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宋代至近代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浅析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作者:狄松
发布于:2021-01-29 共12264字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林的珍贵遗产。传统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体现在闽籍诗人创作的优秀作品中,体现在他们的杰出创造活动中。文章主要梳理福建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文化名人和诗人,以宋代至清代、晚清至近代时期的闽籍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为主,深入探析传统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

  关键词: 传统闽籍诗人; 爱国; 文化精神;

  现代文化理论研究浩如烟海,观点流派众多。但学界大都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历史上战国百家争鸣,魏晋风流,唐诗宋词元曲,灿若星河。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1](P622)今天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精神,不探析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坐标和定位,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谈不上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然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化自信的养料。只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今天加以延续复兴和创新发展。要想让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进步力量,就必须深入探析民族文化精神。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发挥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深入挖掘、探析民族文化精神,将民族精神转化为世代传承、延续、发展的文化传统,使它从文本变为民族智慧,从民族智慧变成现实理论,再从现实理论进入实践。这样,传统文化的文化效用才能得以彰显,否则经典文本常常由于历史演变、时代流迁而丢失或遗忘。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P14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林的珍贵遗产。“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2](P146)习近平指出:“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P147)习近平接着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2](P147)习近平还语重心长地说:“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2](P148)
 

宋代至近代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浅析
 

  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珍珠,是我们今天重拾文化自信的重要营养。“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P201)习近平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P202)

  爱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即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4](P350)习近平十分强调爱国精神,他指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4](P351)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古称闽越。“福建省从宋代开始就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文化大省……不论在任何文化领域,都有福建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福建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区域之一。”[5](P3)传统闽籍诗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体现在他们灿若星海的优秀作品中。尤其值得探析的是他们以卓越风华的文学语言凝成的作品中展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文化精神。

  福建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这些文化名人中,优秀诗人富于爱国精神的诗作层出不穷,许多作品成为后人熟记的名诗名句。这些闽籍诗人是宋代杨亿(字大年,浦城人)、蔡襄(字君谟,仙游人)、柳永(字耆卿,武夷山市人)、李纲(字伯纪,邵武人)、黄公度(字师宪,莆田人)、张元干(字仲宪,永泰嵩口月洲村人)、真德秀(字景元,浦城人)、刘克庄(字潜夫,莆田人)、陈文龙(字君贲,莆田人)、谢翱(字皋羽,福安人)、郑思肖(字忆翁,连江人)等。明代李贽(字宏甫,晋江人)、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黄道周(字幼平,东山县人)、杨荣(字勉之,建瓯人)等。明末清初,有郑成功(字大木,南安人)。清代至近代有黄慎(字躬懋,宁化人)、林则徐(字少穆,福州人)、严复(字又陵,闽侯人)、张际亮(字亨甫,建宁人)、叶大庄(字临恭,福州人)、林纾(字琴南,福州人)等。

  以新时代的目光回望,宋代至晚清近代时期的文化归于传统文化。宋代至近代的闽籍诗人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闽籍诗人了。从他们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里,我们可以深入探析爱国文化精神,这有利于重筑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的闽籍诗人并非专职于诗歌作品创作,只是偶尔为诗。如南安人郑成功、晋江人俞大猷,他们首先是国家重臣,爱国将官,复台领袖。有的是朝廷命臣,民族英雄,如福州人林则徐,只是空暇业余从事诗事雅作。又如严复是启蒙思想家,着名翻译家,着作之余偶尔为诗。他们身上体现出福建历代先贤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传统文人志士所特有的浩然正气,值得后人重读这些文化经典、深入探析他们卓越风华的精神。学界在这些领域有所论及,似乎还不够系统深入。笔者梳理宋代至清代时期,晚清至近代时期闽籍的优秀作品,探析文学语言中展现的爱国文化精神,力图发现其当代价值、希望有益于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复兴。

