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21 共6682字


论文摘要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资源流动已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然而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约束问题,人们不得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十分稀缺的岛国,除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外,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源都十分贫乏。以金属矿产资源为例,目前已探明矿藏仅有12种,且储量很低。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几位,多种资源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国内现有资源,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方式及特征

  资源约束在经济学的范围内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所谓的资源约束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供给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提高以及资源禀赋优越所引起的资源稀缺和资源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制约的过程和现象[1]23.对于资源严重稀缺的日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现有资源的使用总量是保证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为此,日本一直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资源的投入环节,重视整体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对落后的资源产业进行压缩,缓解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约束。日本的资源型产业是煤炭产业,20世纪60年代,由于廉价石油的冲击,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煤矿开采项目急剧减少。为了缓解煤炭产业危机,从1961年开始,日本政府连续9次制定、修改煤炭政策。起初,日本政府一直对煤炭产业进行补贴,并发行了总计约为2500亿日元的国债,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煤产量由5000万吨下降到1000多万吨。因此,日本政府在后两次政策调整中,开始分阶段逐步减少国内煤炭生产指标,只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大型项目建设,这一措施不仅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消耗,也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其次,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实施资源替代战略。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石油由于具有价格低廉和供给稳定等特征成为接替煤炭的新消耗能源,重化工业也因此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严重冲击了日本经济,使其增长率迅速下滑。此后,石油的稀缺性特征愈发明显。为了缓解资源供给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地热、太阳能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年5月,菅直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立50周年庆典仪式上发表讲话称,日本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量中所占比例提高至20%.第三,全力扶持静脉产业,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

  静脉产业是指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2]77-78.目前,日本的静脉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极大的减少了资源消耗,同时为日本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并迈向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二)在资源生产消费环节,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建设

  大型制造企业是资源消耗的大户,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很多日本企业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其经营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

  比如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把节约能源、不使用有害物质作为绿色设计标准,采用容易更换的结构设计,使用高性能材料,以延长产品寿命。在生产环节,积极改进工艺和管理,推行清洁制造机制。清洁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制造、绿色制造等,企业推行清洁制造机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建立清洁工厂,也就是通过引进节能、除害设备、减少废弃物和有价物的排放量、对废液和废水进行再次回收利用、替代有害化学物质等措施,力争使工厂所有投入量和排放量都降至最低,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旧设备的回收阶段,积极开展再生机业务,提高产品的再利用率。所谓的再生机是指经过更换部件和修理等“再生”处理的设备,此类设备在性能和外观上具有与新产品同样的水平,但价格却便宜许多,因此同样受到客户欢迎。再生业务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而且也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约束程度。

  (三)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树立全民节约意识,提倡绿色消费

  为了更好的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日本政府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节约宣传教育和经验交流活动。例如,政府机构印刷了很多节省资源的宣传材料,对市民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省资源做了十分详细和具体的指导;在学校普遍开设资源节约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知识结构情况编辑相应的教材,并注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配套,使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能够及时反馈到家庭和社区;十分重视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各种宣传小册子使消费者了解到如何使用家电能更好的节约能源、节省开支,并对节能突出的家庭予以奖励,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纵观日本经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资源节约型经济建设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在资源的投入环节,减少资源投入;在资源的生产消费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从日本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政策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它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国际社会资源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矛盾,对解决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立法先行,是日本缓解资源约束的重点。为了使政府颁布的各项政令、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清晰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节能、节水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环境基本法》、《节能法》、《再循环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一系列基于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其中199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能源战略,促使企业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000年以《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为基础,再次修订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在促进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方面,颁布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建设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和《汽车再生利用法》等,有效的促进了静脉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资源节约计划,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资源节约计划地制定,先后启动了“阳光计划”、“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并在1993年开始实施“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以科学开发为主,设计包括新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在内的七大领域,以降低资源消耗,保证资源的充分平稳的供给。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在资源与环保方面的科技投入。例如2009年,日本民间企业研发机构和各类研究机构的研发经费总额为136965亿日元,其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发费用为9475亿日元,占研发经费总额的6%[3]147-152.

