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

数字人民币对支付市场各参与方的作用探究

来源:电脑与信息技术 作者:刘正龙,袁志
发布于:2021-08-26 共3310字

  摘    要: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的扩大,其对支付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文章从数字人民币的特点及与现有第三方支付的对比分析入手,对支付市场各参与方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预测未来支付市场的格局。

  关键词 :     数字人民币;支付;市场格局;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pilot scope of DECP, its impact on the payment market is gradually emerging.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P and the existing third-party payment, studies the impact of each participant in the payment market, and forecasts the pattern of the future payment market.

  Keyword: DECP; payment; market structure;

  央行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的法定加密数字货币,DC-Digital Currency(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表明央行数字货币(以下简称数字人民币)将主要着眼于零售支付领域。

  数字货币发行后,用户的交易行为由交换纸币变为通过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进行点对点数字货币转移。对于用户来说,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的移动支付在交易场景(扫码、刷脸、PAY)上区别似乎不大,但背后的清算流程产生颠覆式变化,对当下的支付清算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

  支付市场参与方,大致可分为消费者、商户、支付机构、(支付)企业服务机构和支付监管机构五方,其中支付机构又包括商业银行、银联公司、网联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

  1、 数字人民币的特点

  1.1 、功能及定位

  数字人民币为法定货币,由国家背书,具有无限法偿性。数字人民币现阶段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的现金,主要面向零售支付领域,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央行基础货币结构。

1.png

  1.2 、钱包及兑换

  数字人民币存放于数字人民币钱包。钱包采用与账户松耦合的方式,即可不与账户绑定,钱包按介质不同可分为软件钱包、硬件钱包。数字人民币以现金或银行存款兑换,目前钱包不计息且兑换免手续费。钱包可实名亦可匿名,数字钱包可以不展示所有者真实姓名,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匿名性。

  1.3 、支付及结算

  数字人民币支持双离线支付功能,即交易双方处于离线状态,通过交换钱包密钥,即可完成转账交易。数字人民币是基于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省去中间方对账、清算、结算流程,自动化执行,降低支付成本和错误率,提高支付效率。支付即结算,交易双方直接进行数字人民币转移,没有待清算户、垫资户、清算时点以及T+1或D+1到账、二清、对账等流程和概念,不需要中间的权威机构的清算和结算环节,提高交易和结算的效率。

  1.4、 发行及运营

  数字人民币为中心化货币发行,这是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明显区别。运营模式为双层运营(也称为二元模式),即央行和商业银行两层共同承担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业务运行。目前暂不匹配区块链技术也不不预设技术线路,只对二级运营机构提出最低满足的流量限制要求。

  2 、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的比较

  不可否认,目前支付市场的“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都已经具备电子钱包的功能,基于数字人民币的特点,可分析出数字人民币支付与现有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区别,见表1:

  表1 数字人民币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区别

GetImg.jpg

  3、 支付市场各参与方关注点分析及可能影响

  3.1、 消费者及商户

  消费者在支付交易过程中,主要关注交易费率(成本)和支付的便捷性及安全性。其中交易费率包括所选用的支付工具可能发生的费率和支付工具的激励轧差,支付便捷性及安全性源于消费者个人的支付选择偏好及商户支持度。

  数字人民币由国家背书,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央行的大力宣传,数字人民币试点中用户良好的支付体验,可离线支付及小额支付可匿名,这些都可能促使消费者首选数字人民币支付,用户体验将比现有第三方支付更值得期待。

  商户主要关注交易费率,交易频次,客户粘性,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职能,任何商户不能拒付。同时数字人民币极有可能全免手续费,从商户的角度能大大减少支出,因此商户的支付受理偏好可预见将偏向数字人民币,商户的支持度将比现有第三方支付更高。商户需要与支付机构同步进行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的改造。

