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及其主要空间意象

来源:文化产业 作者:谢建艳.
发布于:2020-08-15 共4079字

  摘    要: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的先河,其时间意象及空间转换也值得关注。空间的转换往往意味着情感的转变,这样两者交织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从时空意象及空间转换来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时空意象; 空间转换;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的先河,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多为它的产生年代及所表达的情感,而它的产生年代目前仍然不能确定。

  一、《古诗十九首》的产生

  从古至今,《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一直处于争议的状态。但可以确定的是,《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以来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说法:1.西京遗翰,莫见五言,故十九首非西汉作品。乃六朝时人说,见《文心雕龙》。2.十九首用字有触西汉皇帝讳者,故非西汉人作。乃顾炎武说,见《日知录》。3.十九首中有隐括乐府而成者,故非西汉人作。乃朱彝尊说,见《玉台新咏》。4.“促织”之名,不见于《尔雅》《方言》等书,至汉末纬书始见此名,故十九首必非西汉人作,乃徐中舒说,见《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1。

  以上的种种说法都在为《古诗十九首》非西汉作品佐证。由于文献的缺失,目前这个难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人。通过对作品年代的考证,可以窥见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其产生可能在东汉末与建安时期之间。

  曹操的诗歌目前尚存的有二十多首,全部是乐府诗体。其中《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均为四言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其余诗歌例如《蒿里行》《苦寒行》等为五言诗。除此之外,曹操的诗还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在组诗《步出夏门行》中《艳》即为骚体:“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在曹操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仍受四言诗以及《楚辞》的影响,而后慢慢过渡到了五言诗。另外,徐干的诗均为五言诗,至今尚存的有三首,其中《与妻别》一首中“与君结新婚”与十九首中其八《冉冉孤生竹》里“与君为新婚”只一字之差,“会合安可知”与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里“会面安可知”同样只一字之差,由此看出《古诗十九首》对建安时期文人的影响之大。这个时期,五言诗已经流行起来,如第二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2

  另外,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玄学的影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三《青青陵上柏》),是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叹息。在第十五首《生年不满百》中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都是对服食仙丹的批判。在那个时期,士人的思想一度陷入迷茫,玄学在当时已成为进入仕途政治的重要条件。《古诗十九首》对后来的东晋文学同样影响深远,包括其中“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兰亭集序》中也有体现。

  故本文以为《古诗十九首》应产生于建安时期以前。
 

《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及其主要空间意象
 

  二、《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象

  (一)主要的空间意象

  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的空间意象是高楼、宴会、道路和城市,其中高楼、宴会与城市多象征权力,而道路则更多象征生离别。

  1.高楼

  “高楼”这个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比较少见,通常只有“令德”才能住在高楼上。在《西北有高楼》一篇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写高楼与浮云比齐,可见高楼之高。而作者是于楼下看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歌声从高楼上传来,带着丝丝悲凉。高楼难上,心自悲凉,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的悲伤溢于言表。而在《青青河畔草》一首中,“盈盈楼上女”一句里的“楼”同样是作者于楼下望而所见,借“楼女”之“空床独难守”来写自己的志向难以坚守。曾原谓:“此诗刺轻于士进而不能守节者。”在《古诗十九首》里,大多是失意而作。在这首诗中,我们同样可以解读为作者因不得志而自比为“倡家女”“荡子妇”,壮志难酬而“空床难守”。

  2.宴会

  宴会多为交际场所,而不仅仅是用于吃饭,在宴会上作诗的人也很多,这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地方。《古诗十九首》中,“宴会”这个意象提到的次数较少。在《今日良宴会》一首中即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在这首诗中,没有具体描述宴会,而是用“难具陈”三字来表达这样的欢乐的场景。据朱自清先生分析,“这里只提乐歌一事,一面固然是因为声音最易感人,一面还是因为‘识曲听真’,才引起一番感慨,才引起这首诗。”3所以这首诗可能是宴会上所作。“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写认真听“令德”高言,有一点恭维的意味,后面直接夸赞“新声妙入神”更显得有些夸张,但它们确实符合了宴会献才的情景。

  3.城市

  这里说的“城市”多为大都市,如洛阳。城市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繁华富丽,与乡村比起来自然有着天壤之别。游子漂泊于城市,身份的落差更引起他们的失落感,处在边缘,理想不得实现,城市之于仕途,中间隔着重重阻隔。《青青陵上柏》一首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驱罗夹巷,王侯多第宅。”在这首诗中,基本在写宫殿。城市繁华,而“我”却落魄无家。两两对比,其中的凄凉只有自己能体会。

