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

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6090字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虽有所放缓,但比发达国家,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2013 年 GDP 增长率是 7. 7%,社会科学院预测 2014 年是 7. 5%,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极其低下。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科技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还很低,究其原因,关键是各级政府没有高度重视教育,没有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作用。

  直至 2014 年第一季度为止,中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还很低。吴云勇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根据 1985-2004 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 1985-1994 年全要素生产率为 38. 22%,1995-2004 年为 35. 62%[1: 2005 -2014].

  近十年间,虽有所改善,但依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而美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率就达 53%,德国在 60 年代达 60. 1%,日本在 70年代达 71. 2%,新加坡在 80 年代达 64. 1%,韩国同期比例则为 55. 3%[2].难怪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qman) 对"亚洲经济神话"( 包括中国) 很不解,认为只有靠"改善生产率"才能持续发展,如果仅靠劳动力的增加,资本的投入是难以为继的。

  1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源泉

  经济发展常常被认为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精神等要素投入量增加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科学技术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与社会进步的阶梯。"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科学技术一旦得到应用,就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4].科学技术是智力的结晶,它能够提高各生产要素的质量,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Simon Smith Kuznets) 认为: 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仅 1/5 来自人均投入的增加,其余全部归功于要素效率的提高,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又主要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所以,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源泉[5].科技进步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他们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最主要的力量。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 137 个,占总数的 6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 583 个; 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有 102 个,占总数的 30. 5%; 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 27 个,占总数的 29. 7%."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 30% 左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 - 2010 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 计划项目 232 项,占总数的 56. 7% ; 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18 项,占总数的 49. 4%; 承担 863计划课题 4376 项,占总数的 30%; 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055 项,占总数的 20%;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23 项,占总数的 81. 05%,重点项目 1272 项,占总数的 66. 88%[6].

  有了科学技术,我们还必须应用与推广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的桥梁。中国科学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较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2013 年10 月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编的《科技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 52. 2%[7],算是历年最好的,但远低于美国 80%的水平,"最小的超级大国"以色列已超过 90%.科学技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含量较低,主要是由于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教育落后,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相脱节。2011 年 9月 28 日"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他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 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与发达国家 80%转化率的差距太远了[8].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提升技术,更新设备,精细工艺,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

  2 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价值的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科学技术进步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但科技进步也是由人推动的。高科技的应用必须由人来操作,因此,人的因素是科技发展中的首要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西莫格鲁( K. Daron Ace-moglu) 研究表明,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的关系[9].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扩大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倍受推崇的德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再是自然资源、资本或劳动者数量,而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只有使用脑力多于体力的人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即经济发展主要是人力资源质量带来的。由此可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战后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教育立国"是其国策,即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作用。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禀赋相当匮乏的岛国,二战投降后其经济曾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到 2014 年,其 GDP 的总量保持世界第三,经济、科技实力十分雄厚,国民受教育程度处在世界前列。着名的美籍华人乔龙庆女士曾指出: "日本成功的关键是成功地教育了它的人民,充分发挥了人的潜力,即充分运用了它的人力资源。"[10]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均自然资源非常紧缺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目前人力资源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是数量供大于求,而且质量却十分低下。2014 年 1 月 29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了《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2013 -2014》,中国尚有将近 2 亿文盲与半文盲,占世界 25%.国家统计局 2011 年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文盲率为 4. 08%,还有 5000 多万人目不识丁。因此,充分开发中国的人力资源,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1],只有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希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资源质量必须依靠教育。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