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3 共3709字
摘要

  一、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发展1、小额贷款公司的起源

  小额信贷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孟加拉国,着名经济学家穆罕穆德·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创办了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他提出改变原有的资本模式理论,针对穷人贷款困难的问题,通过建立一个普惠式的金融服务体系,使穷人得以摆脱贫困。

  1994 年,小额信贷模式被引进中国,从此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发展阶段。直到 2000 年,正规金融机构开始试行小额信贷业务,中国小额贷款才正式进入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导向的发展阶段。

  2008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小额贷款公司做了如下的定义: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政府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使小额贷款公司在扶持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为其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

  银行一直以来都以“高门槛”着称,基本面好的客户更容易获得银行融资,这与政府扶持新型行业、小微企业和农副业的构想相违背。而小额贷款公司以比银行融资门槛低、比民间借贷更规范的优势,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加之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和转型的指导意见,这些积极的信号为小额贷款公司赢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小额信贷的衍生品和替代品不断涌现,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民资银行等其他金融工具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服务与选择。同时,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融资资金使用方的违约风险越来越高,众多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而纷纷倒闭。未来,小额贷款公司将面临重新洗牌。

  不论是因监管部门法律法规的不明确带来的发展受限,还是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隐患,这都是小额贷款公司重新定位需考虑的关键。

  二、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剖析

  1、监管部门管理缺位带来的“发展隐患”

  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一直是监管有余、指导不足,至今未出台官方的管理办法。多地的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均参照 2008 年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而这一指导意见早已不能适用于当前的金融环境。

  融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了机遇,但随着一批批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监管部门的态度一直不明朗,在经济下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小额贷款公司将面临风险增大、模式放缓、模式转型等诸多挑战。

  2、小额贷款公风险防范能力分析

  导致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高、风险防范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用风险高。信用风险从广义上来讲就是违约风险,而导致客户违约的原因有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对比银行的信贷业务,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只会更高。

  (2)内控制度不明晰,执行力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制度多为直接拷贝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与银行信贷业务相比在操作上存在差异,在管理上过于宽松,从而形成了“有制度,无执行”的现状。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打开市场、促成业务,但“人性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却会带来更高的风险。健全的风控制度并不是为市场的拓展设制障碍,而是让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业务更加健康。同样,空有制度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就好比未打地基的高楼,建的越高倒的越快。

  (3)高收益业务带来更高风险。政府大力倡导小额贷款业务,目的是希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小额贷款业务体量小、单体利润回报少,小额贷款公司出于利益考量仍偏向于受理“大客户”、“大金额”、“大体量”的贷款业务。但因缺乏严格的进件标准、健全的内控制度、有力的监管措施、通畅的市场信息,这样的选择往往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承担更高的风险。大金额的贷款一是挤占了大部分的可用资金,二是对资产流动性影响较大。此类业务受理越多,资金回收周期越长,贷款使用率越低,小额贷款公司将长期处于一种无钱可贷的窘境。

  (4)不良贷款率超出可承受范围。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金融机构将贷款风险分为五个级别(见表 3)。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 =(次级类贷款 + 可疑类贷款 + 损失类贷款)/ 各项贷款×100%.

  普遍小额贷款公司的抗风险承受能力远低于银行,不良贷款率远高于银行。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激增,其中不乏评级较高的小额贷款公司,不良率已攀升至 10%,更有甚者高达 20%,而对比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以说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已站在了悬崖的边缘。

  同时,根据 2009 年 6 月 19 日银监会下发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对于新设且持续营业 3 年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连续 2 个会计年度盈利,不良贷款率低于 2%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在 130%以上的,才能申请转制为村镇银行。故小额贷款公司想要成功转型,起点就需要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2%以下。

  三、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调整管理经营指标,推动战略转型

  (1)调整经营指标,关注小微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应重点关注“小微”业务,将目光从“大体量”的项目转移。小微业务虽单体回报小,但可以量取胜,对此,小额贷款公司应集中专研同一类行业的客户,为客户群体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关联上下游企业,形成行业或产业链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经济体的需求,又能分担风险。同时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层也应调整合理的经营指标,顺应整个市场环境,让信贷资金能集中到更健康更有持续性的平台上。

  (2)将战略转型纳入目标。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方面一直被两座“大山”死死压制着:一是融资成本高。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吸纳公众存款,也无法享受同业拆借的利率,最高只能享受基准利率下浮 10%的优惠。二是融资渠道窄。银行贷款融资和股东投资是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两个融资渠道,但前文也提到过,政府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超过 2 家的金融机构融资,融入资金不得超过资产净值的 50%,而最大股东持股也不得超过 10%.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和扩大融资渠道是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前提。当然,出台对小额贷款公司更有利的融资政策,如给予同业拆借的利率或提高股东持股比率等,少不了政府的帮扶和推动。但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动转型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步棋,比如上新三板完成股份转让,使其“资产证券化”是顺应现今整个金融环境最有利的方式。

  2、搭建内控管理体系

  (1)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系统。目前,多数小额贷款公司仍采用有纸化作业模式,即使采用了无纸化办公系统的也仅仅用于基础信息的录入和业务的审批。对比银行的强大后台系统,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没有集中的客户管理和分析模块,无法提供有效的客户分类管理,无法对客户行业分类和行业集中度进行分析,手工分析数据量大且结果有偏差。第二,无法在获客初期通过基础数据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的筛选客户。第三,无法进行有效的流程控制,在调查、评审、审查、放款和贷后等环节中人为参与因素过多,权责划分不明晰,易出现越级审批的情况。第四,贷后管理无系统数据支持,采用人工登记、筛选、分析,耗时长且结果不准确,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操作风险明显高于系统管理模式。现在市面上已有多家研发电子产品的公司推出了多功能的金融管理系统以满足以上的各项需求,同时它们还可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要求开发新的系统或增加新的工作模块。故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系统可以通过全流程的管理提高效率并有效的控制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层应增加相应的预算费用。

  (2)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在获取客户信用记录信息方面仍需要客户的授权。一方面获客成本高、渠道窄,另一方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业务风险增加。因此,为提升小贷业务质量,使小额贷款行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势在必行。

  (3)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信贷行业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从广义上讲也就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控制主要的难点在于其不确定性,它不受人为所控制,只能通过强大的数据平台和信息渠道来不断完善与之对应的风控能力,在这一点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无法完全避免。内部风险主要在于操作风险、人员道德风险方面。而提升整体的员工素质是提高这一类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由于贷前、贷中和贷后各个环节均需要“人”参与其中,不完整的尽职调查可能会直接影响风控措施,不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可能会直接影响业务的合规性和真实性,违反职业道德更会带来无法想像的严重后果。所以,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约束员工的思想道德是提升小额贷款公司整体内控体系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Z].银监发〔2008〕23 号。

  [2] 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Z].银监发〔2009〕48 号。

  [3]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Z].银监发〔2001〕416 号。

  [4] 浅淡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N].中国情报网,2013-10-11.

  [5] 小额贷款公司:阵痛还要持续多久[N].中国经济网,2014-01-06.

  [6]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新渠道“:资产转让”[N].东方财富网,2014-12-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