  4.道路

  道路是《古诗十九首》中用到最多的空间意象,共有8处。道路意味着距离感,既可以是心灵的也可以是空间的。在当代,道路对人们来说并无特别意义;而在古代,道路意味着离别,或生离死别的可能。在《行行重行行》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对道路的描写,在“我”与“君”之间阻隔着千山万水,这里的“君”或许是思妇的丈夫,又或许是作者所想要得到提拔的那个君主,都是有可能的。真正让诗人觉得后会无期的,不是现实世界中这段尽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而是遥遥无期不知所终的宦游之路3。在《今日良宴会》中,“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里的“路”又是一种延伸的道路,是仕途的路。沈德潜曰:“据要津,诡辞也,古人感愤语。既是良宴会,此时的作者必有一定的身份,而何须让‘令德’为‘我’先据要路津呢?”所以这里可能是虚写,士不得进,故以虚景来掩盖自己内心不得志的失落。在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里是这样解读的:据要路即孟子“当路”,“当路”方得展用。然细玩“何不”“无为”语意,有“然有命也,不可幸致”意,故吴氏以为“大类《论语》‘当而可求’章”,却将“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留作歇后。而后人指为激词,目为诡调,皆未会其意。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诗歌的解读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样的解读是独特的。但在我看来,放入古代的社会背景,是“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的意味的可能性很小,与《古诗十九首》中其他诗相比起来,它应该更多是一种失意的强颜欢笑。

  (二)时间意象

  在《古诗十九首》中,除了四大主要的空间意象,还有许多时间意象。比如蟋蟀、蝼蛄、秋蝉、芙蓉等表时间的意象。在大部分诗中,都会提到一些事物来表示季节,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表示秋季的意象。无论是蟋蟀、蝼蛄还是秋蝉,都透露着一种悲凉的气氛。宋玉《九辩》开中国古代“悲秋传统”的先河,《古诗十九首》同样继承了这样的风格。在《明月皎夜光》的开头两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秋蝉鸣树间,玄鸟适安逝?”以“促织、秋蝉”就表明了季节;在《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一句里“晨风、蟋蟀”同样表明了季节。不仅以上两首,在其他的诗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悲秋情怀”,秋天在许多文人眼里,似乎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面对人生苦短而不得志的失意,秋天不言而喻少了那份收获的喜悦。

  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表示其他季节的意象。在《青青河畔草》一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里的“青草、柳树”无不显示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这是夏天的热情。在《庭中有奇树》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同样展示了一种富有生机的画面。这在古代流行的“悲秋传统”中是少有的,却也显示了古诗《古诗十九首》的特别之处。不滥觞情怀,偶有生机勃勃的意象,为诗歌添上了一种不一样的色彩。

  三、《古诗十九首》的空间转换

  《古诗十九首》往往用多种多样的空间表现形式来创造诗歌的空间意象,其中在景物的变换和人物的行动里,移步换景是其主要的空间表现手段4。时间与空间是古代诗歌离不开的话题,空间的转换,往往引起时间流逝的感叹,“物是人非”也是这样一种时空变幻带来的一种失落感。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许多描写人生的诗歌,往往开头写景,但很快就进入对人生的感叹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其一《行行重行行》写岁月流逝的快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三《青青陵上柏》写天地之大而人生短暂,如远行客的无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其六《涉江采芙蓉》写同心而无法如愿,岁月催人老的忧伤。在十九首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是不变的主题,也是寄托失意的掩藏点。恩格斯说:“离开时间的空间和离开空间的时间同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5,在《古诗十九首》中,时间和空间也是互相照应的。

  《古诗十九首》的空间转换一直受到人们很大的关注。空间的转换往往意味着情感的转变,这样两者交织,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由“与君生离别”到“各在天一涯”其一《行行重行行》的遥遥相望,两者的空间置换均把“你、我”推向远方,相隔万里,各在天涯。“青青河畔草”到“盈盈楼上女”其二《青青河畔草》的由下到上的空间置换,也是十九首常用的表现手法;“路远莫致知”到“但感别经时”,其九《庭中有奇树》由空间到时间的转换,更显出一种空间带来的久远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其十四《去者日以疏》由古墓到田地、松柏已为柴火的时间置换,空间里的事物也随之转换,这些种种空间转换的描写,更显物非人非的凄凉感。

  在时间的回环往复和空间的移位叠映中,《古诗十九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抒情模式。一方面,是汉代文人高妙的写景言情手段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它也因此而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歌言情构景艺术两千多年之久的一种基本技法。它所创造的许多时间以及空间意象,也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里重要的抒情母题。《古诗十九首》正因这种时空关系巧妙的转变而赢得了千古不朽的声誉6。

  注释

  1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2页。
  2《古诗十九首》其二。
  3(4)简显鹏《空间与诗:试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空间体验》古代文学研究2009年6月下旬刊。
  4(5)张红运《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象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6(7)李永梅《汉代诗歌的空间结构--<古诗十九首>的空间结构》,语文学刊,2008年7月。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原文出处:谢建艳.浅谈《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象及空间转换[J].文化产业,2019(19):8-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古诗十九首论文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