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04 共5031字
摘要

  一、范梅南与现象学教育学。

  范梅南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是“现象学教育学”开创者之一,并担任世界第一本也是目前惟一的一本《现象学教育学》杂志的主编。在书中他阐述了对教育学的理解,并将研究视角转向儿童的内心体验,探寻在教学过程如何形成教育机智等等。

  现象学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创立的,他提出一个重要命题:直观事物的本身,这种直观只是此时此地的显示给我们事物是什么样子,而直观不到事物的存在。范梅南脱离了胡塞尔的“纯粹意识”,将研究目光转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成人与儿童的发生关系时最初体验,把日常生活和教学现象看作是本身清楚的,不用怀疑,去解决日常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对情境做出自己的评论,然后对评论进行主题分析,从而形成新的现象学教育学体系。范梅南对现象学教育学的解释为:“现象学教育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并进行有益的反思,形成一种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和果断性。”①其实就是把我们已有的文化抛开,去关注孩子生活世界的本真状态。高伟认为,教育现象学不是教育学与现象学的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教育现象学正是由于建基于“现象学精神”才获至其内在规定性。②因此,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是“做”现象学,朝向教育生活,而不是“思”教育学。它的目的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不是现象学问题。他关注的是对当下的生活体验进行细腻的描述,探索孩子经历的体验是什么?而不是学生内心的感受。

  二、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体验与生活体验研究。

  对生活体验的理解,狄尔泰认为,生活体验的最基本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③有学者认为“生活体验”即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提出的,然而胡塞尔从未给生活世界下过严格定义。④范梅楠则认为“生活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他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写道“:生活世界是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而不是我们可以为之下定义、分类或反映思考的世界。⑤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直接回到学生的鲜活生活世界,探寻其中的教育意义。蒋开君指出,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将教育生活世界课题化、主题化,通过解释现象学的意义阐释,不断挖掘生活世界的深层义。①因此,从上文可知,在范梅南看来,生活体验研究试图通过人文科学研究法从经验材料中收集资料,用语文学的方法对教育生活世界进行描述,然后进行文本反思,回归教育事实本身,从而贴近教育生活,以便我们形成个人的教学机智。

  (二)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研究。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关心孩子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关于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的理解,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机智性与教育的智慧性是密不可分。

  教育智慧不是指知识多少或知识优劣的标准,而是指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育机智就是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应对儿童当下的情境及时采取的机智性行动。②朱迎春、徐万晓认为现象学教育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要求教师在遇见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瞬间作出正确的决定,抓住教育时机,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这就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③刘旭东也指出,范梅南所理解的教学智慧实际上是指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④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教育智慧是经过长期反思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智慧外显为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对当下的情境做出的行动。机智的行动总是充满智慧的。只有教育智慧外化为行动的机智,才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

  (三)教师与”替代父母“关系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父母迫于竞争的压力和赚钱的动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孩子的教育重担落到教师的身上。教师不仅担负起传授知识的重任,而且还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关于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理解,范梅南指出:”教师被赋予的“替代父母”主要职责就是尽可能协助父母完成其“育人”,而且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⑤。杨东亚则认为教师是处于关心孩子的位置上的人,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教师陪伴孩子并与他们一起生活中产生了。⑥魏景也指出了,范梅南所认为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实际上是在无数个与学生相处的情境中不断地受到来自学生的触动而孕育生成的。⑦宁虹认为,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感受,都会有无数次从学生的眼睛里、话语里感受到他们的召唤;召唤教师“替代父母”的神圣使命意识。⑧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关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向父母那样关注学生,关心孩子成长,积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教育意识与教育意向性研究。

  意识和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个意识哲学。关于意识和意向性的理解,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一般本质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范梅南则认为所有进入我们意识领域内的东西都必然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之内。他举了一个例子:

  “当孩子出生时,父母由此经历抱着孩子、保护孩子、为孩子而不断自我牺牲和即使一切顺利也不断为孩子担忧的种种喜怒哀乐,这时教育意识就在我们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接触中产生了。⑨意识必定有一个指定对象,意识就是关于某物的对象。朱光明也指出,范梅南所理解的教育意识是指这种”为了孩子好“的意识,教育的意向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的指向性,即意识必定指向某个对象,对某物的认识。⑩教育学意向是成人参与儿童之中,指向儿童积极成长的活动,关注儿童生活的世界,尊重儿童内在需求。其实质是指向儿童意向---儿童所体验的世界。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