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融媒体背景下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视听 作者:刘家全
发布于:2020-11-16 共3407字

  摘    要: 本文从传承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中的应用表现;以非遗剪纸的艺术特征为基础,分析非遗剪纸的文化内涵,提炼其意蕴表达。同时,将非遗剪纸与融媒体结合,探讨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创新。

  关键词: 非遗剪纸; 融媒体; 传播; 创新;

  一、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背景

  剪纸又称“窗花”,是一种将纸张通过剪、刻、折等方式制成具有镂空效果的造型艺术。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图腾的表达到各类图形的创制,在剪纸艺术品的出现以及普及中,剪纸已走过漫漫岁月,因形式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个性夸张,具有装饰性价值等特点,深受人们的追捧与喜爱。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特别的审美习惯,蕴藏了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根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优秀的剪纸文化,剪纸艺术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时代中,融媒体作为一个新兴名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下的产物。传统媒体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新媒体包括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的各种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属于新媒体的一部分,依附在新媒体平台下,聚集用户粉丝,实现自身价值。融媒体是官方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对我们而言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得到官方的信息,而不再是仅仅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融媒体既非一个平台,也非一个媒体。它是一个发展理念,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发布”。
 

融媒体背景下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所谓“多元发布”,郑育超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集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融媒体能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第一,融媒体实现了各种媒介载体的优势互补。拿报纸来说,报纸具有记录性、永久性的特点,更加易于保存和随时翻看,而电视媒体具有呈现直观性场景的特点,更易于被人所接受。融媒体,把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进行组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容易做到受众群体的全覆盖。

  第二,融媒体的发展适应了宣传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宣传方式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种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新兴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平台如雨后春笋,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一跃而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新型媒体的引领作用,又发挥好传统媒体宣传的主阵地作用,是新时代宣传工作面临的新任务,而融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适应了宣传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融媒体的发展也满足了新时代背景下思想宣传任务的必然要求。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兴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传播成本越来越低,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新时期的宣传工作任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艰巨和繁重,因而充分利用不同媒体抓好新时期的宣传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宣传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四,融媒体发展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媒体的出现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传媒形态,出现了更贴近和更方便人民群众使用的数字化融合的传播终端。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创新

  当前,许多城市正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体系发展并努力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非遗保护的宏观形势并不乐观,非遗传承人正趋于老龄化,甚至逐渐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年轻人短时间无法掌握核心技艺、家族性传承、传统手工艺人生存压力比较大等因素都导致“非遗”继承后继乏力。在融媒体环境下,非遗剪纸通过融媒体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被广泛熟知。融媒体能够贴近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因此融媒体可以更好地去保护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新形势下,非遗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就会面临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创新与融合。

  剪纸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工艺,通过纯手工的制作,成为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003年,剪纸被列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如今的融媒体环境下,应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进行进一步的延续,使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实现传播创新。融媒体的发展,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非遗传承人、传播者与受众的信息互通。非遗剪纸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通过生产、流通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形式是融媒体环境下对非遗最具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三、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与发展

  非遗剪纸技艺精湛,饶有神韵。非遗剪纸所表达的“艺术语言”非常独特,即使在表现物体对象时并非面面俱到,但是却能常常借助于各类线条,用二维的空间来体现三维空间的内容,注重物象的“轮廓”和“细剪”。在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今天,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以各种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宣扬着风土人情,表达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涵。非遗剪纸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变革中焕发着勃勃生机。通过融媒体,非遗剪纸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它不仅在作品中寄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还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直至今天,非遗剪纸艺术仍然是大众表达意愿、抒发思想情感的方式之一。在历史长河中,非遗剪纸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一直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融媒体现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流行手段和重要方式,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不断融合并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非遗剪纸以融媒体环境为基础,进行发展创新。通过与融媒体结合,非遗剪纸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融媒体对非遗剪纸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非遗剪纸的发展不再像过去一样受到市场竞争力不足、非遗剪纸的规模和影响力降低等的制约,现在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走向大众视野。在网络空间里,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关于非遗剪纸的话题,同时也能看到大家对非遗剪纸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碰撞下,印刷时代不再辉煌,甚至电视产业也开始走下坡路。而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在这种局势下发展壮大。现在的融媒体正处于迅猛发展之际,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的基础上也得到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媒体环境下,非遗剪纸所做的创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融媒体拓宽了非遗剪纸的外延、内容及表现形式,使非遗剪纸步入多视角立体空间维度的范畴。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非遗剪纸发展的过程中,融媒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同时也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在融媒体背景下,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挖掘和创造适合公众需求的信息,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在“非遗”视野下,基于历史沉淀形成独具美学风格的剪纸,在新时代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应重新审视非遗剪纸艺术所蕴含的内涵和理念,吸取非遗剪纸的艺术精髓,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打破非遗剪纸的局限性,让非遗剪纸与现代时尚能够完美结合,为大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总之,只有将科学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在融媒体环境下使非遗剪纸得以保护、开发,实现传播创新与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8.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103-109.
  [3].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7.
  [4] .王云庆,赵亚敏.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档案,2006(09):22-23.
  [5].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01):33-3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原文出处:刘家全.非遗剪纸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创新[J].视听,2020(11):196-1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