  一、宋代至清代时期闽籍诗人爱国精神探析

  中国历史上,宋代是有名的尊重文化、发展文化的年代。中国东南部地域文化的蓬勃兴盛,至宋代达到一个高潮。宋朝宗室南渡以后,中原人物荟萃东南。福建、两浙等地共同构成当时国内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在南方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主潮流的历史涌动中,南宋福建文化的发展已超越国内其他省份,并且由于朱熹学说(闽学)在福建的产生和向全国的播迁,使福建成为全国学术中心。在理学带动下,宋代福建教育与刻书事业日益繁荣。文史与科技成果大放异彩。这样,福建文化出现了全面繁盛的景象。”[5](P360)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偃武修文,优礼文人,尊重士子,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碑,朝廷开科取士人数大增,使知识阶层从五代时期的悲哀与麻木不振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获得品格自尊与济世安民的责任感及奋勉于当世的清醒意识”[5](P368)。那个时代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文人,优秀文人也以爱国精神为心理支撑,纷纷从政,走上仕途,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一番事业。“从福建历史而言,宋代51位闽人入阁拜相,确实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宋代闽人在政治上的重大影响,在历史上是仅见的。”[5](P376)“宰相是古代官僚机构的顶尖人物,有这么多闽人从政至宰相,说明宋代朝廷中闽籍官员之多。”[5](P376)

  宋代时期闽籍文人志士大面积从政的高度,后代难以企及。这种特殊情况的产生,与他们从小受到爱国忠君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他们“注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如朱熹本人就坚主抵御金兵南下,反对议和,其晚年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如一,黄干为朱熹所写的行状说道,朱熹晚年语及国势之未振,则慷慨以至泣下”[5](P363)。

  浓重的爱国文化精神,构成了闽籍诗人优秀作品的主要旋律。深入梳理、探析他们的文化品质,艺术风华,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价值。

  杨亿,北宋高官,文学家、诗人,浦城人。宋代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赐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杨亿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西昆酬唱集》的主要成员,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西昆体流派。杨亿的五古短诗《喜朝京阙》如下:

  七闽波渺邈,双阙气迢峣。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6](P50)

  这首诗意思是七闽故乡远离中土,中途险僻。京城里宫阙气派恢宏。作为闽籍文士,赴京从政,登上仕途高层,立志忠于国家忠于明君,清正廉洁,终身努力为国家为百姓服务。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着名宰相。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外敌金兵侵略。宋高宗即位,起用为相。李纲大权在手,整军经武,主张联合两河义军抗击金军收复祖国失地。作为政治家,李纲又是闽籍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革新内政、治国抗金的很多奏疏非常有名,广为传播,反而掩盖了他的诗词的爱国精神华彩。李纲词名作《喜迁莺·真宗幸澶渊》如下: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
  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
  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
  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
  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
  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
  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7](P901)

  李纲的词中爱国情怀,复兴中兴祖国的赤子之心昭然。他殷切希望当时的皇帝以国家利益为重,从宋真宗亲征外敌的前事得到启迪,振作起来。李纲极力夸张、铺叙形象地描述天子御驾亲征的护国壮举,恰与宋钦宗、宋高宗的畏缩逃跑形成鲜明对比。李纲对爱国忠臣寇准功绩的赞美,颇有以寇将军自诩的意味,寄托着李纲爱国自勉和身世之感。李纲类似的词作还有不少,他的《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太宗临渭上》《念奴娇·汉武巡朔方》等都深刻表达了一代名臣爱国热情、中兴复兴祖国的崇高品格。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人。南宋忠烈,抗元名将,民族英雄。累官至监察御史。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二次至兴化劝降陈文龙,均被陈文龙焚书斩杀。后因部下降敌,陈文龙与家人均被元军抓获,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抗议。经过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逝,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尚气节。

  陈文龙擅长诗文,他的代表作品是七律《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原作如下: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6](P120)

  这首杰作慷慨悲歌,大义凛然。书写了忠臣烈士爱国,孤城奋战抗击外敌,誓死不降的壮举,满门遭灾而忠心不改的爱国精神及忠贞气节。写完这首诗,陈文龙对族亲说,我为国而死,死不足惜。保存气节,死亦无憾。传统闽籍诗人像陈文龙这样将爱国精神以牺牲自己而表达,可谓做到极致。

