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儿童羞怯研究中,羞怯通常被界定为当遇到陌生人时的胆小和退缩行为。羞怯对儿童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羞怯儿童同伴交往较少,表现出较低的社会交往技能; 同时倾向于在社交场景中产生焦虑并从社交互动中退缩; 羞怯无法让孩童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对其人格发展影响甚大。羞怯与儿童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相关; 羞怯儿童在学校适应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当个体意识到社交方面的困难时,会发展出对他人和自己的消极态度; 而如果羞怯长期作用,则会导致个体工作表现不佳、社会隔离、日益增多的孤独感和心理疾病,甚至寿命缩短。因此,对儿童羞怯心理进行早期预防与矫正同时兼备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儿童羞怯心理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干预,首先要了解羞怯心理的内在因子结构并编制与之对应的测查量表。目前国内外在羞怯心理的因子结构和量表编制方面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对国内学前儿童羞怯测查的适用性值得商榷。例如,国外 Coplan 等编制的儿童社交偏好量表,分为羞怯和社交无兴趣两个因子,其羞怯分量表对羞怯的考察不够细致; 国内学者开发的针对儿童羞怯的测量工具多采用自评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学前儿童这一特定的人群。
因此,很有必要研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学前儿童羞怯的测查工具。另外,个体羞怯与外部情境关系密切,Zimbardo 曾指出,个体羞怯程度随情境的变化很大。因此,编制分别适用于不同社交情境的羞怯量表,有利于更好地考察学前儿童的羞怯心理结构与特点。
研究者计划在相关文献及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学前儿童羞怯心理的因子结构模型,编制《学前儿童羞怯量表家长卷》( PCS - P) ; 通过因子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并检验量表的信效度。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访谈对象: 从山东省菏泽市随机抽取幼儿母亲30 名,自愿接受访谈,母亲年龄在 29 ~ 38 岁之间; 其中小、中、大班幼儿各 10 名; 男孩和女孩各 15 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山东省菏泽市的幼儿进行调查,发放 PCS - P共 900 份,剔除无效量表后获得有效量表 819 份( 91. 00%) ,随机将样本分为两份,其中样本一 421 人,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男孩 203 人,女孩 218 人; 小班 103 人,中班 114 人,大班204 人。样本二 398 人,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及量表信效度的检验,男孩 194 人,女孩 204 人; 小班 112 人,中班 105 人,大班 181 人。重测被试: 随机抽取某幼儿园小、中、大 3 个班的部分幼儿进行重测,重测时间间隔为 5 周,发放 PCS - P 共35 份,回收有效量表 32 份( 91. 43% ) 。
1. 2 方法
1. 2. 1 访谈提纲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针对幼儿母亲的访谈题目主要包括: “您的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境下会表现得比较羞怯”、“您的孩子在感到羞怯的时候会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在羞怯方面,您的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有何差异”、“请您针对您孩子出现的羞怯行为举几个例子”等。
1. 2. 2 PCS - P 初始量表 以已有羞怯量表的题项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的材料,形成量表的最初项目。请 5名专家( 3 名心理学教师,2 名学前教育学教师) 对项目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量表项目初步确定后,选取 38 名幼儿母亲进行试测,请被试指出量表中表述不清或含有歧义的项目。根据专家及被试意见对量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PCS - P 初始量表。量表包含 62 个题项,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比较不符”、“介于之间”、“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为 1 ~ 5 分,得分越高表示羞怯程度越高。
1. 2. 3 效标工具 抽取 Coplan 在 2004 年编制的《儿童社交偏好量表》( CSPS) 中的羞怯因子作为效标。量表共有 7 题,采用 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该量表在学前儿童羞怯研究中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验其同质信度为 0. 79。
1. 3 统计处理 采用 SPSS 17. 0 进行描述性分析、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量表信效度的检验,采用 LISREL 8. 5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 结 果
2. 1 项目分析。 用样本一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分别计算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对 r < 0. 30 的项目予以删除,故原 PCS - P 删除第 13、24、25、28、56 项、保留 57 项。
2. 2 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样本一对 PCS - P 的 57 个题项进行 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 KMO =0. 96( χ2= 14865. 99,P <0. 001) ,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 9 个,可解释项目总变异率的 61. 99%。根据 Cattell 的“陡坡检验”原理,6 个因子即能较好地代表该量表的因子结构。为进一步明晰该量表因子结构,抽取 6 个因子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并根据以下标准筛选题项: 项目载荷在 0. 40 水平以下的题项; 最大的两个载荷均大于 0. 40 的题项; 最大两个交叉载荷绝对值之差小于 0. 20 的题项。除此之外,删除项目内容与所在维度不符合的题项。经分析,删除 22 个题项,保留 35 个题项。
