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千佛山-龙洞风景区植被生态资源现状评价及保护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8-29 共4433字
论文摘要

  1 风景区概况

  千佛山-龙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省会济南市东南部,规划面积 55.66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4.3℃,降水量 665.7mm,相对湿度 45%。 气温适中,雨量偏少,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千佛山-龙洞风景名胜区于 1995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鲁政发[1995]63号),地形地貌奇特、泉水资源众多、自然植被丰富、文化遗存众多,景观特点鲜明。既是济南城区特色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泉水补给区,对改善济南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景区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名可数的景点 80 余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寺庙(遗址)、古塔、古亭、古道等古建筑近 100 处,古碑刻造像及摩崖造像近 20处;同时还是“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景区自然景观特点鲜明,有泉水 26 处,其中 6处属金代《名泉碑》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 植物种类繁多,共有 88 科,343 种(包括变种),其中:中国珍稀濒危树种群落 2 处;山东特有植物 2 科 2 种;山东珍稀树种 1 科 1 种;同时存有古树名木 800 余株;古树名木群落 3 处。景区内林木葱郁茂密,森林覆盖率79 %,植被覆盖率高达 95 %。

  为贯彻济南市委、市政府“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大会部署,以“山水泉城”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格局,把“山”的文章做大作强,满足市民休闲旅游需求,风景区规划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建设工程被列入 2013 年十七件为民办实事之一,龙洞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进程加快。随着开发建设进程的开展深入,对风景区植被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在科学、合理对风景区开发建设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对风景区实施精心保护,以达到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目标,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 为此,我们根据长期工作经验,就龙洞-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措施。

  2 风景区植被生态资源现状及评价

  2000 年,结合济南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对风景区森林植被进行调查。 调查范围为济南市近郊风景区管理处辖区内山林,调查采用林业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操作细则,将这些土地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荒山荒地 4 种,其中有林地又按各自的优势树种及龄组的不同分别予以统计。根据调查,这些土地中以有林地为主,占总数的 91.9%,荒山荒地 8.1%。 在林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分占95.4%、4.0%、0.6%。 在有林地活立木蓄积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分别占 96.8%、1.8%、1.4%。

  蓄积按林龄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72%、19.5%、8.5%。 通过现状调查,景区植被主要有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组成。衡量风景区植被,数量上常以森林覆盖率表示,质量上,主要看现状植被是否向地带性植被顺向演替,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风景区在植被分区上,应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应为暖温带森林植被。 用上述标准来评价景区植被,龙洞-千佛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 79%,是很不错的;但从质量上看,应该说景区的植被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的,像这样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复生。 其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2.1 树种结构单一
  由于景区的森林植被均为上世纪 50~60 年代,全民义务植树历史时期的人工产物,没有充分利用当地优势乡土树种和群落进化树种合理混交搭配,基本以侧柏纯林为主,结构单一,防护能力及自然调节能力差,难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林分生长质量不高
  大部分侧柏林地密度过大,林冠过度郁闭,林内光照不足,不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而景观价值较高的阔叶林面积小且林龄较短,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总体生长质量不高。

  2.3 林分观赏价值不高
  景区植被大部分为以侧柏为主的针叶林景观和少部分次生阔叶林景观,总体树种单一,林相变化单调,森林视觉环境层次不丰富,观赏性不高。

  2.4 地力衰退

  由于人工林造林树种单一,初始密度过大,群落结构十分简单,且针叶林凋落物少分解慢,导致林地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 除以上所述之外, 还存在危机:

  (1)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防火形势严峻。

  (2)毁灭性病虫害双条杉天牛危害趋势加重。

  (3)侧柏毒蛾经常性较大面积发生。

  3 风景区植被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实践

  为应对开发建设可能对风景区植被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济南市近郊风景区管理处积极探索科学保护、严格管理和有效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在森林植被保护、生态绿化、现有林分抚育改造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长期的探索实践,以促进景区生态系统各因子调节和恢复,实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3.1 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
  3.1.1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景区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达 95%,森林防火安全是景区森林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多年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严控火源,消除隐患,通过开展防火教育宣传,强化防火巡查督查,加强防火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人防、技防能力,巩固联防、协防机制等多项措施,截止到 2012 年底,风景区实现连续 14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3.1.2 加强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的火灾”,一旦爆发,将造成无法估量和弥补的损失。 多年来,坚决按照“积极预防,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对双条杉天牛、侧柏毒蛾等景区常见森林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建立普查监测预防体系,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景区森林资源安全。 截止到 2012 年底,已实现连续 17 年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