  蔡襄,字君谟,莆田人,北宋名臣,书法家诗人。与范仲淹、欧阳修共同倡导庆历新政,革除陈弊,修明政治。他在一系列奏章中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才能。他在福州、泉州等地为官时,兴学正风,恤穷民,轻徭薄赋,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蔡襄以书法名世,他和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诗文传世甚多,诗作众体兼备,清遒粹美,奥古浑壮,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蔡襄的名作,七律《陈将军庙》如下:

  曾凭水栅誓长江,报国全躯事不双。
  力屈已嗟关羽死,势孤犹笑李陵降。
  宿坟古剑龙腥匣,坏壁灵旗兽缠扛。
  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钱祈福暗尘窗。[8](P116)

  这首七律是蔡襄到云霄县祈拜陈元光将军时所创作。寄托了蔡襄对陈将军为国南征平定岭南寇盗事迹的仰慕之情。作品中用英雄祖逖击楫誓长江,民间武圣关羽不畏牺牲,汉武帝时大将李陵领军奋击匈奴的典故,抒发自己报国的情怀,句句真诚,令人击节感奋。蔡襄一生勤政爱国爱民,为政一方,福泽一方。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他调任福州,二年后改任福州路转运使。他倡议官吏,发动广大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树木,荫庇大道,改善生态文明。千秋之下,此举得到我们的光大发扬。“1056年,蔡襄发动百姓在福州到泉州的‘七百里夹道’植榕,开创了官方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人工植树的先河……1076年后,福州夏季就形成‘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2014年11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榕考察期间,深情地嘱托福州市领导:‘我在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榕树遮风挡雨,成活率高,抓生态,榕树是很好的选择,福州要多种榕树!’”[9]传统闽籍诗人蔡襄的爱国爱乡爱民的生态文明实际践行,功在当时,利在千秋,蔡襄从官为民着想的事迹无愧成为我们今天为官从政者的榜样。

  郑思肖,宋末元初诗人、字忆翁,画家,连江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科。元军南侵,他上书朝廷,献计抗敌未被高层采纳。宋亡隐居吴中,改名思肖以示不忘祖国。不娶妻,萧然一生。郑思肖名作五律《德佑二年岁旦》如下: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这首作品充满深厚的爱国感情。“一心中国梦”,郑思肖心心念念的是中原国土完整,恢复和平。这应该是我国诗史第一次提“中国梦”,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中国梦”,虽然有所区别,但很多内涵有相通之处。“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10](P36)而在当时,郑思肖代表的爱国人士只能每年除夕,望南野哭而再拜。说明他对故国的爱无法释怀。他的《过徐子方书塾》一诗写出:“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他还有《题菊》诗写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宋朝的沦亡,使得当时汉族知识分子思虑民族与文化的前途,爱国精神成为他们必须高举的旗帜,从而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它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析。

  朱熹,字元晦,传统中国文化巨人,至今仍有国际学术影响。出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的郑氏寓舍。因晚年定居于福建建阳的考亭,学者称考亭先生。逝后葬于建阳的唐石里。“朱熹一生中,除在浙江、江西、湖南做官三年外,其余67年都在福建活动……学说被称为闽学,其学派被称为闽学学派。”[5](P387-388)作为一代文化大师,开创闽学派的巨子,本文将朱熹纳入闽学诗人,当无争议。他的五言古诗《拜张魏公墓下》如下: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11](P11)

  朱熹在当时专注学说、讲学,但他爱国精神深厚,并在文化命脉方面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朱熹作为爱国主战派,在这首作品借祈拜力主抗金的名臣宰相张浚,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倾向。悲壮慷慨,精忠孤愤,希望国威重振,扑灭人类的豺狼外敌,使祖国的江山社稷,永远和平安宁。

