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

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3 共8087字

  一、引言: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自金融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发展泥沼。对此,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各种非常规性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典型代表),试图从金融危机冲 击的泥沼中 早 日 复 苏。最 为 典 型 的 如,自2008年12月开始,美联储(FED)连续祭出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QE41ECB)于2012年的最后4个月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BOJ)宣布开启新的无限期每月购买1450亿美元国债的计划。这样,短短5个月时间之内,世界上体量最大的3个发达经济体先后都推出了具“无限”性质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①。发达经济体如此,新兴市场经济体亦不甘示弱,为了规避发达经济体(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典型代表)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相应国家货币的贬值(如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以及保持新兴经济体国家自身基础尚未稳固的经济复苏,也纷纷加入了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行列。

  理论上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可能确实会对一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对欧洲而言,持续恶化和蔓延的债务危机也许可以得到一剂稳定剂;对美国而言,缓慢乏力的经济复苏也许可以得到一剂催化剂;对日本而言,持续已久的通货紧缩也许可以得到一剂止缩剂;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反弹及启暖回升的效果也许可以得到一剂加速剂。但事实上,从长期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复苏并没有带来显着性的效果,而且各经济体之间的作用效果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然新一轮全球性的量化宽松浪潮似乎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及规模展开,被普遍认为是拯救各国经济的灵丹妙药。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欧洲央行的无奈之举

  回眸过去,我们发现,前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如预期所设想的能够有效扭转深陷泥沼的欧洲经济以及持续发酵的债务危机,面对这种复苏乏力的局面,就在最近,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再次表示要仿效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央行的做法继续启动新一轮“欧版”量化 宽松货币政策。话语刚落,欧 洲 央 行(ECB)就在今年1月22日举行的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上再次决定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举措。根据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计划,欧洲央行将在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每个月向欧元区成员国购买约600亿欧元的政府债券①。

  一直以来,利率扮演着欧洲央行最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即使是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时刻,欧洲央行也主要采取利率杠杆,以及其他传统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其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然而自2014年6月以来,在欧洲央行所颁布的一系列新货币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央行除了继续使用原先最主要的利率杠杆这种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以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有别于传统货币政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诸如取消证券市场计划冲销,进行直接货币交易,启动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②。这显然与欧洲央行一直以来习惯于保持稳健、保守的货币政策惯例相去甚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事实上,欧洲央行多次祭出与传统货币政策相去甚远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当前欧元区经济形势所迫。究其原因,这与欧元区目前的宏观经济局势,尤其是欧元区持续已久的通货紧缩压力密切相关。纵观欧元区经济,其依然还没有从2008年的那次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中完全恢复元气:欧元区成员国整体经济复苏显得迟缓乏力,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运行(超过两位数),工商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和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通货紧缩风险不断加大。尽管一年多来,欧洲央行已经祭出了大量刺激经济和抑制通货紧缩的“政策组合拳”,包括实施一系列的强化信贷支持计划、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和 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等。然而,欧洲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似乎非常有限,欧元区经济依旧处于持续低迷之中,通胀率并未因此而反弹,反而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也远远低于先前预定的2%政策目标,2014年12月更是出现了0.2%的负增长。面对这种形势,欧洲央行也开始担心欧元区物价的持续下跌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工商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原本乏力的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因此,欧洲央行坚信地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许可以成为其拯救经济脱离泥沼的最后救命稻草,现在除了实施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外也已经别无他路可选。于是,欧洲央行祭出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目的是期望通过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动电子印钞机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释放流动性,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从而达到推动物价上涨和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

  三、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内容及特点分析

  面对经济乏力的局面,欧洲央行自金融危机后祭出一次又一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那么欧洲央行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真的有效呢?能否如欧洲央行所预期的可以使欧元区经济得到全面启暖回升呢?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欧洲央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一)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后,欧洲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利率承诺、强化信贷支持、证券市场计划、直接货币交易和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

  1.利率承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对欧元区经济带来的影响,欧洲央行采取了连续下调基准利率的措施,截至2009年5月,欧元区基准利率被降低到了1%的当时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接下来的22个月内持续保持在该低水平运行。受此影响,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开始逐渐攀升至2.8%(2011年4月数据),超过了欧洲央行预先设置的2%警戒线,并且还呈现出进一步抬升的趋势。此时此刻,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欧洲央行的政策取向出现了逆转,进行了两次短暂的加息,将 已 经 保 持22个 月 的1%利 率 重 新 上 调 到1.25%;三个月后,又再一次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但这次加息周期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犹如昙花一现,仅仅只维持了不到4个月。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蔓延及进一步深化,加之于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持续疲软乏力,欧洲央行又连续下调其基准利率,使欧元区基准利率再次回到1%的当时历史低位。到了2012年7月,欧洲央行迫于沉重的债务危机压力,又再一次将欧元区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降到了几乎接近于零利率的史上最低水平0.75%.

  2.强化信贷支持强化信贷支持主要是指欧洲央行通过信贷支持措施给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从而为金融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其本质上是对主要再融资操作(MRO)和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措施的延伸①。

  2008年10月,欧洲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的方式将固定利率全额分配机制引入再融资操作中,从而为需要融资的金融机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流动性,缓解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压力。

  2009年5月,欧洲央行又采取了强化信贷支持计划②。受该计划影响,到2009年底,欧元区经济开始逐步转好,欧洲央行也随之宣布将缓慢地退出强化信贷支持计划。之后,由于欧债危机的迅速出现,欧洲央行又不得不再次恢复强化信贷支持计划,分别 于2011年和2012年推出了两轮三年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③,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计划为欧元区成员国银行提供固定利率为1%、期限长达三年的全额低息贷款,并且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去鼓励获得贷款的银行去购买成员国的债务④。因而这一举措也被称之为“欧版的量化宽松”.

  3.证券市场计划(SMP)证券市场计划主要是指欧洲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和私人的债券行为⑤,该计划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

  证券市场计划启动以后,欧洲央行相继从希腊等重债国购买了大量的政府债券,但随后欧洲央行中止了购买国债的行动。

  2011年8月,面对日益严峻的欧债危机态势,欧洲央行为了稳定债券市场,缓解欧元区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又重新启动证券市场计划,开始购买政府债券,并向欧元区成员国银行提供贷款。仅在第一周内,欧洲央行就大肆购进了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的政府债券220亿欧元。直到2012年9月,随着直接货币交易(OMT)新国债购买计划的推出,证券市场计划才随之被终止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列。

  4.直接货币交易(OMT)面对欧元区货币区域出现分裂、经济复苏乏力,以及债市的严重扭曲现状,欧洲央行于2012年9月推出了直接货币交易(OMT)政策,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政策干预欧元区国债市场,为抵御市场波动提供充分有效的武器⑥,起到保持物价稳定,继续维护欧元区金融市场稳定的效果。从客观上讲,欧洲央行此次推出的OMT政策是一种“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而且不为购债计划设定特定的收益率目标,即欧洲央行可以自行介入二级市场决定购买债券的起止期限,对债券购入的数量不进行限制,但是会将购入债券全部进行冲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欧洲央行推出的OMT政策其本质上是对两年前实施的SMP政策的取代,其目的是期望通过直接介入债券市场帮助重债国渡过债务危机难关,复苏经济。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货币银行学论文
返回:货币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