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克强经济学用改革带动经济转型发展

来源:未知 作者:4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7 共3684字

  论文摘要

  经过 2013 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下滑,8 月的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关于二季度 GDP 增速低于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潜在生产率下降的一种客观反映;二是仍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三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所导致的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此外,国家统计局认为,尽管经济放缓,但政府也清楚地意识到适当增速回落有利于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虽然经济增速在回落,但还是很冷静地坚持调结构、促改革。从长期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2012 年以来,随着新一届政府的成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延续多年的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降至不足 8%的水平,同时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国内各阶层,对重启新一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如何化解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对本届政府构成重巨大挑战.

  一、克强经济学的内涵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果.1978-201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9.9%.自 2003年有 6 年超过 10%的增长率。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全世界第二位,2011 年占世界份额 10.4%;中国已经进入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是政府债务风险和过度投资、生态严重破坏,在较低经济效率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分配的政府控制都会导致不公平,所以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负担越来越重,中国必须进行深层改革。

  克强经济学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由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的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克强经济学的诞生,是以李克强总理为首的新一届政府为我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这三项增长计划显然让资本市场饱受折磨,同时,随着 3 月 PMI 指数低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市场仍沉浸在过去的思维中,即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与城镇化.

  因此,克强经济学定义为: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二、克强经济学用改革带动经济转型发展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

  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经济体系内的资源过度集中到出口部门,造成资源和环境成本过高,经济增长便过份依赖外部市场。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在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中,绝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国有企业、央企和地方债务平台,以及效率低下的三高、产能过剩行业。另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金融资源过度集中房地产业和虚拟金融经济,资产价格泡沫严重。

  对此,克强经济学核心的理念就是力保中国经济上限与下限。下限指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指防范通货膨胀;在此两个限度的框架内,开展结构性调整以及深化改革,把重点放在向市场放权上;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向市场放权、管好政府自己这一系列措施,做出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的新政策.

  中国当前已进入第四轮改革开放机遇期.

  此关键时刻,克强经济学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之路将如何走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克强经济学已将中国管理框架建筑的日益成熟,政策的重点已经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然而,这并不代表放弃需求管理,是将需求管理作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做到以需求管理来稳定当前,并且做到以供给需求来制造长远利益,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稳中求进。克强经济学向世界清楚地表明,中国政府追求的是通过促改革来稳增长、在调结构中稳增长,特别是,并没有把稳增长和调结构对立起来。

  经过一段的运行,克强经济学特别是突出释放改革最大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它们和稳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政策已经见到成效。这表明克强经济学将中国经济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而只要有改革这一柄秤砣压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保持好自身的平衡。

  三、克强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改革的方向仍将是往市场化转型,克强经济学对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强化市场上各类主体归位尽责,同时,放宽市场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重启新一轮国企改革,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首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最突出的亮点是,过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现在是改成决定性的作用。从基础改成决定,其中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其作用还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受政府的影响等等。而决定性作用就排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更多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其次,加大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激发新一轮的市场经济发展动力.中国 30 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 9.8%.

  1979 年-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3645 亿元迅速跃升至 2012 年的 518942亿元.其中,从 1978 年上升到 1986 年的1 万亿元用了 8 年时间,上升到 1991 年的 2 万亿元用了 5 年时间,此后 10 年平均每年上升近 1 万亿元,2001 年超过 10万亿元大关,2002- 2006 年平均每年上升 2 万亿元,2006 年超过 20 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 10 万亿元,2012 年已达到52 万亿元。李克强总理强调,未来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完善国企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从现实发展看,央企改革着眼五个方面:其一,重新思考央企改革发展的逻辑,过度强调规模扩张,忽视竞争力增强是许多央企的通病,基于效率提高的竞争力提升,才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前提.其二,加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有的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制衡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其三,继续深化业绩考核和分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其四,创新体系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五,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以创新推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的终极推动力是创新.

  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死板、企业家精神被禁锢的穷困国度,成功衍变成为一个市场开放、企业充满活力的经济全球化大国.

  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在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之上,思想市场也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市场之一。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市场需要更多的思考。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思想市场的运行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股息必须来自不同的知识创新。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突破传统依靠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模式,提升技术创新等内生增长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加强创新,已经成为势在必行。

  四、启示与建议。

  克强经济学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与改革举措,面对新的环境形势将出现不同的注解.总体而言,国内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克强经济学也将深深地打上改革的烙印.

  从对上文的分析看来,本文得出三点启示:一是通过改革来促进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来促进增长,李克强总理选择了一条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正确的经济哲学道路,虽然此路布满荆棘,但是,在经济速度失去控制的时候,虽然一个最便捷的选择就是泡沫化,而且由于目前不成熟的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政府、银行以及企业都有很强烈制造泡沫的冲动,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有决心来告别刺激经济学这样的壮士断腕的勇气。二是对于没有高流动性、没有财政主导的大投资、以及没有宽松货币,中国经济将要如何发展和增长?克强经济学指出: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一股全新 动力,并且提升就业率和收入、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以此同时,要加大力度推动民营资本,使其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还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促进社会加大纵向流动。三是对于政府职能,明确简政放权就是本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克强经济学指出的就是:只要市场能办的,就多放给市场;只要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只需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参考文献:

  [1] 姚树洁。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与贫困缩减[J].当代经济科学,2003,25(11):1- 14.
  [2] 郭芳。李克强经济学带领中国经济转型闯关[J].中国经济周刊,2013,(7):24- 29.
  [3] 张茉楠。克强经济学引导中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13,(5)。
  [4]王泽填,张文伟。克强经济学释义[J].中国经济报告,2013,(9):43- 4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