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以人的生命构建为着眼点,关注师生关系的构建,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师生在回归生活与世界的教学中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并在知识与生命关怀的融合中体现教学的深层意义,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超越与发展,这是对话教学的终极意义。本文以较新的视角阐释语文对话教学,并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同时兼顾于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师生新型关系的探索 ;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着眼于探究与挖掘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优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理论来源
(一)“对话”是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
目前关于对话的讨论大都是基于现代西方对话哲学展开的[1] 255.有人对此进行了概括 :“在当代西方哲学领域,‘对话’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话题,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的‘共在’、伽达默尔‘视野融合’、布伯的‘关系’、巴赫金的‘对话’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哲学话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理论谱系。”[2] 66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开放的关系,这些关系无不以“对话”感知的方式存在,因而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如果把“对话”理论延引至教学领域,必将促进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
在皮亚杰看来,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儿童会主动去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且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经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多年观察,皮亚杰提出了着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3] 83皮亚杰的学说为确认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确定儿童认知的基础上,采用对话的方式,唤醒儿童沉睡的认知心理,进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这是对话在具体教育中的运用,由儿童所具有对外界的认知心理,可知儿童具有接收来自外界“对话”的认知基础。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可视为“对话教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建构
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手段,践行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据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必须把这些理论与语文学科的相关属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这里的建构主义是为达成科学教学的目标,探索、创新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核心。因此,笔者根据课堂操作实践的需求,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进行建构。
(一)立足于建构主义,利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学科交叉融合
对话理论的阐释始于哲学领域,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一套新型的教育理念,并有效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这是有效对话教学的操作基础。
1. 从哲学角度探索指导理论的合理性
从认知,特别是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1] 387作为哲学范畴,建构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站巴蒂斯塔·维柯。他认为 :“历史是最伟大的科学,历史涉及的是人类的自我创造过程。……同样,通过历史,我们才能了解人类是如何塑造自身的。”[1] 3维柯基于此提出了“新科学”这一概念,他指出,人们只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因而,当今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兰斯费尔德称维柯为“18 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从哲学角度建构主义根源还可以追溯到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试图揭示人的双向运动 :“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同时,探索建构主义,还得提及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李吉林在其着作《建构主义教育研究》中说 :“杜威可以说是一个终生在对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论进行精细加工的哲学家 ;杜威哲学的全部出发点就是试图运用新的经验方法取代二元论的非经验方法。他认为传统哲学的非经验方法割裂了客体与主体、心与物、经验与自然的联系,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他则主张运用经验方法确立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连续性,将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从这段话里可知,建构主义是对原有知识、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建构,同时发掘出新的建构元素。
2.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话的目的在理解
巴赫金在其着作《诗学与访谈》中说 :“理解是对话关系的重要构成因素 ;信任、尊重、关系、理解与意义是构成对话的核心要素。”对话是理解的手段,是相互主体间有意识的交流,呈现出“信任、尊重、关系、理解”等心理因素,而理解则是对话成功的心理体现。把这种理念延引至语文教育或学习,亦可视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目的在于相互理解。
因此,立足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对话教学,有助于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理论构建。
3. 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
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来看,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更是发生在一定结构里[4] 257.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揭示了这一点。哈贝马斯在其着作《交往与社会进化》中认为 :“现代社会有两种价值取向的行为 :策略行为和交往行为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种价值取向行为的载体,师生之间教学行为的发生又是基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由此可知,平等对话是师生对话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多元价值取向,有助于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钟启泉在《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中强调 :“在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皮亚杰和布鲁纳都表现出了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对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论述,结构是自我调节和转换的并且有规律的活动着,而建构主义从字面而言则基于不同部分与结构的建构组合。布鲁纳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认知革命的倡导者,他把认知带入了教育研究并倡导文化心理学,对教育及社会领域的认知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来探究对话教学的合理性,势必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清晰的认识。自古有言,文史哲不分家,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契合了这句话。因而,利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构建一套系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理论,具有合理运行的可能性,这也是本文探究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理论构建的意义所在。
(二)立足于建构主义,对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系统的内部重构、异化、重组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构--解构--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破坏’和‘建设’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又都是十分艰苦和重要的工作。”[5] 26施教者对语文文本进行处理的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系统进行再创造、构建和开发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如何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有效教学信息,并且有效的传达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鉴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下面从语文的育人功能进行理论建构 :
(1)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构建对话教育理论时,理应把语文素养作为考量的组成部分。
(2)语文运用能力 :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学科,语文作为一门言语交流工具,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交流与对话教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泛意的对话与交流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真实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言语的引导。有鉴于此,对话教学的开展,应本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参照课标对教学内容做出正面教学信息的筛选,对筛选出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最终形成教学内容。施教者再把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做到以正面教学内容的建构来促进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以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人格熏陶 :语文教育是关于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德育考量目标。诚然,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因素很多,存在于各方面。但从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上分析,可知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因而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上,必须有意识的把对话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作为一个考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筛选,以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必须对语文教学文本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
施教者可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本模块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加工,本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等核心内容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