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湾位于浙江中部近海,地处椒江河口外侧,东至大陈岛,包括椒江河口的口外海域和黄琅以南的浅海海域,台州湾海域是中国鱼山渔场的近海海域部分,东海区许多经济鱼类在这一海域产卵、繁殖和索饵。
关于台州湾椒江口生物的研究,多倾向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虾类生态学的研究。孙鲁峰等、杜萍等分别对这一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田伟等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较为全面的研究,游泳动物方面仅齐海明等对该海域虾类资源分布、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浙江省台州湾椒江口海域鱼类生态学分析的研究报道。目前,国外对沿海河口、海湾鱼类生态学的研究非常活跃,如: Azevedo 等研究了巴西东南部热带海湾水深和盐度对鱼类群聚空间格局的影响; Hossain等对孟加拉 Bangladesh 河口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变量的关系进行了评估; Henderson 等研究了英国 Severn 河口鱼类群落及其动态变化。
鱼类的数量变化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台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对认识中国沿海鱼类资源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可以丰富中国近海鱼类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为今后海洋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调查地点和采样方法
2010 年 4 月和 10 月在台州湾海域设置了 12个拖网站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站位布设参见图1。采样用网具规格为 280 目,底拖网,规格为27. 60 m × 28. 79 m ( 20. 44 m ) ,水下网口参数为约 15 m( 宽) ×5 m( 高) ,网囊网目 2. 5 cm,每网拖曳约 1. 0 h,平均拖速 5. 6 km /h,调查方法按《海洋水产资源调查手册》进行,调查船为浙路渔 8801 号。记录每网渔捞资料和调查站位的温度、盐度等测定,对渔获物中的鱼类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分品种渔获物质量测定和尾数统计及鱼类生物学测定。
1. 2 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扫海面积法估算鱼类密度。在拖网统计结果基础上,计算各站位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公式如下:ρi= Ci/ ai( 1 - E)式中,ρi为第 i 站的资源量( 质量: kg /km2; 尾数:103个/km2) ; Ci为第 i 站的每小时拖网渔获量( 质量: kg /h; 尾数: 个/h) ; ai为第 i 站网具的实际扫海面积( km2) ( 网口水平扩张宽度( km) × 拖曳距离( km) ) ,拖曳距离为拖网速度( km /h) 和实际拖网时间( h) 的乘积; E 为逃逸率,本次调查捕获鱼类基本为中小型鱼类,依据本拖网网具以及鱼类的体长,逃逸率取 0. 4 ~0. 6 不等。
用 Pinka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来研究鱼类优势种的优势度,计算公式如下:IRI = ( N + W) × F,式中,N 为某一鱼类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W 为该鱼类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F 为该鱼类出现的站数占调查总站数的百分比。
依据参考文献[16 -17]方法,利用 DPS 软件对鱼类资源量与优势种、温度、盐度等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第一,以鱼类资源量为因变量,各个优势种资源量为自变量,分析不同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影响; 第二,以鱼类资源量为因变量,表层温度( t0) 、底层温度( tb) 、表层盐度( S0) 和底层盐度( Sb) 为自变量,分析环境因子对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 1 鱼类资源量的季节变化
本次调查,秋季鱼类资源量明显高于春季。春季和秋季的总质量密度分别为1 219.29 kg/km2和4 294. 14 kg / km2,总尾数密度分别为211.42 ×103个/km2和499.33 ×103个/km2。
2. 2 鱼类密度平面分布
本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分布极不均匀,春季和秋季 平 均 质 量 密 度 分 别 为 101. 61 kg /km2( 34. 20 ~ 258. 28 kg /km2) 和 357. 85 kg /km2( 62. 58 ~822. 49 kg /km2) ,尾数密度为 17. 62 ×103个/km2( 4. 89 × 103~ 36. 43 × 103个/km2) 和41. 61 × 103个/km2( 9. 14 × 103~ 89. 81 × 103个/km2) 。