  (三)实行税收优惠鼓励政策

    日本政府的税收优惠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加大设备折旧率,对各类不同的环保设施,在其原有的折旧率基础上,再增加14%-20%不等的特别折旧率;对废旧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4]43-46;对废纸脱墨、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空瓶洗净、铝再生制造等设备实行3年的退还固定资产税;对公害防治设施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率的40%-70%[5]201-203等。

  (四)推行财政补贴制度

    这是日本减少资源浪费的常用做法,对相关部门、企业的技术研发及其节能、节水、资源利用回收实行财政直接补贴制度,鼓励其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日本政府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用于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在年度预算中,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等都将新能源开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生物能利用等列为重点项目加以支持。

  (五)推广预付押金制度

    预付押金是指在产品的原销售价格之上附加收取一定的金额,在消费者归还包装物时将附加收取的金额返还给消费者的一种措施。虽然日本政府还没有出台在包装物退还后返还押金的法律制度,但是啤酒行业已经实施了诸如此类的行业规定。瓶装啤酒的价格中一般都含有押金,消费者退还啤酒瓶的时候才能收回押金。

  三、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在缓解资源约束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其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社会,政府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替代产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宏观战略指导作用,是构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定激励资源节约经济政策以及倡导绿色消费的首要推动力。为了更好的贯彻资源节约战略,日本政府不仅进行了彻底的资源型产业改革,还专门建立了节能管理机构。早在小泉执政时期就开始构建节能型的组织,把节能课调整升级为单独的节能新能源部门,同时要求参与节能工作的相关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对节能工作进行职能管理[6]24-25.

  (二)发挥企业的促进作用日本政府提倡的资源节约保护活动得到了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虽然进行相关活动可以节省能源、原材料、运输、处置和排放污染物的相关费用是日本企业进行资源节约保护行为的源动力,但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企业的行为密切关系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效果。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自觉、自发、自主的参与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的过程。

  (三)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民众的参与是日本成功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的宣传教育使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日本,人们自发的购买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配合政府分类回收和利用垃圾;参与制定各地区有关资源保护、节约方面的法律和计划;同时申请组织成立类似于非官方性组织的民众自治团体,积极宣传、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知识和家庭简单易行的再利用、资源化方法,视其情节给予一定的补助,免征相关税收。民众的广泛参与有效的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

  (四)及时调整某些过时的政策日本政府时常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调整某些过时的政策,营造更为宽松的节能环境,加速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例如,通过解除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销售限制,促进太阳能发电装备业的发展;通过把旧货经营制度从许可制改为申报制,促进旧货流通业的发展;通过放宽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经营限制,来实现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支柱产业的“生态城市”建设等。

  当然,在总结日本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对资源型产业进行转型过程中,日本政府起初是比较被动的,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正确资源消耗方式,未能及时加以纠正,使本就匮乏的资源更加紧缺。

  同时,日本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绝大部分依靠从外国进口,易受外国价格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业转型,是被动式的转型,往往具有困难大、成本高、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此外,日本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存在问题。如增强各大区域性电力企业间的联合供电,是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前提条件,而日本九大电力公司以地域为界限,分别经营其辖区内的发电及电力传输设备,彼此间的联络线非常薄弱,这使得规模化利用太阳能、风能变得非常困难[7]41-46.

  四、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从资源总量看属于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拥有源量看则为资源贫国,尤其是一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资源供给方面的压力逐渐加大,资源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借鉴日本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确立和完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可持续使用的资源,就不会有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因此,只有确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才能克服经济增长中的短期行为和资源、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弊端,才能使我国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等从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实现转移。

  (二)重视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在资源的节约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现阶段,我国正从封闭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的调节功能仍不完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解决。因此,政府需要在资源的使用保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确立资源合理使用的战略规划,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明晰政府、企业、民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民众的积极性,使资源节约真正的成为社会各界自觉参与的行为。再次,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从思想上彻底实现转变,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节约型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构建资源节约社会中,单方面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是不正确的,健全市场机制,让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结合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经济体系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能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也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相反,粗放型产业结构会增大资源消耗,加剧资源约束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经济体系。首先,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产业大多工艺、装备陈旧落后,资源依附度高,因此政府应做好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工作。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需吸取他国的改造经验,既不能完全弃之不管,也不可过度扶持,而是应该走技术更新、集约化、合理化及多元化道路[8].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对资源消耗依附度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四)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 念的 经济增长模式,它通 过 资 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构成和谐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静脉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主要关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早就关注该行业,并创造出了极大的价值[9]51-53.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解决资源问题的出路之一即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建立一种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10]68-69.

  (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成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最重要的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经费投入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同时要广泛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科技合作,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引进政策,尤其是加大对环保、节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技术的引入,加速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潘爽.资源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以日本、德国为例 [D].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2010.
  [2]施锦芳.日本循环经济成功经验探析[J].日本研究,2010,(1)。
  [3]张琦.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J].资源科学,2006,(2)。
  [4]潘爽.日本缓解资源约束的路径及选择及启示 [J].辽东学院学报,2010.
  [5]三桥规宏.日本经济绿色国富论[M].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0.
  [6]Keidanren[J].2002,(4)。
  [7]李冬.重要支柱产业---日本“3R”产业的发展 [J].现代日本经济,2005,(3)。
  [8]日本环境省.21世纪环境立国
  [9]涂涛涛,马强.资源约束与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于垂直联系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2,(6)。
  [10]彭冬玲.中国在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