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

瑶族神像画中主要图形符号及其价值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李英晓
发布于:2019-04-18 共3413字

  摘    要: 瑶族神像画是宗教画, 是瑶族民众集体意识的反映, 它同瑶族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密切关联。神像画画面古朴夸张, 内容丰富多彩, 图形符号繁杂多样, 民俗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独特。本文通过论述瑶族神像画的图形符号, 分析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寻求其传承路径。

  关键词: 瑶族神像画; 图形符号; 文化变迁; 民族融合; 保护传承;

  瑶族神像画是师公在举行道场时悬挂在神坛的仪式画像, 其描绘的内容主要是巫道释儒等教神灵以及瑶族信奉的鬼神和祖先, 也有反映道场场景的画像和反映历史的风俗画。神像画画中人物代表着瑶人信奉的神灵, 其在道场 (还盘王愿、度戒、丧葬、安龙、架桥、进 (出) 花园等) 中为师公指引科仪, 为善男信女祛病消灾 (精神功能) , 同时具有教育子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瑶族神像画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道教画像, 它不能脱离宗教而独立存在,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随着瑶族频繁迁徙而融入其它民族文化。神像画是本土画师一代又一代复制和创新的结果, 它反映瑶民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有助于人们理解瑶族文学艺术、人文精神、神灵崇拜和民族信仰中的“乡土性”与“生命力”, 为找回乡土美学和人文精神的本真,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找到生命路径。

瑶族神像画中主要图形符号及其价值

  一、瑶族神像画图形符号

  瑶族神像画图形符号繁杂多样, 除具有自身民族特征外, 还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特色。其图形符号分类如下。

  (一) 神灵、人物。

  主要是瑶族崇拜的祖先、英雄人物和自然神灵, 有盘瓠、海幡、花婆、禾花姐妹、顶板瑶民、师公、乐师等。清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说:“诸瑶率盘姓……岁七月十四日拜年, 以盘古为始祖, 以盘瓠为大宗。”1盘瓠是瑶人世世代代的根骨。其次是道教神仙, 有三清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四天师 (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 、玉皇帝母、四值功曹、风雨雷电、州主城隍、元帅、将军、把坛、判官等。三清是“道”的一体三位, 为道教最高神仙。瑶族祖先盘瓠位列其下, 但这并不影响盘瓠在瑶族子民心中的地位。再者是梅山土俗神灵。有三元 (唐文保、葛文仙、周文达) 、梅山法主大圣九郎、翻坛祖师张五郎等。三元即天、地、水三官大帝, 也即人间精、气、神三元。还有佛教神祗、儒教圣贤, 如观音菩萨、十殿阎君、孔子等, 而反映历史的有三国故事、隋唐英雄、八仙过海、西游故事等。

  图1:把坛清嘉庆七年图片来源:永州博物馆
图1:把坛清嘉庆七年图片来源:永州博物馆

  (二) 器物。

  有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 也见有狼牙锤、软鞭等武器, 可谓十八般武艺, 尽在其中;有令牌、拂尘、如意、令旗、师刀、祖师棍、七星剑、筶杯、铃铛等法器;也有牛角号、长鼓、笛子、唢呐、琵琶、铙等乐器;还有掌扇、华盖、圭、笏等饰物。“把坛画 (图1) 中, 掌管阳界祭祀之神的把坛大帅左踏青龙, 右踩刀山, 一手稳端圣水杯, 一手紧握刀山梯, 被描绘得高大威猛。”2其下描绘的是“上刀山”祭典, 有吹牛角号的, 有摇铃的, 也有打钹和司鼓的, 场面触目惊心。

  (三) 服饰。

  有冕服、朝服、甲胄、宗教服饰、瑶汉服饰等, 其头饰、头盔、巾帽、师公帽、束发冠、鞋履等繁杂多样, 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圣主”画中, 圣主穿由冕冠、纁裳、黄蔽膝、素纱中单等构成的衮冕;“辛、马、康元帅”画中, 个个顶盔贯甲, 威风凛凛;“监斋”画中绘有多个身穿艳丽瑶族服饰的子民和穿师公服、戴三元帽的师公。

  (四) 动植物。

  有龙、凤、鹤、马、狮子、老虎、麒麟、树林、花朵、竹子、蟠桃等。“四值功曹”画中, 年值功曹、月值功曹、日值功曹、时值功曹的坐骑分别是凤、狮、龙、马。

  二、瑶族神像画图形符号的价值

  瑶族神像画既是美术的组成部分, 又是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占用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一) 历史价值。