  元代,政治残酷压抑,诗风不兴。到明代,闽籍诗人爱国精神才又有所恢复光大。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嘉靖武进士,历任福建总兵,右都督,指挥事等职。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后,与戚继光等着名爱国将领率兵抗倭,屡立战功。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安宁。俞大猷有文才,亦会诗。他的七律《舟师》如下: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6](P195)
  这首七律颂扬了俞大猷率领下的水师将士与倭寇在福建沿海作战的浩壮气势和英勇无畏精神,洋溢着正义之师热爱祖国,保卫边疆、誓死抗倭的豪情。
  俞大猷另外一首七律抒写为国出征平叛,《古田事峻》第二首:
  微雨弄晴夏亦寒,僮民今即吾民看。
  频年贴说逢人问,此日真图纵目观。
  野史岂无书往事,时贤应有鉴愚肝。
  白头孤剑酬明主,归去从今天地宽。[12](P246)
  诗中所写“白头孤剑”指明俞大猷晚年仍忠心报国,矢志不渝,令后人钦敬。在明代抗倭历史上,闽籍诗人出了这样一位威名显赫、战功卓着的名将、民族英雄,他是闽人爱国文化精神的千古骄傲。

  郑成功,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民族英雄,明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1646年他的父亲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苦谏不纳,遂组织义军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开展抗清斗争。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多次北伐。1661年他率领将士渡过台海进军,于次年收复祖国领土台湾。

  着名爱国将领郑成功颇具文化功底。作为南安秀才,南京国子监太学生,他本是一名儒生,能文善诗。他为后世留诗不多,却都充满爱国豪情壮气,令人读来为之气振。郑成功的名作七绝《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如下: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6](P223)

  郑诗虽短,纯以气胜。“满夷”指北方满族。诗题指侵略的清兵。“缟素”为白色的丧服,诗中指穿上丧服追悼与吊祭明亡崇祯、隆武帝。“中原”指代中国。诗人阐明挥师北伐、誓灭清军的英雄气概以及光复祖宗疆土,恢复家园的忠君爱国精神。此外郑成功还有一首着名短诗,七绝《复台即东都》如下: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6](P22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郑成功本着爱国主义精神,恢复先人故土,扞卫国家权益,保护国民不受荷兰侵略者统治,毅然挥师复台。“开辟荆榛”表明这次征战必将披荆斩棘,艰难曲折,充满风险。“十年”言其“复先基”斗争准备艰巨而长久。他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最终驱逐外国势力,收复台湾,光复了祖先留下的基业。郑成功称赞自己的将士像古代义士田横一样坚毅勇敢,誓死也不放弃复台事业,表明他对开辟、巩固台湾这个抗清根据地和抗清前途的展望,这些都是以坚定的爱国精神作为支柱的。

  宋代至清代期间,闽籍诗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不少诗篇都包含爱国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倡导爱国文化精神的珍贵遗产,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深入探析他们的爱国文化卓越风华与文学语言表达的艺术成就,对于发掘福建文化建设,复兴闽学地位等,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晚清到近代时期闽籍诗人爱国文化精神探析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动荡加剧。文化上也面临西方列强的冲击,陷入深深的危机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期,一批爱国志士心急如焚,不断思考中国怎样才能救亡图存。“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福建的贡献是独特的。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际,林则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马尾船政学堂建立后,培养了最早一批了解西方文化的学者。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法意》等西方社会政治学名着,使中国人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从而推动了清末的维新运动,而林纾与船政学堂人士的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名着,给中国文人展示了西方文学世界。”[13](P7-8)在这样严峻的时代背景下,闽籍诗人为新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严复。

  林则徐,字少穆,福州人。着名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民族英雄,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进士,累官至一品。林则徐护国为民,多次抵抗西方势力的武装入侵,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主持虎门销烟壮举。而对于西方文化、科技与贸易,林则徐持开放性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据文献记载,林则徐至少懂得英语、葡语两种外语。为了祖国的强盛与复兴,他还注意观察世界,致力翻译西报及西方书籍。近代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这本书启发了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

