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

辽阳双河矿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及有效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7 共3788字
摘要

  双河矿区位于辽阳市东部,规划面积 64 平方公里,规划区主要以林地和水域为主。对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和类型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条件和资源空间分布所控制。受铁矿资源分布位置的制约,矿山企业成片状集中分布于资源富集区,露天采场、排岩厂和尾矿库等用地类型多分布在水库、河流岸边,形成众多破碎斑块,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其中,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程度较高。

  双河矿区山体林地众多,有细河和太子河两大干流,其中太子河是辽阳市的主要河流,受矿山开采、上游钢铁厂生产等影响,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矿区西侧为双河自然保护区,属森林、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茂密,水域面积大,自然景观优美,生物资源丰富,是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宣教、生态旅游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1 生态问题与生态风险分析。

  1. 1 生态问题识别。

  ( 1) 生态安全恶化。受采矿活动的影响,以植被为核心的双河生态系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外围生态系统也因区域动植物资源量减少而逐渐改变其组成,使原有生态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双河矿区尾矿库多分布于水域周边,堆积在地表的矿渣、尾矿等含有重金属元素及选矿残留药剂,这些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流入水系致使地面水体和地下水源受到污染。水域周边的尾矿库几乎将天然湿地破坏殆尽,湿地功能完全丧失,使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葠窝水库的水质安全。

  ( 2) 土壤侵蚀加剧。在采矿过程中,土壤的结构、组成及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土壤侵蚀状况。所有清除及压占地表植被过程形成的采矿区、排岩厂、尾矿库及各种矿渣堆积体均严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的松散程度,降低了地表的抗蚀性,且矿区内有部分耕地,受矿区开采活动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大量耕地土壤被侵蚀,造成农副产品生产损失。

  ( 3) 粉尘污染严重。采矿活动形成的各种堆积体表土活化,极易被风卷起,致使空气中粉尘含量增高,且由于矿区部分矿企在服役期满后,不进行治理,直接将其废弃,出现尾矿库干滩,在有风的天气极易造成扬尘,矿区短时间内空气颗粒物浓度高达 100mg/m3以上,为环境标准的300 多倍,严重影响矿区的环境质量。

  1. 2 生态风险分析。

  ( 1) 地质灾害风险。自然环境状态下,区域内部地质较为稳定,主要位于鞍山旋回地质构造层,北部地区属于鞍山期混合花岗岩,南部位于燕辽旋回构造层,仅有少片区域属于辽河旋回构造层和加里东旋回构造层。在南部鞍山旋回地质构造层与其他构造层接壤的地区属于地质断裂带,地质断裂带存在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不宜作为矿业开采企业的选址,而在规划区内有露天采场位于地质断裂带上,采矿活动极易成为地质灾害的导火索,诱发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长期以来受采矿活动的影响,矿区地表受到强烈扰动,加之露天采矿场、排岩厂形成的危岩陡坡使矿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增大。

  ( 2) 尾矿库生态风险。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泥石流源,溃坝是尾矿库最严重的环境事故,一旦溃坝将导致灾害性的后果。尾矿库发生溃坝破坏时,尾砂往往立即液化,顷刻间沿山谷向下游倾泻,其危害程度比水库溃坝要严重的多。双河矿区尾矿库众多,特别是一些无主的尾矿库和停业采矿企业的尾矿库,由于尾矿库已经过期,疏于管理,在暴雨、洪水等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的风险较大,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葠窝水库备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 3) 排岩场生态风险。矿区排岩厂是经过稳定性验算的,技术上是稳定的,但排岩场是一种大型人工松散堆积体,基地岩层软弱,其稳定性会受大气降雨、上游汇水、地基土特征、排土高度、排土形式、物料特征、边坡坡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土场失稳将导致矿山土场灾害和重大工程事故,不仅影响到矿企的正常生产,也将使矿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排土场一旦产生滑坡将冲毁土地、阻隔河流、损毁工业厂房等,并有可能产生泥石流、对下游设施、村庄造成破坏,造成重大人生伤害事故。

  2 生态治理策略。

  2. 1 确立生态治理目标。

  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使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矿区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积极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矿业生产、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发展矿山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矿山,建立高层次“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矿区综合生态治理示范区,实现辽阳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成为矿区生态治理与开发的典范。

