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战略框架与研究主题(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9 共9771字

  2. 监督和评估机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还建立了计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 资助机构负责对其资助的研究项目或活动进行连续的评价和监督; 对 10 年期研究计划,每5 年组织外部专家对整个计划的实施进行全面评估; 对所有的主题和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 管理委员会对执行秘书处的运行和成效定期进行评估和评价。

  3. 资助机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资金筹措策略是强化已有资助机制,并寻求新的资助机制,打造更加稳定的资金机制。主要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有关机构筹措资金,支持“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据初步测算,整个计划未来 10 年用于管理协调的经费将超过 1000 万欧元,用于跨国家、跨学科可持续研究的经费将达数千万欧元,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兴研究项目的经费将达数亿欧元,用于全球基础学科的经费将高达达数十亿欧元。

  四、“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 一)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特色与全球影响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重要特点是吸收科学家、政府决策机构、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各种要素,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寻求和推广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解决方案[13].概括起来,其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科学计划为可持续性转型提供知识基础与科学支持; 二是部署对地球系统各大圈层进行跨圈层、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与集成研究,加深对地球系统整体上的认知; 三是突出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重点,探索变化趋势、变化归因和变化规律; 四是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研究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模拟预测地球系统的阈值和生命支持功能可能发生的突变; 五是广泛吸收科学家、决策者、资助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产出,把科学研究和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性转变的决策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六是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高层次的全球可持续性科技联盟和各方面代表构成的管理委员会,在全球范围优选科技精英和社会精英组建了科学委员会和参与委员会,确保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此外,还创新融资机制,投入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力求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突破。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全球影响意义深远。

  在科学上,它将引领21 世纪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科学研究的综合与集成,掌握地球环境演变的规律。

  在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上,它将为减缓、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措施选择,为构建低碳社会、海洋“蓝色”社会和绿色经济等提供新的科学支撑,为可持续性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在国际履约活动上,一方面它将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科学评估、全球环境评估( GEO) 等提供科学事实和依据,促进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履约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利益诉求和研究水平及参与程度的巨大差异,各国在履约外交谈判中的话语权大相径庭,“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也可能会加大国际公约谈判和斗争的变数。

  ( 二)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先导。“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旨在研究地球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性转型,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初步解读“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加强地球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代表着未来 10 年世界地球科学支撑可持续发展视野的核心前沿科学领域,具有高度引领作用。我国科研工作组织部门( 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应根据“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呼吁的方向,进一步制定研究计划,并积极参与研究组织框架的讨论[14].应重视对地球系统可续性的研究,加强地球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分析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趋势和症结,掌握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促进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有关政策的科学支撑。

  第二,加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脱节,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相对突出的问题。“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制订了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项目、人文科学以及规划法律等方面的交互集成与综合的方案,值得各国借鉴。我国应通过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计划等环节,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的包容性和集成性,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实际应用的融合,支撑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三,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社会参与。“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由多个着名国际机构发起,邀请全球、地区和各国高层研讨和制定战略规划,鼓励科学家、决策者、资助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产出,强调通过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工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紧密合作,使研究计划的设计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结合,进而使科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我国应借鉴“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这一理念,围绕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鼓励和吸纳决策部门、研究部门、经济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规划、部门规划和社会行动计划,真正实现“政府主导、科技支撑、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着力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集成和发展,强调提升观测、资料、模拟和基础研究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科技成果。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基础能力、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投入,加强地球系统监测、模拟、预测、评估等能力建设,建立综合的观测系统、资料系统、模式系统,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五,加强“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相关国际合作。“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计划,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际层面,我国是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 ICSU) 成员国,我们应积极参与到计划的组织层面中去,成为某些优势领域的牵头国,借助计划平台本身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15],为推动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多做努力,扩大我国的影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巩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在国内层面,我们应主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用好国际国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体现我国的特色和贡献。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 2010 年世界发展报告: 发展与气候变化[R]. 胡光宇等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10.
  [2]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EB].2013-09-27.
  [3]洪银兴。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7.
  [4]联合国。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OL]. 联合国中文网,2014-08-28.
  [5]王 雷,林 琼。 潘基文敦促发达国家信守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承诺[OL].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21.
  [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全球环境展望 5( GEO-5) [OL].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地球科学论文
返回: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