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大学普通话教学中趣味性输入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25 共4463字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普通话培训中已逐步普及。高校是普通话培训的一大重镇,而相对于非师范院校,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培训整体而言基数大、任务重、难度大,遇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此笔者选取了长沙市三所师范院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作为调研的对象。

  普通话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多媒体教学自身的优势,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语言材料,充分调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比单凭听觉或视觉在理解、记忆和储存语言材料方面效果更好。”[1]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普通话老师可以运用形式更加多样的输入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趣味性输入便是其中一种。普通话教学的趣味性输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味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快乐中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它被很多普通话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暴露出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分析。

  一、趣味性输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添加了趣味性输入,有语音训练游戏类、音频类、视频类等。由于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许多教师偏爱选用视频,如中外经典影片片段、配音演员朗诵、语言类大赛、辩论赛视频欣赏等等。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本身有一定的枯燥性。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曾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用的。这是立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来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语言学习必须靠练。但学习者重复、单调地进行大量操练极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运用趣味性输入,很明显旨在使普通话课摆脱单调枯燥感,变得更生动有趣。

  但是,在教学中添加了趣味性输入是否就意味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呢?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当下,普通话教学趣味性输入的突出问题有三:

  (一)趣味性输入的必要性未得到确定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故而,普通话的教学侧重的是朗读和说话时语音、语汇、语法的正确无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愈发容易偏重于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的考量,而输入的语料本身有没有趣味并未得到太多关注。但这样的教学极易落入“以教为中心”的窠臼,忽略了对学习方的关照,难逃“填鸭式”教学之嫌。

  现在,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教学中到底是不可或缺还是可有可无,没有达成一个共识。趣味性输入的境况较为尴尬:有些老师认为这些趣味性语料的输入并非必须,并未在教学中设置;有些老师认同趣味性输入对教学起了积极的调剂作用,但这些语料从形式到内容上确实有很多并未涵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点”,为不影响教学进度,趣味性输入尤其视频类,多被安排在了课间而非正规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此可见,趣味性输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被视为调剂品、边角料。但与其边缘化的位置不对等的是,学生对其表现出高度热情。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在课间播放的视频--CCTV3 的《挑战主持人》节目片段,学生反响热烈,不断要求老师播放,甚至要求拷贝。可见趣味性输入的潜能,值得被更好的挖掘。

  (二)对“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偏差

  至今,趣味性都未被纳入到普通话教材的编写原则中去,教材里虽会提供大量语料,但趣味性语料却非常稀少。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输入,基本上都是教师自主搜集和添加的。可从调研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对“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趣味性”的定位不准确。大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单纯的将教师个人觉得有趣味的素材作为趣味性语料。比如一些曲艺节目、中外电影配音、名作名篇朗诵视频欣赏等,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品鉴语言艺术之美,但学生却反应平平。二是有些趣味性语料偏幼稚。把儿童语言课程中有趣的东西简单搬到成人课堂中,内容过于“稚化”.如将讲幼儿童话故事放置进课堂,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活泼。三是盲目幽默化。刻意地说笑话、幽默故事等,而学生却未必都能欣赏这种幽默。这几种输入都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语料的“趣味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趣味性”没有准确定位,没有契合学生需求,它将很难触发学生的兴奋点,甚至可能让学生觉得进入到无聊的垃圾时间。

  (三)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由于对“趣味性”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了有些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显现出一定的盲目和随意性,直接影响输入效果。这类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明显的短板:一是缺乏可操练性,参与性不强。虽然教师选取了诸多趣味性语言素材,但对于素材的运用却过于简单化,如笑话、小品、朗诵、电影片段等等,常只考虑了教学方的单向输出,却鲜有后续的、学生可参与的课堂活动设计,于是这些语料仅是被“过了一遍”.二是缺乏针对性。普通话课实际上是口语的实践性课程,着重提高的是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规范程度。有些教师将教学目的着重放在德育美育的层面,如通过一些“赏析”提高道德品质、审美情操等,这就会有主次矛盾不分之嫌。还未纯熟掌握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会因为这种语料缺乏针对性而不去投注精力。

