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负性反馈给出前后幼儿的给出意愿进行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全部幼儿两次给出意愿的差异显着,χ2=20.94,df=1,p<0.001.如果仅考察第一次愿意给出―惊喜袋“的幼儿前后两次给出意愿的变化情况,仅从愿意到不愿意的转变情况来看,幼儿在第二次博弈游戏中更多选择了不再信任对方,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不愿意转为愿意(9人,占总样本数量4.79%)的被试数量相对较少,且始终不信任(50人,26.60%)的情况并不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分析仅对愿意-不愿意和愿意-仍愿意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各年龄组间被试在转变类型上差异不显着(χ2=0.65,df=2,p>0.05)。比率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各年龄组间由愿意变为不愿意的比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
如果以幼儿在两次博弈任务中期待对方返还的数量为信任的指标,将负性反馈给出前后两次的给出意愿和期望返还数量作为组内变量,将年龄和性别作为组间变量,结果发现前后两次期待返还数量主效应显着,F(1,182)=53.72,p<0.001,η2=0.228.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4岁组(t=2.09,df=62,p<0.05)、5岁组(t=4.32,df=61,p<0.001)和6岁组(t=6.27,df=62,p<0.001)幼儿前后两次期待返还数量的差异显着。年龄主效应显着(F(2,182)=16.51,p<0.001,η2=0.154),4岁组(2.45)显着高于5岁组(1.76,p<0.001)和6岁组(1.48,p<0.001),5岁组(1.76)与6岁组(1.48)间差异不显着(p=0.26)。性别主效应不显着,F(1,182)=1.89,p=0.171,η2=0.010.前后两次期待返还数量与年龄组存在显着交互,F(2,182)=4.77,p<0.05,η2=0.050(见图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第一次期待返还数量上,年龄主效应显着(F(2,182)=6.67,p<0.01,η2=0.068),4岁组(2.59)显着高于5岁组(2.08,p<0.05)和6岁组(1.94,p<0.01),5岁组(2.08)和6岁组(1.94)差异不显着(p=0.83);在第二次期待返还数量上,年龄主效应仍显着(F(2,182)=18.69,p<0.01,η2=0.170),4岁组(2.31)显着高于5岁组(1.44,p<0.001)和6岁组(1.03,p<0.001),5岁组(1.44)和6岁组(1.03)差异不显着(p=0.17)。前后两次期待返还数量与性别无显着交互作用,三者间无显着交互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经过背叛后,4~6岁的幼儿对他人的给出意愿和期待对方返还数量均有所降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经历过负性反馈后,与年长儿童相比年幼儿童仍然更愿意给出―惊喜袋“,并期待对方有更多返还。这个结果一方面可能由于年幼儿童的信任倾向,一方面可能由于年幼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不足。下面将进一步考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幼儿信任的影响。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信息告知目标人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网络自我表露正在成为自我表露的新形式。网络自我表露是个体主动或被动的、依靠网络而进行的、以文字或其他表达方式将有关自己的信息传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