春季,鱼类质量密度较高海域位于东北部的11 号站和 2 号站( 图 2) ,其中最高质量密度出现在 2 号 站,主 要 物 种 为 龙 头 鱼 ( Harpodonnehereus) 成鱼,在 2 号站和 11 号站龙头鱼质量密度均达到最大值,其次为孔 虎鱼( Trypauchenvagina) 和矛尾 虎鱼(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
中部的 5 号站也有较多的数量,主要由龙头鱼和矛尾 虎鱼构成。调查海域北部数量多于南部,其中大陈岛东南侧的 10 号站鱼类质量密度最低。
秋季,调查海域南部数量多于北部,其中最高密度出现在大陈岛东南侧的 10 号站,并且 10 号站的质量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站,主要物种有龙头鱼、白姑 鱼 ( Pennahia argentatus ) 和 棘 头 梅 童 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同时大陈岛东南侧的 12 号站也有较高的质量密度,该站质量密度仅次于最高密度的 10 号站,在 4 月有相对较高质量密度的5 号站在 10 月其质量密度也较高,但大部分海域质量密度显着高于 4 月。
春季,最高鱼类尾数密度出现在 2 号站( 图3) ,并且远高于其他站位的尾数密度,主要物种为龙头鱼和孔 虎鱼,其中龙头鱼的尾数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尾数密度较高的还有 11 号站,主要是龙头鱼有较高的尾数密度。秋季,大部分海域的尾数密度都高于 4 月,其中最高尾数密度高值区出现在大陈岛东南侧的 10 号站,主要由龙头鱼和矛尾 虎鱼构成。同时 5 号站也有相对较高的尾数密度。
2. 3 鱼类主要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及平面分布
春季重要的鱼类物种为龙头鱼、孔 虎鱼、矛尾虎鱼、黄鲫和棘头梅童鱼等( 表1) 。龙头鱼的平均质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34.93 kg/km2和75.98 ×103个/km2,占鱼类总资源量的 34. 38% 和 35. 94%,有最高的质量和尾数密度,龙头鱼占有最高的资源量且平面分布与鱼类资源量基本一致。秋季,主要优势种数有所减少,龙头鱼因其100%的出现率和占鱼类总质量的72.54%以及总尾数的73.42%成为最重要的优势种,该种广泛分布于调查海域( 图4,图5) ,分布不均匀,趋势与鱼类总质量和尾数密度基本一致,其次是矛尾 虎鱼和白姑鱼。
2. 4 鱼类优势种密度对鱼类总密度的贡献
春季,优势种龙头鱼、孔 虎鱼、矛尾 虎鱼对鱼类尾数密度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表 2) ,仅龙头鱼与质量密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总尾数密度和总质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并且其贡献率远远超过其他物种; 秋季,除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外,常见种白姑鱼对鱼类总尾数密度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与春季相同龙头鱼仍是质量和尾数贡献率均最大的物种,质量贡献率为1. 00,尾数贡献率为 0. 99,龙头鱼无论是质量贡献率还是尾数贡献率都远远高于其他物种。
2. 5 环境因子对鱼类资源量的影响
表、底层水温和盐度 4 个自变量分别对鱼类的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做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底温与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 N = - 13. 37 + 2. 36tb( RN= 0. 52,PN= 0. 009 ) 和 W = - 233. 16 +25. 40tb( RW= 0. 63,PW= 0. 001) 。
2. 6 水深对鱼类资源量的影响
回归分析表明,水深对春、秋季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无显着相关关系( Rw= 0. 38,Pw=0. 067; RN= 0. 40,PN= 0. 051) 。春季和秋季鱼类资源量随水深变化并不相同。春季,小于20 m 水深海域尾数密度较高,小于15 m 水深海域质量密度较高; 秋季,25 ~ 30 m 海域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较高。
3 讨论
3. 1 鱼类资源量季节变化特征
台州湾不同季节的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秋季鱼类尾数密度是春季的 2. 4倍,质量密度是春季的 3. 5 倍,说明秋季个体的平均质量大于春季。这是因为,春季鱼类多为产卵群体,春季鱼类群体从外侧深水海域进入沿岸浅水海区产卵,到了夏季,幼鱼密集,秋季逐渐长大成为规格较大的鱼类群体。另外,夏季为休渔期,鱼类群体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这就是秋季资源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台州湾海域是鱼类产卵,索饵和成长的海域,台州湾海域作为鱼山渔场的一部分,在国内鱼类渔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3. 2 鱼类资源量平面分布与水团的关系
