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晚清程门瓷板“画鹤性松心”赏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3 共1923字
论文标题

  有句名言:“明白者是痛苦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思想者对现状能看清看透,而又无力改变现状。

  因为无力改变现状,就想摆脱,就想超越。这便是中国文化史上文人诗、文人画为什么作诗作画主题意境总是超尘拔俗,追求一种散淡清幽的境界。用一句俗语概括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因为知识分子对官场政治上的肮脏腐朽现象和腐朽的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腐朽的价值观与文人价值观格格不入,于是从行为上、艺术取向上展现出一种清逸散淡的艺术风貌。陶渊明可说是文人精神的鼻祖。

  晚清浅降彩正是文人画入瓷的代表。在晚清,思想解放运动已深入人心,封建礼教等精神枷锁日益松懈,一向为皇家画宫廷画的御窑厂画师们,摆脱了精神枷锁,回归奔放自由的文人精神。由于对没落王朝的腐朽社会洞若观火而又无力改变,便自我超脱,将清高自珍、超尖拔俗的精神理念在创作中体现出来。作为御窑厂画师、浅降彩瓷画的开山鼻祖,程门在这方面一马当先。他的传世作品精彩纷呈,件件玑珠。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块程门的瓷板画。

  这块瓷板画尺幅达一尺四,瓷质温润如玉,器型十分规整,板厚达一厘米。画作无论是境界还是画艺,都堪称大师精品。

  观赏画作,能让人洗心革面,荡涤胸尘。

  先说境界意蕴,也就是画面所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在一座高山脚下,小溪之畔,一片竹林旁,两间茅屋。一间敞棚内置一琴桌。另一间茅屋内茶炉正红,一高士正品茶读书。屋后竹林一角,一蓬船露出一角,真乃“野渡无人舟自横”。仅从画面这一角取下来,便是一幅意境清幽的完整画面。大师画作的特点就是画中有画,取下任意一个局部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作。

  其实这个局部还不是主体。主体是茅屋前的山谷草坪一侧,两株松树如两位伟岸丈夫。树下草坪上一仙鹤正望树起舞。松鹤一俯一仰,似在与高士对话。这里的松鹤,可不是俗画画里所谓的“松鹤延年”,而有更深的文化慰藉。

  看画作题款“鹤性松心”,这就点明了画作主题。就字面来讲,“鹤性”是什么呢?鹤有仙风道骨,鹤有自由主义之性,翩翩有君子之风,鹤有超尘拔俗之姿,所以道家把鹤视为仙人坐骑。“松心”更容易理解了,是指坚贞不屈,操如金石。鹤松俯仰对话象征两君子会心会意。

  这仅是从画面和字面上的理解。如果我们从“鹤性松心”这一词句的来源上欣赏,这画面的味道立马更浓一层,我们对画作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鹤性松心”这一词句出自晚唐诗人徐寅的《退居》。原诗如下:
  
  鹤性松心合在山,五候门馆怯趋攀。

  三年卧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还。

  明月送人沿驿路,白云随马入柴关。

  笑他范蠡贪婪甚,相罢金多始退闲。

  徐寅是晚唐比较有独立性人格的知识分子,因不合时宜,受到一些达官贵人轻视慢待。在晚唐,在农民起义不断、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形下,达官贵人照样作威作福,奢侈糜烂,这在晚唐史料中有明确记录。

  徐寅心中明白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今莆田境内)”。用现代白话译这首诗,大意如下:我具有白鹤的性情,松柏的心境,只应该居住在山中,我羞怯在达官贵人门庭去巴结奉迎。三年称病我不能归去,终有今日皇上开恩放我还山。明月顺着驿站伴我送行,白云随马进入柴关。堪笑当年范蠡多么贪婪,做完官积攒了丰厚钱财才退隐闲居。从诗文内涵及诗题可以看出,这是表白自己心迹的一首诗,主题就是为何辞官归隐。而将辞官归隐的原因写出来,是“鹤性松心合在山”,这里体现了徐寅的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正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所以大师程门就这一主题予以形象化,画出了这幅旷世之作。在画作中,茅舍高士是配景,主体是松鹤,象征的就是茅屋中像徐寅这类高士的品行德操。也许画家画的就是徐寅,因为徐寅归隐延寿溪畔,而这儿画的景物也是溪畔,这从竹林后的蓬船可以看出。至此,我们对画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画家宣扬的是一种追求自我、坚贞高洁的人文精神。

  再看画艺,从构图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高山脚下留白,烟云氤氲。密茂竹林下,又是淡淡茅舍。茅舍下又是空旷草地,富有节奏感。蓬船处理,只露一角,让人想象。特别是松鹤动态,仙鹤虽小,但动态传神,是望松起舞还是与松对话?让人想象无穷。松树俯下身躯,在聆听?在交流?这种人格化了的物象,给人以想象空间。

  从技法上,粗笔写意,浓烈与清幽统于一体,线条老辣苍健。松枝的勾皴,松针的点画,无一不力道十足,金石书法味道浓烈,就连小小的仙鹤用的都是铁线方笔。多看这种文人画,再看世间媚俗的俗体画,你会感到一览无余,没有品味余地。同一物象,文人画与俗体画,给人感觉就是不同,那怕媚俗画画得再像,也是一览无余,扫一眼拉倒。

  文人画,特别是大师级文人画,画一个简单的物象,也让人无穷回味。

  再看高山画法,基本上是米点皴,还有点乱柴皴、披麻皴的味道。山顶亭子及杂树,草草几笔,神韵盎然,笔墨富有书法味道。

  这就是大师的境界,真正的大师。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