  2. 2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是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人工建设干预的情况下,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的空间格局,它由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

  根据双河矿区生态现状基础性分析,以建设矿区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增强区域生态格局与功能空间上的连通性,构筑生态平衡的网络格局。根据生态要素发挥的生态功能的差别,选择相应的保护控制对策,形成该区域内“生态基底、网络联系”的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保护: 从生态功能单元的重要性角度考虑,选择水域和较大空间规模的林地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包括双河自然保护区和平顶山生态源区、桦子林场生态源区、细河生态源区和葠窝水库湿地生态源区。源区以自然保育、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禁止采矿活动对源区生态造成影响,重点修复葠窝水库南部湿地生态功能,严格保护及恢复各源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沟通多条从源向周边联通的次一级生态廊道,有效保持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廊道控制: 生态廊道是连接区域、生态源区和景观绿地并提供物种栖息迁移的带形区域,具有增强生态组分之间联系和防护的功能。规划形成以河流为内部主体的河流型生态廊道,通过纵横交错的廊道和生态斑块,构建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生态网络体系。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在不破坏河流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整治造成河流污染和阻断生态廊道的矿区,恢复河流景观及断面的完整性和河流廊道之间的连通性,构建融休闲、交通、绿化于一体的河流生态廊道体系。

  2. 3 实施针对性重点工程。

  ( 1) 采掘区植被恢复工程。双河矿区各铁矿均采用露天采掘方式,矿区开采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原本植被覆盖度不高的生态景观、原有植被在露天采掘后被破坏殆尽,土壤肥力下降,变成人为的次生裸地,若遇到中强度降水将会造成局部地段大量水土流失。矿区现有需复垦的采掘区面积约 425 公顷,大部分恢复为林地,绿化植被选择刺槐、紫花苜蓿、紫橞槐等,少部分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建设为公园绿地。

  ( 2) 临时性边坡治理工程。不稳定边坡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根据现场调查,确定双河矿区铁矿不稳定边坡共有 11 处,不稳定边坡治理的主要任务为“修筑挡水墙+ 边坡绿化”,通过种植乔、灌、草,增强边坡的蓄水保土能力。随着边坡绿化树种的种植,植被覆盖的增加,使地质灾害发生率降到最小。

  ( 3) 开采区防风抑尘工程。由于铁矿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地表剥离将造成大面积地表裸露,由于点高风大,扬尘扩散距离较大,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规划在裸露地表及废弃土石堆场撒播草籽,并在其上风向种植宽约 30m 的防护林带,最大限度降低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4) 废石场、尾矿库治理工程。废石场、尾矿库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是本次规划的重点治理工程。为防止排弃剥离物堵塞河道和雨季造成地质灾害,在废石场底部修筑拦石坝,以加强废石场的安全稳定性。对于开采完成的矿区,对尾矿库和废石场进行平整,规范堆放、及时封场,封场后废石场进行植树绿化,尾矿库撒播草种。同时,废石可以用来修筑矿山道路和尾矿库排岩筑坝,尾矿库可以进行尾矿制砖、制建筑砂、尾矿再选以及尾矿充填。

  2. 4 强化保障政策落实。

  ( 1) 组织保障。建立双河矿区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把生态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和各矿区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相关县( 市) 区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以环保局牵头,进行合理分工,各负其责,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建设工作。

  ( 2) 制度保障。建立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和评估制度,加强工期管理,确保按期完成治理恢复任务,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制定生态恢复治理验收考核标准。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建立严格的采选矿企业生态恢复责任制,接受环保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确保生态恢复工程落到实处。

  ( 3) 资金保障。政府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外,还应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合理使用矿山企业保证金,确保矿山企业保证金投入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上。

  参考文献。

  [1]邓鹏宏,蒋国胜。 铁矿山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鞍山老区铁矿山改扩建规划项目为例[M]. 北京: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霖琳,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

  [3]江升。 国家矿山公园综合产业模式及经济发展研究---以北京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例[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14.

  [4]白中科,郭青霞,王改玲等。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 6) : 525 -530.

  [5]卞正富,张国良。 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 4) : 31 -36.

  [6]陈忠全。 关于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政策研究[J]. 当代经济,2008,( 7 下) : 74 -7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环境问题论文
返回: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