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典型农民形象
目 录
摘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一、逃避现实的阿Q
二、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爱姑形象
三、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
四、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正文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和七斤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后的一切中。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即使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关键词:时代悲剧 社会环境 鲁镇
鲁迅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划出了文学的新生代,在传统思想突破上更开创了历史先河。鲁迅是文学艺术的巨匠,更是思想界的巨人。童年的鲁迅自家庭变故以后,经常生活在风光秀丽、充满快乐与自由的农村,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受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离婚》中的命运无助祥林嫂和爱姑,以及《故乡》中善良的闰土和《风波》中的七斤等并且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本文将对这几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展开论述。
一、逃避现实的阿Q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生活地位极其低下,不过,阿Q自尊心很高。这种自尊心在阿Q身上并没有变成反抗的力量,相反,却在找理由自譬自解,用“你还不配评论我”的精神胜利绝招来逃避现实,在瞬息之间把现实中的弱者地位荒谬地化作幻想中的强者地位。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阿Q这种欺凌弱小的恶劣行为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曾经说过:“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一是中国近代蒙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层中形成了从残酷的失败中寻找荒唐的“胜利”的自欺欺人,不思变革自强的病态心理,这种“病”也传染给了苦难深重的下层民众。逃避现实者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一种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和病态的心理。鲁迅描绘的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二是对国人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可惜中国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二、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爱姑形象
《祝福》这篇小说正是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受损害、被践踏的“多余的人”形象。由于家庭的败落,把幼年的鲁迅推向生活的底层,走进农村。在和农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们终生受着压迫,有许多痛苦,纠正了他在书本中得到的农民“无思无虑”所谓田家乐的认识。这些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开辟了生活的源泉,丰富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也促使他为农民代表性的人物,和他的性格、气质最相近的是祥林嫂。
祥林嫂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从来没有非分的想法。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在鲁家做工,担负着沉重的劳动,做起活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因为暂时摆脱了被卖的灾难,做稳了奴隶,所以“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后来被婆婆逼嫁给贺老六,贺老六是个善良的山村人,深山里也很少听到鲁老爷之类人物三从四德的说教,也没听过阴司里对于再嫁妇人施以锯刑的可怖的传说。祥林嫂在这里才尝到人间的温暖,过到人的生活,被歪曲的性格得到了复归。 天有不测风云,好像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她的头上,不久,贺老六死了,阿毛被狼叼去,大伯来收屋,她只得又回到鲁镇做工。这次回来情况完全变了,鲁四老爷的恶言恶语,柳妈的威胁恫吓,村人的嘲弄伤害,庙祀的敲诈勒索,榨干了她的血肉,撕碎了她的灵魂,社会剥夺了她安稳地做奴隶的权利,最后怀着恐惧,离开了这阴冷的人间。她的死和对于地狱的“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探问,意味着她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而是新的更大的痛苦的开始。 同为抗争失踪败者,爱姑的形象似乎比祥林嫂有了几分亮色。
《离婚》中的爱姑,不象《祝福》中的“失妇”祥林嫂带着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悲惨地死去,而是泼辣倔强,对封建族权夫权敢于挑战。
自15岁嫁到施家,天天低头进家,一礼不缺,但公婆家人还是百般挑剔虐待,丈夫放荡无赖,姘上了小寡妇,不要爱姑,爱姑与丈夫的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又惹得公婆不喜欢,要赶她走。在忍不可忍的情况下,爱姑搬来缥悍的父亲,拆了施家灶,才出了一口恶气。爱姑不但敢于与丈夫斗,与公婆斗,而且敢于向封建族权斗。她当面骂丈夫和公公为“小畜生”、“大畜生”。为了摆脱夫权的束缚,她整整闹了三年,爱姑使婆家处于尴尬的境地,婆婆也不可奈她。即使对封建族权代表人物慰老爷,爱姑“也不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团头团脑的矮子”。在与夫权挑战中,可以说爱姑是个赢者,表现出相当勇敢泼辣,不许丈夫的随意摆布,显示出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大胆蔑视和反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爱姑的举动是可贵的。 但是,在婚姻问题上,爱姑仍然是个失败者。原因从主观上来看是她没有见过世面。虽然“五四”以后的民主思想对爱姑有所影响,但毕竟是个农村妇女。她的思想和斗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她只知道反抗直接压迫她的丈夫和公婆,而对她背后的顽固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府的罪恶却认识不清。
从客观上,父亲不支持她,也是爱姑失败的原因。爱姑就在恶劣环境中孤立无援,久混官场的七大人知道爱姑的后劲不足,采取了威胁利诱的手段,“爱姑就从拼个“家破人亡”的反抗强音下变成不知所措,改变主意,放弃了坚持三年斗争“成果”,同意离婚的封建礼教牺牲品。
爱姑之所以败在七大人手里,是因为七大人有政权做后援,在封建宗法轨制下,妇女是可以被肆意欺侮和宰割的。爱姑的小我自觉招架,自然不是封建政权的对手,她的抗争失败是必然的。由于爱姑受封建意识形态的禁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为其“读书识理”的虚伪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和悲剧命运。 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
三、屈从命运的闰土、七斤
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故乡》一文,作者透彻地分析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勤劳、朴质、坚韧却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作者对社会的失望溢于言表,于是希望闰土的下一代“应当有新的生活”,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宏儿那些下一代的身上。鲁迅发自肺腑地告诉人们: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真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思想振奋的表现,启迪着人们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勇敢实践、开辟道路,坚信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实现。鲁迅的改选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于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作者记忆中的闰土,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看上去十分天真可爱,在作者的心目中,闰土简直是知道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稀奇事,会在雪地里捕鸟雀,能到海边捡五色的贝壳,还敢于在晚间用胡叉去刺那偷咬西瓜的狡猾的猹真是一个可亲可佩、聪明勇敢、生气勃勃的少年。然而三十年后再见闰土,他已完全不是记忆中的了。不过外貌的巨大变化并没有冲淡作者对闰土的亲密友情,但是作者和闰土的交谈中却发现闰土已经变了,现在的闰土看上去已经被封建旧思想、旧势力舒束缚的没有了一点朝气。感觉和作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通过对闰土——这一淳朴农民,由生气勃勃的少年到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的变化的描写,表明了“在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这样的思想认识。