对剩余的 35 个项目限定 6 个因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Bart-lett 检验 KMO = 0. 95( χ2= 9209. 20,P < 0. 001) ,6 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65. 41%。其中,因子 1( PB - P) 包含 7 个题项,特征值为 4. 04,贡献率为 11. 55%,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 0. 61~ 0. 70 之间; 因子 2( HT - A) 包含 7 个题项,特征值为 4. 00,贡献率为11. 39%,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0. 51 ~0. 73 之间; 因子 3( HM - P) 包含 6 个题项,特征值为 3. 95,贡献率为 11.28% ,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 0. 58 ~ 0. 72 之间; 因子 4( PB - A)包含 5 个题项,特征值为 3. 84,贡献率为 10. 96%,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 0. 76 ~ 0. 84 之间; 因子 5( HM - A) 包含 5 个题项,特征值为 3. 62,贡献率为 10. 33%,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0. 64 ~ 0. 77 之间; 因子 6( HT - P) 包含 5 个题项,特征值为 3.46,贡献率为 9. 89% ,各题项的因子负荷在 0. 63 ~ 0. 71 之间。
各因子命名及解析如下: HM - P( Homogenous - PassiveShyness,同质 - 被动型羞怯) : 幼儿在熟悉的人际情境中,或熟悉的个体与之主动交往时产生的羞怯心理; HM - A( Ho-mogenous - Active Shyness,同质 - 主动型羞怯) : 需要幼儿与熟悉的个体进行主动交往时产生的羞怯心理。HT - P( Heter-ogenous - Passive Shyness,异质 - 被动型羞怯) : 幼儿在陌生的人际情境中,或者陌生人与之主动交往时产生的羞怯心理;HT - A( Heterogenous - Active Shyness,异质 - 主动型羞怯) :需要幼儿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产生的羞怯心理。PB - P( Public - Passive Shyness,公众 - 被动型羞怯) : 幼儿在公众场合,或者被动参与公众表演时产生的羞怯心理; PB - A( Public- Active Shyness,公众 - 主动型羞怯) : 需要幼儿主动参与公众表演时产生的羞怯心理。
2.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 LISREL8. 53,采用样本二对因子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指标见表 1。数据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2. 4 信度指标。 本研究对量表进行了两项信度检验,同质信度和重测信度,见表 2。结果表明,量表的信度指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2. 5 效度指标
2. 5. 1 内容效度 自编量表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羞怯量表,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所获取的材料编制而成的。初测量表形成后征求了 5 名专家的意见并选取了部分被试进行了试测,根据专家及被试提出的意见对量表进行修改。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 5. 2 结构效度 量表各维度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见表 3。另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5. 3 效标效度 效标效度的检验采用同时效度。PCS - P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效标相关系数均达到了高度相关水平,见表 3。
2. 5. 4 聚合效度 采用了母亲对儿童羞怯水平总体评价来检验聚合效度。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见表3。
2. 6 量表评分情况 见表 4。学前儿童羞怯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同质 - 被动型羞怯到公众 - 主动型羞怯,个体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呈依次递增趋势。
3、讨 论
3. 1 学前儿童羞怯心理的概念界定及因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儿童羞怯通常被界定为当遇到陌生人时的胆小和退缩行为,然而,研究表明,陌生情境却绝非儿童羞怯产生的唯一情境,羞怯儿童在熟悉的社交情境中同样会面临交往困难。
出现羞怯反应的场合,首先是成为大群体关注中心的场合,其次是陌生的社交场合,最后是成为小群体关注中心的场合。即使在相同的社交场合中,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也会引起个体不同程度的羞怯反应。另外,儿童的羞怯行为与自闭行为、社交退缩或社交无兴趣等具有明显区别,羞怯儿童仍然具有明显的交往动机,但是其交往动机却受到社交恐惧及焦虑的制约。基于此,学前儿童羞怯可界定为: 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趋避冲突。
关于羞怯心理的因子结构,研究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Buss 将羞怯分为恐惧型羞怯和自我意识型羞怯,前者主要是对陌生人或新奇刺激产生的恐惧,后者则是由对自我公众形象的过度觉察造成的; Coplan 等认为,熟悉的社交情境同样会使个体产生羞怯心理; Pilkonis 区分出了公众羞怯和自我羞怯; 许毅源则认为,最常见的引发羞怯的 3 种情境是消极社会评价情境、社交新颖性情境及公众关注情境。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幼儿羞怯心理明显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在体验到羞怯的情境中,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熟悉情境、陌生情境、公众场合。另外,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中,个体所体验到的羞怯程度仍有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儿童与外部情境的作用方式。当儿童处于社交情境中而没有与周围个体发生作用时体验到的羞怯程度最低( 例如在陌生场合独自玩耍) ,当儿童被动地与外部情境发生作用时次之( 例如陌生人主动与其交谈) ,当需要儿童主动与外部情境发生作用时最高( 例如需要儿童主动与陌生人交流) 。
本研究以幼儿羞怯的操作性定义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及访谈结果,依据外部情境与交互形式两个维度,提出了学前儿童羞怯心理的 9 因子理论结构模型( 同质 - 情境型羞怯、同质 - 被动型羞怯、同质 - 主动型羞怯、异质 - 情境型羞怯、异质 - 被动型羞怯、异质 - 主动型羞怯、公众 - 情境型羞怯、公众 - 被动型羞怯、公众 - 主动型羞怯) 。随后,我们以此结构模型为依据,编制了相应量表并通过因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理论模型并未完全得到验证,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将模型中情境型羞怯和被动型羞怯中的相关题项归为 1个因子更为合理。这可能是由于学前儿童受到年龄的限制,对社交情境的认知并未达到成人的分化程度造成的。同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羞怯心理 6 因子结构模型拟合良好。