  瑶族神像画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神像画描绘家先形象的习俗源于隋唐时期。《隋书·孝义·徐孝肃传》载:“孝肃早孤, 不识父, 及长, 问其父母状。因求画工, 图其形象, 构庙置之而定省焉, 塑望享祭。”3“《新唐书·舆服志》云:‘幞头起于后周’, 隋唐初期逐步定形并流行于后世, 至五代南唐时, 多为翘脚幞头, 形式有蕉叶形、平展伸直形、翘上形等。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4一块起初由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造型, 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终形成华贵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 在瑶族神像画中均展露无遗。“盘王图·水府”画展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画中水府扶桑丹霞大帝、水神禾伯占据画面一半有多, 他们皆绛袍皂缘, 方心曲领, 中单环佩, 且袍上装饰龙纹和宝相花纹, 领和袖口部位加施绫锦, 华美富丽;文武判官则形体较小, 或青袍, 或绯袍, 站立在扶桑丹霞大帝之后;文案端坐案前翻阅案本, 其赤色衣袍上的方形补子为斜纹;画的下方还绘有挑着担子、衣着简陋的小吏。“三帝将军、四府神将”等画中的甲胄、兵器, 展现了冷兵器时代中华武器文化之精髓。目前, 优秀的瑶族神像画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二) 美学价值。

  瑶族神像画根植于民间, 流传于乡间, 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画中造型、色彩和构图都是以瑶人喜善好恶为基础, 以祈福纳祥为出发点。“三桥王母”画中上方绘有面目慈善、神采奕奕的三桥王母;中间绘有成片的花林, 树上的花朵都是由花瓣和人形花蕾构成, 它们代表着一个个新生生命, 树下是仙子们在为瓜蒂熟落的新生生命沐浴;下方的桥上画有两个穿肚兜的小孩, 由骑着老虎的仙童引着赶往人间投胎。远古时期, 人类缺少对自然能力的抵抗, 对自然由敬畏而敬奉。人们看到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联想到人类的生生不息, 于是将人喻花, 产生了花崇拜, 创造了花婆等。人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朵花, 都是花婆送到人间投胎的结果。如果孩子生病了, 就意味着花林里的这棵树没有被照顾好, 主家需要请师公做道场, 求花婆护花并为树浇水施肥, 让孩子茁壮成长。瑶人把这些想象的神灵绘制出来, 希望通过敬奉得到希望的一切, 以此来满足心理需要。它符合瑶人的审美形式、审美想象、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这有助于准确的理解瑶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对民间美术创作、社会学与图像学研究在审美意识、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借鉴意义。

  (三) 文化价值。

  由于封建统治者对瑶族的压迫, 瑶族社会不断向南迁徙而广泛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 并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分布特点。神像画也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唐宋时期, 瑶族逐渐形成了将原生宗教、道、释、儒和梅山等教相结合的瑶族道教。瑶族道教渗透到瑶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积淀成稳定的文化心理因素, 存在于精神文化之中, 而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 并成为瑶人的精神信仰。这也为神像画在各朝历代的发展与壮大赋予了“乡土性”与“生命力”。目前所见的瑶族神像画, 多为明清时期所绘。但通过其神灵、器物、服饰等图形符号, 我们仍然可以窥见瑶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瑶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祭祀盘王中, 瑶族师公在神坛悬挂盘王画, 人们跳盘王舞、唱盘王大歌, 为盘王歌功颂德。瑶人也正是在这样娱神、娱人活动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教化和传承, 促进民族的团结。

  三、瑶族神像画的传承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瑶族生活方式、习俗的改变, 神像画赖以生存的条件正逐渐消失, 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建议如下:

  (一) 政府、社会应重新定位和足够重视瑶族神像画的发展, 建立展览 (博物) 馆和研究会, 设立神像绘画的传承人。

  (二) 组织巡回展览, 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平台, 宣传积极的道场活动和神像画, 唤起人们的乡土情怀, 促进瑶族神像画的发展。被誉为“神州瑶都”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每两年就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盘王活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也举办此类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结合民间艺术进校园等活动, 以传承为突破口, 以文创题材为核心, 以人文艺术为导向, 将瑶族神像画运用到高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多个领域, 并与中国传统年画、装饰画、产品包装等相溶, 达到文化、艺术的创新。也可将瑶族神像画融入到《民间美术》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瑶族神像画等民间美术的同时,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 可以使用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绘制和填充颜色, 数字化保护神像画。

  注释:

  11.赵延光.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21.
  22.李英晓.瑶族神像画[J].美术, 2018 (11) :120-121.
  33.黄建福.论瑶族神像画的源流及其与瑶族传统文化的关系[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2 (2) :181-191.
  44.李英晓.瑶族神像画服饰探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19 (2) .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原文出处:李英晓.瑶族神像画图形符号刍议[J].大众文艺,2019(06):117-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绘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