  林则徐一生从政,大起大落,波澜壮阔。他历官十余省,所到之处勤政爱民,廉洁正直,有“林青天”之誉。他还是一位业余为诗的杰出闽籍诗人。一生写下不少诗词作品,很多爱国名句至今仍有生命力。他作品中传达的爱国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反复探析。林则徐的佳作《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如下: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
  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
  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
  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
  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
  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
  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14](P50)

  这首词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当时继虎门销烟后,广东水师在九龙洋面击退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爱国将领邓廷桢充满欣喜之情写下《高阳台》一词赠林则徐,林则徐以此词和答。词中上阕深刻指出鸦片对国家人民的危害,下阕则生动展示了我国军民抗击外敌,取得胜利的壮举。

  林则徐七律写得好,有不少名作。其中最出名的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第二首》: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甘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14](P70)

  这首名作是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七月初林则徐谪赴伊犁告别家人时所写。突出表现作者在禁烟抗英斗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的爱国精神和面对革职贬戌的旷达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成为林诗的千古名句。它最早出自《礼记》,《资治通鉴》有二处提及:“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15](P2528)“苟利国家,唯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15](P2541)林则徐在传统句意的基础上提炼升华,更加突出舍己为国的内涵。这样的爱国名句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在中央党校和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多次谈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并把它誉为林则徐的报国情怀”[16]。“1995年6月3日,为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习近平亲自参加了福州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两个多月后,习近平于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再次发表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提出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16]林则徐此诗的影响力可见有多大,他的诗所表现的文化精神至今仍不过时。

  作为传统闽籍诗人的代表人物,林则徐还有许多诗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林则徐从伊犁返回,因为身体不好已经奏请辞职,在病床上仍忧虑广东局势。他在《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写道:“谬向蛮方开节镇,犹闻洋舶逞天骄……病榻呻吟犹未了,残灯孤枕警中宵。”[17](P257)足见他对鸦片战争后国家东南局势与海南危机风云的关注,几乎达到死而后已的程度。其他还有《汤阴谒岳忠武祠》《五虎门观海》《题文信国手札后》等诗,这些篇章以精炼的文学语言显示林则徐崇高的爱国情操与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浩荡襟怀,表明他虽屡历政治起伏坎坷,仍关切国家与民族的安危,寄托了晚清近代时期爱国志士仁人最深沉、最殷切的情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分量。而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诸多作品,又构成极为厚重的爱国文化,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反复加以温故知新,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闽籍诗人作品中探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除了林则徐,近代闽籍诗人的代表人物还不可不提严复。

  严复,字又陵,闽侯人,近代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诗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翻译了《天演论》,创办《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严复提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面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的诗不像林则徐那样格律精严,唱酬应和较多,而是在语言上有所突破,使用了不少新词汇。他的名作七言古诗《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如下:

  中国山川分两界,南岭奔腾趋左海。
  东行欲尽未尽时,磅磗嶙峋作奇怪。
  幔亭拔地九千尺,一朵芙蓉倚天碧。
  建溪流域播七府,未向邻封分一滴。
  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旧学沈沈抱根底,新知往往穷人天。
  共道文章世所惊,谁信闽人耻为名。

  ……

  乾坤整顿会有时,报国孤忠天鉴之。[18](P16-17)

  诗中极写福建山川壮丽,闽江上游建溪、武夷山幔亭,江山如此多娇。而诗人严复却心怀忧患意识,仍想整顿乾坤,报国心忠。他借风物而抒怀,表达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爱国主义远大抱负。他时时痛心国民的麻木沉睡。“尝中夜起而大哭,嗟呼,谁其知之!”[18](P126)严复回国后经历二十年之久的平淡与沉寂,在戊戌维新时才施展抱负,他以饱满的爱国精神,将救亡和启蒙,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他寄以厚望的洋务运动失败,科举考场的失意,虽曾令他彷徨压抑,但难以磨灭他强国富民的大志。时局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他投身变法维新,变革救亡,从而开启了他人生的真正转折。除这首作品,严复还有五律《戊戌八月感事》,较为集中体现了严复的爱国精神。原作如下: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6](P249)

