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歇后语理解中同音字的功能探析(5)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3 共14106字
郭贵春指出,科学隐喻的展开过程内在地、本质性地包含着语境提示的关键因素[31].在语音隐喻认知中,人们必须依靠直觉、记忆、想象、辨认、思考和推理等复杂的认知手段,而谐音型歇后语的前一语节和谐音词恰恰发挥了语境的创设作用,使得歇后语理解从静态走向动态。首先,谐音词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向志敏认为,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需要借助整个歇后语的前一语节提供的意象,但其作为隐喻性表达的关键常在其后一语节的一两个谐音词上[32].否则,前、后语节的语义理解起来就感觉比较突兀,如”一坛子萝卜---抓不到缰( 姜)“;”卖布不带尺子---存心不良( 量)“.可见,同音线索使得前、后语义的连接成为可能,提升了加工的流畅性。研究发现,同音字呈现有助于被试做出正确反应,同音线索显着地降低了语义一致性判断的错误率。在同音线索出现时,语音两次重复激发了词汇识别中的语义激活共振,让被试能够清晰地形成语音映射。同音字出现对应了前一语节的内容,为前、后语节概念语义映射的完成提供了可能。歇后语的前、后语节的创作符合明示-推理原则和关联原则。歇后语前一语节促进语汇的迅速通达。王寅认为,隐喻既基于相似性,也创造相似性,隐喻与相似性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5]415.在无同音线索时,被试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理解是通过前一语节的内容来创建( 激活) 语音相似性。王岩同样指出,歇后语的前一语节营造了一种语境,方便了对后一语节的理解,前一语节具有语境铺设的作用[33].例如,”马背上钉掌---离题( 蹄) 太远“,”马背上钉掌“蕴含着”掌钉钉的不是地方“的涵义。研究发现,高熟悉歇后语的前一语节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语义指向,当后一语节出现时,加工更为准确和快速,表明前一语节的语义性质在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对歇后语名称的本质,语言学界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的后一语节可以省去不说,让听话人体会猜测; 另一种观点认为,歇后语的名称反映了前后两个语节之间语音上较长的停顿。温端政不同意上述两种说法,认为歇后语不能随意”歇后“,歇后语也不是语音的停顿[15]366.本研究发现,即使是熟悉性相对高的歇后语,无同音线索的错误率依旧相对较高,表明歇后语的后一语节的信息不能随意缺失,即歇后语不是”半截子话“.同时,在前、后语节的时间间隔增加时,对前、后语节的语义一致性判断的错误率未发生变化,反应时却明显地增加,表明”长时“的语音停顿并未促进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长时“的语音停顿使得反应时间增加的可能原因是概念隐喻是部分映射,随着前一语节加工时间增加,被试激活了与前一语节语义相关的其他内容,使得对后一语节的反应速度减慢。通常,一个概念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或描述。在隐喻映射中,目标域有一个隐喻聚焦(highlighting) 的过程,源域有一个隐喻运用的过程[34].隐喻聚焦是指当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时,目标域只有一部分特征进入焦点而成为映射对象。在后一语节没有出现之前,前一语节的概念聚焦是无源之水。因此,对谐音型歇后语,单纯给出前一语节( 歇后) ,被试并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歇后语。前一语节的熟悉度、映射线索是否出现将对概念隐喻映射产生影响。研究证实,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可以明显地提升语音隐喻通达的准确性。虽然前一语节已经创设了足够的语境,但要通过语境识别后一语节,在熟悉度低和无同音线索条件下,反应准确性低。成功地理解谐音型歇后语的前提是熟悉度高或提供同音线索抑或两者同时满足。这意味着,在具体语言使用中,为了方便加工,使用谐音型歇后语尽量不要”歇后“,同时要提供必要的同音线索。
参考文献:
[1]I. FNAGY. Why Iconicity. In N. MAX,O. FISCHER(eds.)。 Form Mim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and Literatur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9.
[2]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
[3]B. VULETIC. Phonetic Metaphor. Russian Literature,2003,54:397-414.
[4] 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
[5]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I Huai-ling.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ying Two-partAllegorical Saying:Metonymy,Metaphor,and CulturalConstraints.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454-474.
[7]R. W. GIBBS. What Do Idioms Really Mean?Journal ofMemory and Language,1992,31:485-506.
[8] 江桂英,李恒。概念隐喻研究在神经科学中的新进展---以心理现实 性 问 题 为 例。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2011(6)。
[9] 邓秀梅。语音隐喻角度的日语流行语研究。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
[10] 徐凤敏,赵艳驰。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民族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1]M. R. LIBBEN,D. A. TITONE. The MultidetermindedNature of Idiom Processing. Memory & Cognition,2008,36:1103-1121.
[12]M. BALCONI,S. AMENTA.”A Fighter is a Lion“. Neu-ropsychological Indexes in Comprehending Frozen Meta-phors.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3246-3257.
[13] 马利军,张积家。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11(1)。
[14] 马利军,张积家1汉语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4)。
[15]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16] 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7] 吴可。歇后语9000条。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18] 陈宝国,彭聃龄。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I)。心理学报,2001(1)。
[19] 陈 新 葵,莫 雷,张 积 家。隐 喻 在 文 章 语 境 中 的 理解---概念隐喻理解探讨。心理科学,2006(1)。
[20] 刘菁,张必隐。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理解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2(3)。
[21] 雷潇,钟毅平。语境和熟悉度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
[22] 钟毅平,雷潇,屈卫国。熟悉性对中文成语理解的影响: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
[23]V. T. LAI,T. CURRAN,L. MENN. ComprehendingConventional and Novel Metaphors:an ERP Study. BrainResearch,2009,1284:145-155.
[24]V. C. TARTTER,H. GOMES,B. DUBROVSKY,et al.Novel Metaphors Appear Anomalous at Least Momentarily:Evidence from N400. Brain & Language,2002,80:488-509.
[25]F. G. YANG,J. FULLER,N. KHODAPARAST,et al.Figurative Language Process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dults:A Preliminary Study. Neuropsychologia,2010,48:1923-1929.
[26]N. MASHAL,M. FAUST,T. HENDLER,et al. An f MRIInvestigation of the Neural Correlates Underlying the Pro-cessing of Novel Metaphoric Expressions. Brain and Lan-guage,2007,100:115-126.
[27] 肖乙戈。同音字与同音双关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9(2)。
[28] 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24(2)。
[29] 尹文刚。汉字同音率、同音度及同音字音节个数随同音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语言科学,2003(4)。
[30] 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0.
[31] 郭贵春。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22.
[32] 向志敏。川方言歇后语的隐喻认知阐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33] 王岩。歇后语的文化内涵。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4]Z. KOVECSES.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8.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