上就使用了刻花和剔花两种装饰技法。刻花技法能使陶瓷器上的纹饰具有一定浅浮雕效果,其线条雕刻较为犀利流畅,同时由于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液的流平性会使釉液在各部位的填充厚度不同,从而形成颜色视觉观感上的深浅变化。这种视觉上的变化使陶瓷器更加富有层次感。而剔花技法则一般用于白瓷胎体装饰,在长颈瓶、罐类陶瓷器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种装饰技法一般结合刻画技法使用,通过剔花技法勾勒花纹轮廓,使陶瓷胎体花纹更加具备立体感。此外,印花、贴塑、戳印以及镂空等装饰技法在陶瓷器的胎装饰中也应用较为广泛,综合各种装饰技法使辽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时代审美研究价值。
 
  1.2 陶瓷器的色釉装饰
 
  辽代陶瓷器在色釉装饰方面,其所制陶瓷胎质精细程度不一,质地复杂,瓷化程度相对较高,精细者色釉细腻,色彩均匀。粗糙者表面含有颗粒,通常在表面施加一层化妆土再进行色釉装饰,以确保陶瓷器颜色的鲜艳美观。
 
  辽代陶瓷器大体分为多色釉和单色釉两种主要色釉装饰,其色釉装饰十分丰富。其中单色釉包括白釉、黑釉、酱釉以及茶叶末釉等,而多色釉包括双色釉、黄釉绿彩、三色彩以及白釉点黑彩、白釉绿彩等。大同地区墓葬出土的陶瓷器中,单色釉和多色釉的陶瓷器都较为丰富。如单色釉有辽白釉花口盘、辽黄釉敞口碗、辽白釉罐、辽黑釉小罐等,其中大多数是高温烧制的辽白釉瓷器,其胎质粗细不一,细白瓷相对较少,多数质地较粗,釉色发黄,器型大多是碗状、罐状等,多为化妆白瓷。而其他绿釉、黄釉、黑釉以及褐釉等,在数量上不及白釉,在器型和釉色上十分丰富,但胎质较为粗糙,烧制火候不高,多数应是辽代早期烧制的陶瓷器才具备色釉装饰。
 
  辽代的双色釉陶瓷器出现在辽代陶瓷制艺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茶叶末釉以及白釉绿彩、白釉点黑彩以及黄釉绿彩等诸多色釉装饰形式,其中以白釉绿彩较为常见,黄绿釉次之。
 
  2 辽代陶瓷的纹饰题材和布局
 
  辽代陶瓷的纹饰也十分丰富,其中最常见的为植物纹样。植物纹样中以牡丹纹样和莲纹样最普遍,也有少数菊花、蕉叶、芍药、梅花等装饰纹样。辽代陶瓷纹饰题材中,动物纹饰相对植物纹样较少,其纹饰特征大多较为简洁,具有豪放粗犷的特点,多数以实用为主,精致装饰相对少见。莲纹装饰是辽代陶瓷器上较为常见的纹饰题材,尤其是辽代崇尚佛教,因此在辽代陶瓷器上的莲纹类型较为丰富,莲纹纹饰运用最多的就是呈现中心对称的复线重瓣莲纹。这种形状的纹饰题材在辽代陶瓷器上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侧视的莲瓣,一般是绕瓷壁成行排列,在一些碗状、罐状、瓶状或是注壶等辽代陶瓷的外壁或肩腹处较为常见,其中以白釉陶瓷莲纹装饰最为多见。第二类属于俯视莲花,又叫作团状莲花,其造型多数是双重花瓣结构的复线莲花,在莲花纹中心常常会有莲蓬形状的纹样,花瓣数量以在5~8片最为常见。如大同出土的辽代金白釉剔花口碗、金白釉花口碟等,都是采用了莲纹装饰纹样。
 