最后不的不让作者在小说尾部发表发如此的感慨与思考:“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风波》中的七斤,与阿Q相比显得较为单纯。但七斤依然是个愚昧麻木的人,当赵七爷胡诌什么“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他深信不疑,以为真的要掉脑袋,他认为是命里注定自己该倒霉,既是命运的安排,就只能屈从了,垂手等待死神的降临。“非常模糊”的他,除了屈从命运是别无他途的了 《风波》和《故乡》这两部作品都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发生的,此时人民群众尚未真正摆脱封建专制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鲁迅通过对屈从命运者闰土、七斤的形象描写,充分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深刻的现实主义,成为那个时代的镜子,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他们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为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鲁迅同时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深入挖掘,揭示如果人们不觉悟,中国难有光明的前途。这里两部作品表明了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情他们,希望他们觉醒。
鲁迅不但是个文学家,而且是个革命家。他不是个生活的旁观者,而要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他向来认为作家必须同人民大众,同革命共同着脉搏,投到风波浩荡的革命斗争的漩涡中,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热烈的爱憎,都能写出人民的心声。他反对那些资产阶级文人对下层劳动者的“客观”、“同情”的贵族老爷的态度,并尖锐地揭露了这态度的虚伪性:所谓客观,只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但也是站在劳动人民当中,为他们的解放探索出路
四、结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强烈地反映了农民被压迫生活的作家,从上述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系列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从被压迫农民的角度提出了反封建的问题。“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一是:鲁迅借农民形象表明了他对农民命运深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并且有意识的地运用悲剧的形式,揭示封建制度是造成悲剧的总根源,暴露愚民政策,揭露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毒害,用悲剧艺术震撼人心,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意义的目的。可以说,这样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鲁迅创作的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纵观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不难发现作家总会不吝笔墨去揭露社会的病态特征,以及在这种社会下的国民性的病弱,其目的都在促进一种新的,奋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鲁迅正是凭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作为思想家所独具的敏锐的洞察力,为我国文学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就是在今天,人们身上也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阿Q等人的影子,学习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意义。在不断关注繁华城市建设的今天,作家要敢于直面当下的农村变革现实,关心九亿农民的命运,关注在今天社会急剧变化下农民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描绘出具有时代特点、充满鲜活个性的农民形象。这就是鲁迅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以他的农民形象为典范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指导。作家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鼓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创作才具有其积极价值,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才得以体现及发扬。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2.唐 弢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3.阴法鲁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
4. 张岱年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5.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内容提要:《雷雨》中蘩漪是可怕的,但当她发泄出欲望的怒火后,当她带着血与泪控诉出十八年来所收的折磨与痛苦时,我们不难发觉,她又是可怜的。蘩漪在进行着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一下的女人的生活抗争。可是当时的社会正处在中国社会黎明前最黑暗的...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曹禺曾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所以,在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蘩漪是《雷雨》中性格极端矛盾的人物,也是作者投入激情最多的形象。她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没有一点儿资本家...
题目:小说《家》中高觉新的形象塑造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二、无奈的责任、胆怯的反抗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
题目: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解读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前言一、主人公的形象--傻子二、傻子的人性追问三、傻子所显现的庄学生命理念四、傻子体现的中国智慧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从一...
以下是正文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题目:论古今中外的殉道精神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往世书二、今生志三、涅槃经四、天堂土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殉道者,自从人类有了自身历史的记载起就不时的活跃于人类的历史和传说中,扮演着各色惨烈或者激荡的情感角色。本文选取...
题目:清代戴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及其训诂学特点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训诂上重源慎流的倾向(一)在词义和语境义之间向词义回归(二)反复批评缘词生训(三)重源:对古义的发掘(四)慎流:慎用罕见之说(五)大量运用声训二、方法上的保证...
题目: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及其形象分析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一、老舍市民人生与创作历程二、丰富多彩的市民群象结语参考文献以下是正文摘要: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鲜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关系。如...
题目:汉语外来词历史、原因及汉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关键词前言一、汉语外来词的历史发展状况二、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原因和特点三、外来词的构词方式四、外来词的汉化五、外来词的规范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以下是正文摘要:汉语外来词历史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