  二、改进建议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出相应改进:

  (一)认识趣味性输入的必要性

  对于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有准确的认识。趣味性输入究竟是无关紧要,还是必不可少?笔者认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趣味性输入应有它的一席之地。趣味性应该是普通话教学语料输出的辅助原则,它虽没有准确性、规范性这种核心原则那么重要,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从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西方学者如语言教育学家斯特恩(H.H.Stern)就认为情感因素的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他说: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是一次情感经历,而语言学习过程所诱发的情感,对于语言学习者的成功或失败起着关键作用。[2]“情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主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情感因素是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焦虑与抑制。多数学生走入普通话课堂并非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种内部动机,而往往是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具体来说是为了躲避惩罚或获得奖赏,例如师范生会害怕普通话水平达不到某个级别而影响毕业。而抑制、焦虑对学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婴儿一生下来并没有自我意识,但随年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从青年时期开始,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害怕自我暴露太多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采用抑制的方法保护自我。”[3]

  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难免犯错甚至当众出洋相,这会令他们难堪、自尊心受伤害,抑制就被进一步强化,形成抑制的屏障。“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我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4]

  当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而不安、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满、急于求成而不得时,焦虑度增高。一般认为焦虑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呈负关系,过多的焦虑造成思想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过高的抑制和焦虑心理显然不利于普通话学习,它们会消耗掉学习者大量精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在情感上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降低心理屏障。要达到这种效果,趣味性输入无疑是极好的选择,趣味性输入的互动不单能让学生获得愉悦感,还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这对学生无疑是有益的。

  (二)给“趣味性”以正确定位

  如果所谓的趣味性输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那显然这种输入既不有趣也不有效。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去考量“趣味性”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教师需考虑学生对“趣味”语料的接受,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单纯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选取语料。像经典电影配音片段欣赏,这种材料本身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学生能感受到其艺术感染力,但因为大多数学习者都明确自己上培训课的目标在于“过关”而不在于达到这种“艺术”高度,故而这种输入与学生当下需求有差距,对其表现出兴趣的学生就少。另一方面,趣味性语料要契合教学对象的心理年龄、照顾他们的心理状态。语料的内容不幼稚、不盲目幽默,契合成人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抓住。在调研中笔者看到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趣味性”定位准确的教学案例,是用《挑战主持人》节目视频选段做输出材料,其中关于普通话过级、普通话与方言、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几期恰与学生正面临的语言学习问题直接相关,由于感同身受学生一下子就被激起了兴趣并有了强烈共鸣。再加上里面的语言表达机智风趣,是大学生欣赏的风格,在欢笑中内心的焦虑还能得到一定程度舒缓,观看热情自然极高。

  (三)确定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原则

  普通话课堂上的语言输入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学生的识记任务较为繁重,在有限且宝贵的课堂时间内,让趣味性输入尽可能多的成为有效输入是我们的目标。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需要注重三点原则规范:第一,实用性。实用就是能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现实困难以提高成绩。他们的困难也许是语言点方面的,也许是心理方面的。

  举个例子,绕口令“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花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这是声母 f、h 的对比练习,对于湘方言区 f、h 不分的学生而言很难判断出这段话里哪些字读唇齿轻擦音,哪些字是舌面后轻擦音。但因为这是一段趣味性输入,难点字融入到朗朗上口的语料中,极容易被学生识记,且即学即用。而且趣味性输入可使学生处于愉快、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识记的潜能会被极大发挥。第二,可参与性。这是指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单需要考虑语料输入,还需让学生有语言输出,也就是需要有语言操练的设计。比如说,很多学生普通话表达与思维不同步,一到连贯表达阶段就卡壳。可以用趣味性输入引出话题、引发表达欲,设计操练环节让学生做连贯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在语流中纠正语音。第三是针对性。作为一门针对于成年人的口语技能课,教学重心应放在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掌握上,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能无的放矢,教学设计第一位考虑的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当前,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多媒体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有诸多优点,但暴露出的问题亦不容忽视。笔者分析其不足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推普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52,223.
  [2]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377-387.
  [4]郑雪。心理学(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汉语言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