  严复爱国精神与前代所有闽籍爱国志士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除了痛心疾首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怒其不争,希望广大人民救亡图存外,还坚决地主张维新变法,与天争胜。他着名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力图以此来唤醒死气沉沉的社会,强国强民,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复兴伟业,重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对外国理论的推介,对中华民族极具启蒙意义,深刻影响当时思想界。然而,现实又是如此冷酷。严复诗中无比痛惜地写下“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指出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国家振兴,探求治理的正确方向,反而成为罪人。六君子作为难得的国家栋梁,受到开明皇帝的重用,却不幸被落后保守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竟然盗用光绪的名义布施政令,“称疾诏书哀”,置六君子于死地。“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借孔子临河悲叹的典故,表达对六君子的无限同情和维新图强事业受挫的感伤。

  严复爱国图强的代表作品还有五古《赠高啸桐》:“民献百千夫,请愿喧九州。皆言救亡计,非是国不瘳……”[18](P22)七古《侯生行》:“……真积力久自通贯,至道呈露无昏埃。即论近事亦有补,工冶政法咸取材。吁嗟乎,阴阳师霅五洲沸,欲言救国诚难哉。”[18](P23)七律《日来意兴都尽,今日涉想所至,率然书之》:“……世界总归强食弱,群生无奈渴兼饥。茫然欲挽羲和问,旋转何年是了期?”[18](P45)五律《赠黄秋岳》:“报国心还赤,看君鬃尚玄。皇天容老眼,他日着先鞭。”[18](P53)严复的这些作品一再强调救亡、救国,报国图强,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这种深刻的感情,读来无不为之动容。

  严复是传统闽籍诗人的骄傲,习近平在1997年“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上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2001年11月,习近平在《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序言评述:“他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开民智’‘鼓世力’‘新民德’为己任:一方面‘摒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先后译注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学肆言》《群已权界论》《社会通论》和《名学浅说》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着……另一方面,以高度的爱国热忱,针砭时弊,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维新,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以警醒国人,企求‘治国明民’之道,挽救民族危机。严复的这些译着和评论,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19]严复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救亡图存变革维新的精神,影响虽不如他的文章着作大,但也是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严复和林则徐的诗词文学作品都是晚清至近代时期传统闽籍诗人的代表作,诗中深藏的爱国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加以探析。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能做到久经磨难而不衰亡,在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也只有中华文化至今传承。这是与我们民族所具深厚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密不可分的。梳理宋代至清代,清代至近代时期传统闽籍诗人的优秀代表作,我们仍可以深切感受他们的炽烈情感。传统闽籍诗人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探析他们的心血之作,重温他们的爱国壮怀壮举,正是传承复兴传统优秀闽籍文化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三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沈冠生.闽人诗词故事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7]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 陈庆元,欧明俊,陈贻庭校注.蔡襄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 全民动员绿化福州福州为何强调“种大树造绿荫”[EB/OL].http://fj.people.com.cn/n2/2016/1123/c234949-29352934.htm,2016-11-23.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1]黄坤译注.朱熹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
  [12]曾纪鑫.大明雄风俞大猷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13]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4]陈景汉.林则徐诗词选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15] 司马光编着.资治通鉴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 习书记为保护林则徐遗址作了很大贡献[EB/OL]http://cpc.people.com.cn.cslg.naihes.cn/n1/2019/1227/c64387-31525829.htm,2019-12-27.
  [17] 林则徐全集:第六册[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18] 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19] 习近平亲自主编过哪些书[EB/OL].http://pinglun.youth.cn.cslg.naihes.cn/wyny/shsz/201412/t20141204-6159465.htm,2014-11-30.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原文出处:狄松.传统闽籍诗人爱国文化精神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06):155-16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古诗十九首论文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