  3.2、 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在国内目前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网联、第三方支付,其主要的关注点是交易返佣、交易场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流量、支付安全性。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建设,由于双层发行机制和前期参与发行的二级机构名单制限制,名单制内的二级机构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商业银行作为数字货币存储主体的同时还可以运营数字支付工具钱包业务,对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挤出与替代效应不可避免。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除了依靠平台收取服务佣金外,还通过支付引流并借此开发衍生业务,如互联网小贷、货币基金以及理财和保险等业务,同时,第三方支付还能依托支付数据拓展出征信和风控相关业务,如支付宝旗下的芝麻信用评分等,且该类产品投放到了酒店、共享单车等场景。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可凭借数据积累精准捕获与发现用户消费偏好与需求倾向,不断创造出新的场景,进而增强用户黏性,反过来构成对核心本源业务的强力支持。

  如果数字支付工具进入支付市场,将削弱第三方支付的绝对竞争优势,从而导致第三方支付不仅面临用户量流失,而且盈利渠道与空间将遭遇残酷挤压,衍生性与拓展性业务半径发生收缩的同时还会产生中断风险,依靠流量的本源业务也会受到冲击,极端情况下不排除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倒闭与破产。

  3.3、 (支付)企业服务机构

  (支付)企业服务机构包括支付系统软硬件厂商及相应的服务商,其主要的关注点在所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市场份额和回报率。

  数字人民币目前的推广方以银行为主,推广过程中需要专业的产品及技术服务,引入服务机构,完善“支付的最后一公里”覆盖问题将成为大势所趋。

  3.4 、支付监管机构

  支付监管机构主要关注点是支付的合规、支付安全、国家和企业以及消费者各方利益,包括反恐、反洗钱和税收流失问题。

  本着“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基本原则,监管机构需要制定并逐步完善对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相关制度和监管措施,防范由此引发的重大金融风险。监管机构不参与数字货币数字钱包的运营,而是在充当数字货币发行人的同时,负责监管制度建立及实体性科技金融监管,不同于原有纸币离开银行后监管机构难以获取货币流动的状态,监管机构依靠数字钱包可全程跟踪数字货币活动,对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数字货币监管也将更富有成效。

  4 、数字人民币时代支付市场的可能格局

  综合国家、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的决心和商户、消费者的拥护,数字人民币进入消费支付市场后,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第三方支付与数字人民币支付将并存,并主导支付市场的趋势性发展方向,曾经占据小额零售支付市场99%份额的第三方支付,将让渡部分市场份额给数字钱包支付。值得关注的是,数字人民币需要强大的技术响应与场景拓展能力,护卫存量市场与拓展增量市场,支付企业与商业银行未来将在智能化、个性化、快捷化以及安全性与便民性上投入更多力量与资源,竞争的升级也会不断加速第三方支付的洗牌与重组。具体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博弈结果。

  参考文献

  [1]龙勇,廖原李伟进,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结算的影响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 2016(12):61-64.

  [2]赵国辉.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对支付结算体系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商, 2019(12):66.

  [3]杨帆.央行支付清算推动数字货币支付的发展及其建议[J]辽宁经济, 2018,(3):56-58.

  [4]刘超逸浅谈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银行卡支付清算业务的影响[J]中国信用卡, 2020(5):40-43.

  [5]吴婷婷,王俊鹏.我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影响,问题及对策[J] .西南金融,2020, 468(7):26-38.

  [6]丁洁.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的案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7]陈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必然与当前支付清算体系对接的设计和会计核算[J]时代金融, 2017(04):321.

  [8]郭晓梅数字货币与支付的关系研究[J]西部金融2016(11):58-61.

  [9]娄芳,辛莉莉,郭婧从数字货币到无现金报销结算引发的思考[J]经济师,2017(2): 128-129.

  [10]焦玉晴.基于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下的商业银行支付管理研究[J]会计师, 2018, 296(17):42-43.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信息技术部
原文出处:刘正龙,袁志.数字人民币对支付市场影响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29(04):73-74+8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货币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