3. 2 学前儿童羞怯心理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表明,PCS - P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 94,重测信度为0. 83,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 83 ~ 0. 87 之间,重测信度在 0. 62 ~0. 77 之间,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结构效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效度检验方法,经检验,PCS -P 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 0. 65 ~ 0. 85 之间,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在 0. 19 ~ 0. 65 之间,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另外,以 Coplan 编制的《儿童社交偏好量表》中的羞怯因子作为效标,PCS - P 总体得分与效标的相关为 0. 61,各因子得分与效标的相关在 0. 28 ~0. 60 之间。本研究还采用了母亲对儿童羞怯水平作出总体评价的方式进行了聚合效度的检验,结果发现,量表的总体聚合效度为 0. 65,各因子的聚合效度指标在 0. 34 ~0. 55 之间。由以上数据可知,效度指标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羞怯量表家长卷》符合学前儿童羞怯心理的实际情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学前儿童羞怯程度及产生情境的有效工具。本研究的样本取自于山东省菏泽市,因此,未来的研究要加大样本多样性,探究量表在其它地区的适用性。另外,本研究旨在了解学前儿童羞怯心理产生的具体情境及表现程度,开发适用于学前儿童羞怯的测查工具,属于描述的层面。未来可考虑开展更为深入的实验研究和纵向研究,对于羞怯心理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同时考虑以此为工具开展学前儿童羞怯的干预研究。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任务刻不容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在社会各界关爱与呵护下茁壮成长,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力量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前言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倦怠率高达20%;而在200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3.49%,大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更为严重,达60.13%.可见,倦怠已成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
0前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情绪及其行为发展最为关键.在近20年来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能力被认为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显着影响,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然而,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状况反映了他们...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学生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下面是儿童教育心理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分离焦虑是适龄儿童在走进幼儿园时比较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儿童入园与家人分离时,常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不安与恐惧担忧。黄志明认为儿童入园分离焦虑指2岁半到4岁的幼儿第一次长时间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
在本文中,针对家庭环境与儿童情绪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养模式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会对儿童的情绪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引言作为学龄前儿童情绪障碍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焦虑是一种以生理性紧张的躯体症状和对未来的忧虑为主要特征的负面情绪状态。其中包含两种主要的焦虑类型: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以往的研究中表明,学前时期的焦虑情绪影响着儿童在未来生活中的社...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成就事业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乃至其整个人生的发展都相当重要,很多心理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经...
7—12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树立一个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在学生及时完成后给予正面反馈,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动力的培养,给予学生信任与支持,细心地呵护与培养,使其健康成长,让它真正成为推动儿童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
流动儿童是一个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剧诞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状态正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切。社会流动使流动儿童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这一过程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复杂的。他们中的大部分长期处于城市生活环境中,心理上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