  牡丹纹是辽代十分流行的装饰题材,这与辽代时期牡丹大量种植和辽代民众对牡丹的喜爱是密不可分的。辽代陶瓷的牡丹纹样细数主要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团花牡丹、缠枝牡丹以及折枝牡丹。团花牡丹纹饰造型较为简单随意,构图规则完整,一般在壶类的陶瓷器具上出现,在盘、碗、杯盏中也较为常见。辽代早期的团花牡丹纹样在花叶上的差别不明显,辽代中期陶瓷业经过不断发展,这一阶段的作品在花叶上的纹样装饰逐渐饱满,变得易于区分。缠枝牡丹纹样常见在瓶罐碗碟类陶瓷器的外壁或内壁。辽代早中期主要是以刻画技法为主,牡丹纹样花枝较粗,但花纹叶脉等勾勒十分清晰,如大同地区出土的辽代褐釉剔花牡丹纹罐和辽代白釉剔花牡丹纹枕在纹饰造型上就十分丰满。辽代中晚期的装饰技法逐渐增多,除刻划外还包括印花、剔花、印花等,装饰技法不断增多,由此导致纹样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在牡丹纹样上更加紧凑,图案的整体装饰性变得更强。这一时期出土的代表陶瓷器有黄绿釉笔洗、三彩盘以及黄釉印花碗等。此外,植物纹样在辽代陶瓷中还包括菊花纹、卷草纹、蕉叶纹以及葡萄纹等多种纹样装饰。
 
  从辽代早期的纹样题材上看,这一时期的纹样多以植物纹为主,而莲纹样和牡丹纹样是这一时期的主题纹样,其他纹样出现较少,且多为简单的纹饰。到了辽代中期,陶瓷器上纹样装饰则不仅限于植物纹样。这一时期的纹样装饰题材上,逐渐出现了动物纹样、人物纹样、火珠纹样以及仿条纹样和几何纹样,如辽代三彩贴花荷叶口瓶、辽代磁州窑白地褐釉草叶纹四系瓶、辽代三彩缠枝花琉璃棺等。辽代晚期的陶瓷制艺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在纹样主题上流行于早中期的卷叶、莲瓣、蕉叶等纹样逐渐减少,而团状牡丹、轮菊、折枝牡丹(伴双蝶)、团状莲花(伴游鱼)等纹样越来越多,也证实辽代陶瓷的纹样越来越丰富,体现了辽代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转变。
 
  辽代陶瓷在纹样布局方面主要是因瓷器的形制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特性。其中辽代陶瓷器中纹样布局最为复杂的要数三彩印花器,其纹样布局饱满丰富,种类各异,主要以印花为主。同时由于有印模的介入,导致其纹饰布局较为工整严谨,通常会呈现中心对称或轴对称。工匠会根据纹样的不同来填充釉色,釉色主要以黄、绿、白三色填充。不同的三彩印花器在纹样上有较大差异,但也具备一定规律性。辽三彩印花器中最常见的就是海棠花式长盘,通常是素面黄釉外壁,纹样一般处于内底和沿面两部分,主题纹饰最流行的几种为双碟戏牡丹纹、游鱼莲花纹、水波莲花纹、宝相莲花纹等。这几种纹样布局,或静或动,或粗糙或细腻,其纹样结构大多层次分明,立体感较强,色釉填彩完整,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十分富有生趣,是辽代三彩印花陶瓷器中纹样装饰的巅峰制艺。此外,在辽代三彩陶瓷器中,方盘、圆盘、等三彩印花器中,常见诸如菊花牡丹蜂蝶纹、菊花牡丹祥云纹、菊花缠枝牡丹纹以及重瓣菊纹等纹样布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辽代陶瓷的装饰进行研究,从装饰技法到纹样题材和布局。辽代陶瓷的装饰融合中原文化和契丹游牧民族文化,深刻反映了辽代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寄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内涵,对丰富我国辽代历史以及中国陶瓷史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刁颖瑞.辽代陶瓷的装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巴牧仁.辽代陶瓷器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9):5-7.
  [3]吴俊义.浅析辽代陶瓷的继承、创新及发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48-49.
  [4]李虹波,李白军.大同西三环辽金墓出土的陶瓷器[J].收藏,2017(8):52-57.
  [5]张丽.西京瓷路:大同出土辽金瓷器印迹[J].收藏,2018(1):58-67.

点击查看>>陶瓷毕业论文(热门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原文出处:马雁飞.略论辽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及纹样[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4):38-3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