  3.1.3 加强植物资源保护
  结合风景区保护建设的实际,强化景区植物资源的监测保护和利用,通过对景区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制作、鉴定植物标本,编写《济南市近郊风景区植物名录》,鉴定景区植物 88 科,340 余种,初步确定保护野生植物 14 科 19 种;筛选应用野生植物 20余科 49 种;划定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区域。

  3.1.4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调查保护
  古树名木作为景区的文化和历史见证,是植物景观的重要部分。景区现有古树名木 800 株,古树群3 处。 通过对古树名木实施调查、GPS 定位、存档,挂牌,设置与周围景观协调的护围栏及标志等保护措施,保证古树名木树况良好和健康生长,形成古树名木群落典型植物景观。

  3.2 加强生态绿化、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
  风景区绿化既不同于传统的园林绿化,也不同于林业上的荒山荒地造林。 风景区绿化应坚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本地区地带性植被特点和植物群落组成,以建群种和优势树种作为基调树种,掌握不同地段植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绿化功能上,既强调植被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考虑到自然景观要求。

  3.2.1 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
  多年来,风景区植被绿化以针阔混交林为首选,把苍翠的侧柏针叶林与圆浑的黄栌、栾树、五角枫、山桃、山杏等阔叶色叶树混交,尽量创造参差有致、林冠线起伏、叶色不一,色彩丰富的自然林相景观,同时预防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 混交时尽可能提高阔叶色叶树种比例,以减少地力衰退。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考虑到将来林相及复层结构的形成,选择合适的栽植密度,尽量做到遍地林木郁葱,林中草木疏密结合,使之既有景色效果,又有视距变化。 风景区自 2000 年以来,采用不规则块状混交方式,营造针阔混交林,栽植侧柏及黄栌、五角枫、栾树、连翘、山桃、连翘、迎春等多种色叶苗木及花灌木 80 余万株,绿化荒山 4000 余亩,为景区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2.2 提高营林管理水平,对现有林分抚育及改造
  风景区现有森林植被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因此不管现有林分状况如何, 首先通过修枝间伐等营林抚育管理措施,来改善提高林分质量。依据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原理,通过生态疏伐,改善林地的光照条件,培育原生阔叶资源,通过补植作业改造林下植物及林缘部分,使之逐步建成复层针阔混交林。近年来,已完成修枝 60000 余亩,抚育间伐 20000 余亩,林分改造 5000 余亩,极大提高了林分质量和景观效果。

  3.2.3 引入园艺手法, 提高景区出入口等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效果
  坚持“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综合园林艺术手法,以景点和园路向周围辐射穿插,根据现有植被情况结合游赏内容,补植色叶树、花灌木和观赏地被,分别形成色叶树补充林、以春花植物为主的混交林、色叶树菊花地被观赏林;形成多层次、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通过道路节点及路旁林缘下的植物合理配置,让道路与两侧的树木融为一体,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2013 年春季,在景区出入口及游览路两侧栽植胸径 20 以上的银杏、柿树 30 株,15cm 以上五角枫、栾树、小叶朴、黄栌、樱花等多种大规格色叶乔木 300 余株,冠幅 3.5~4.0m 以上丁香、小叶女贞180株,其他花灌木 900 株,地被 27000 株,计 40000m2。

  3.2.4 加强执法,开展景区环境综合整治
  自 2000 年以来,制止、查处非法毁林侵占绿地行为 256 次;分批分期拆除景区内的违章及临时性建筑 36100m2,征购规划范围内土地 284142m2,恢复绿化植被,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提升风景名胜区内的生态景观环境。

  4 措施建议

  为保护好风景名胜区的植被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景区开发建设中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生态意识,制定符合风景区实际,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指导风景区生态建设。

  (2)以地带性植被作为风景区植被种植设计的模式,根据风景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划分出立地条件类型,按立地条件类型,制定出风景区绿化树种规划。

  (3)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抚育、改造等营林措施,对风景区现有植被进行调整和优化。

  (4)提出风景区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措施。

  (5)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植被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和措施。

  (6)进行游览路两侧引种常绿阔叶灌木,建设防火隔离带实验研究。

  (7)提出林地地力恢复与提高的措施。

  (8)强化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要到位,落实单位和专人负责,提出古树名木养护的具体办法。

  5 结语

  千佛山-龙洞风景名胜区作为济南市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在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风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和任务不容乐观。今后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正确处理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健身文化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既要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又要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自然资源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以促进风景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达到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将千佛山-龙洞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城市绿色阳台”和“市民生态乐园”。

  参考文献
  
  [1] 王仁卿.山东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山东林业科技,2001(3)
  [2] 李 若冰 ,梁传福 ,黄毅. 试论城郊型旅 游区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2)
  [3] 龚兆先,周永章.城乡边缘带的景观生态构建功能,城 市问题,2006(3)
  [4] 吴 峰.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安 徽农业科学 ,2008(36)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