台州湾鱼类资源量高值区有两个位置,其一出现在调查海域北部的岛礁海域,其二处于调查海域外侧的南部海域。原因为调查海域受到椒江径流、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水和台湾暖流高盐水等多个水团的影响,且不同季节各水团的影响程度不同。
春季,鱼类的高密度区位于北部岛礁海域。
这一海域在春季主要受到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形成浙江沿岸流的影响,冲淡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此时,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还较弱,所以鱼类资源量高值区位于北部更容易受浙江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而不是南部的外海海域。
秋季与春季相反。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表现为调查海域南部外海高于北部海域。春季以后,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逐渐成为影响这一海域的主要水文因素。大陈岛及其以东海域存在着明显的上升流,导致海洋底部营养物质被输送到表层。同时椒江径流较强。外侧海域同时受到椒江径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两个水团交汇于调查区的东南部海域。这是秋季鱼类资源量分布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原因。根据台州湾渔场位置特征,调查海域北部成为春季鱼类主要渔场,南部是秋季鱼类的主要渔场。
3. 3 优势种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
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结果,春季和秋季优势种变化不大,种类较单一,龙头鱼均为两季第一优势种。龙头鱼为典型的广温广盐种,分布范围较大,从福建到山东沿岸近海都有分布,东海区沿岸近海龙头鱼资源具有一定的渔业地位,龙头鱼渔获量较高的月份主要出现在 1—4 月份和10—12 月份,其产量比例均超过当月总渔获量的10%,所以本次调查中,龙头鱼无论是质量百分比还是尾数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两个季节优势度均最高。
优势种龙头鱼资源量分布与鱼类资源量分布基本一致。春季,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而秋季则相反,南部高北部低。鱼类各物种对鱼类密度回归的贡献分析结果显示( 表 2) ,两季节龙头鱼的质量和尾数密度以及百分比都占了鱼类的绝大部分,IRI 值和 β 值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见,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与龙头鱼回归贡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 4 鱼类资源量与水环境的关系
春季,最大水深小于 25 m,优势种龙头鱼主要集中在近 15 m 水深的海域,所以春季 10 ~15 m水深海域质量密度相对较高( 表 3) ,与龙头鱼所处的水深一致。而与尾数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孔 虎鱼和矛尾 虎鱼主要分布在 15 ~ 20 m 海域,这就导致了该水深范围海域尾数密度最大,尾数密度分布特征与鱼类温度适应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得出,春季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并不一定是线性正比关系,而回归分析显示,底层温度与鱼类数量分布有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温度主要反映季节变化影响,在台州湾海域,春季 4 月的底层温度低于秋季 10 月的底层温度,这是底层温度与鱼类数量分布有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的原因( 表 3) 。
秋季鱼类的高密度区位于水深较大的海域。例如,作为主要优势种,龙头鱼主要集中在 25 m左右水深的 10 号和 12 号站,而且这两个站的质量密度远远高于其他站位,显示出秋季较深的水环境有利于鱼群的栖息,表 3 中也可见到 25 ~30 m水深鱼类数量远远大于较浅的水体。
秋季,近岸水体较浅,尽管小于 10 m 水深海域与 10 ~ 15 m 水深海域质量密度相近,大于15 m水深海域资源量要高得多,这是由于秋季调查海域东南部受到台湾暖流的影响,水温相对较高,鱼群进入深海域索饵或越冬所致,例如东海区龙头鱼 10 月开始进入产卵后的索饵期,说明秋季水深对鱼类尾数和质量密度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秋季,在水深较大的海域尾数密度与质量密度比值越大,这是因为秋季鱼类多已经为成体,鱼类个体规格较大,准备成为越冬群体。【图表略】
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开春后气温逐渐回升,鱼类活动量增加,抓好春季池塘管理,不仅能促进鱼类提前摄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还能延长生长期,提高生产质量。当前时节,渔户应做好以下池塘管理工作。具体管理措施如下:一、池塘消毒首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