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

高校生面众恐惧产生的原因及有效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7 共3829字
摘要

  近年来,面众恐惧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面众恐惧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指个人面对两人以上的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面试、办事时,个体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能力、知识与技能而表现出的以担心、紧张、焦虑、害怕为基本特征的情绪反应状态,有时还伴随有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具有面众恐惧的人在面众过程中,如上台面对听众发言、回答问题、接受面试、课堂或会场的讨论、提问、即席发言、临场表演、面众唱歌、交际说话等,常出现过度紧张、畏惧、焦虑、心跳加快、脸红、出汗、发抖,甚至言不达意、思维混乱、记忆中断等现象。”

  一、面众恐惧产生的主观原因。

  1.自信心的缺乏。面众恐惧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自信。导致大学生的不自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自身缺乏信心,这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例如“演讲、讨论、试教”等活动。当他们在遇到这些机会时,总是在还没有做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我不行”与“这件事一定会让我出丑”等话语,这些心理暗示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最终导致他们对于要做的事情产生不想、不敢甚至是不能做这样的想法;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过于自信,当他们与强大对手竞争时,一旦失利,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就会严重地损害他们的自信心,从此可能一蹶不振,更不敢去挑战比自己强的竞争对手,这就失去了在挑战强大对手时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大学生不能抓住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也失去了更多锻炼的机会。

  2.认知的偏差。认知偏差是造成大学生面众恐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二是对他人认知的偏差。其中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又分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低两种情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认识偏差。大学生涯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汲取知识,养成性格的关键时期,往往社会实践经验较少,阅历不足。这些都会使大学生表现为:过高的评价自己导致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眼高手低。过低的评价自己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害怕、自卑、畏缩不前、胆颤心惊。

  3.交流技能匮乏。交流技能的匮乏也是引起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又一重要性因素。“研究显示,自我评价越高,社交技能越高,则社交焦虑越低。”

  在目前的大学课程中,很少有关大学生交流技能相关的培训课程。这就让很多大学生在进行面众交流时,不知道采取什么样语气,运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借助哪些现代的多媒体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这些交流技能的匮乏,导致他们在面众交流时,心中有很好的想法,急切地想表达出来,但是不能用合适的交流技术将自己的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不被交流对象所接受时产生严重挫败感,由于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致使有些大学生逐渐失去对交流的兴趣和信心,也因此害怕当众交流互动,面众恐惧也因此加重。

  二、面众恐惧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面众恐惧心理从某种角度来看与社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我国一些大学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崇尚含蓄、内敛,缺少开放式的交流沟通。在这种文化下,不仅给大学生提供的面众展示的机会少,而且也造成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争取面众交流的结果。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注重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而忽略了以自我成就来衡量个人的价值。当个人在面众交流时感觉没有达到他人的期望时,顿时就会压力剧增,大学生面众交流也存在这种问题,刚进入大学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很高的期望,在面众交流时也不愿意放下优秀的枷锁,而对于自己不优秀的表现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这种面众恐惧的高期望与自身实际交流上的不足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并陷入无限的自责和恐惧中,使面众恐惧进一步加剧。

  2.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家境情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等都与面众恐惧有一定的联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合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里,大学生产生面众恐惧问题较少。

  因为这样的家庭给大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他们更能时刻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并向有利方向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些都有效地减少了大学生在面众时的恐惧。

  3.学校环境的影响。在上大学前,学生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知识,很少有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机1会少,致使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养成羞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心理。而进入大学这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当他们有机会面众讲话时,就会产生紧张、畏惧、焦虑等现象,面众恐惧也由此产生。当大学生出现面众恐惧时,需要得到适当的指导与鼓励,但老师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培训,他们很难发现学生面众恐惧问题的产生,即使发现了也不知道采取哪种有效措施去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出现面众恐惧时,不知道可以利用心理健康中心来帮助解决问题。这两方面从侧面反映出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大学生面众恐惧的方法探析。

  1.增加社会支持力度。社会对大学生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

  从社会物质支持方面来看。政府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可以投入资金帮助高校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更多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为暂时处于就业困难阶段的大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其自信心,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社会情感支持方面来看。社会上的心理机构应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既要发现大学生在面众交流时出现的普遍问题,又要重点关注出现的典型案列,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方案。对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让大部分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对于典型的案例,应该重点关注,进行必要的矫治工作。

  2.重视学校教育。首先,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如:知识问答、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巧,提高他们的当众讲话的能力。其次,在大学课堂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这种形式是让大学生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讲自己在课前的学习和心得体会。这种形式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面众交流,大学生在面众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在面众交流方面的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出现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而没有对普遍的大学生进行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利用心理健康中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既要关注目前大学生的面众恐惧问题普遍存在,也要对个别大学生出现的严重面众恐惧心理进行引导,运用多种心理咨询方法帮助他们走出面众恐惧,提高自信心。

  3.注重家庭引导。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要。首先,家长要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改变“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针对孩子的面众恐惧心理,家长要耐心地进行开导,多给孩子制造锻炼机会,并对孩子的表现积极地鼓励,使其渐渐增强信心,最终克服面众恐惧。其次,完善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时刻了解他们的内心,在大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地给予帮助,使他们感觉到被关注和温暖。最后,要注重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对孩子的赏识是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赏识表现在,既要对孩子取得进步和提升时真诚地肯定,也要对孩子出现错误时以积极的态度与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4.提高自身交流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因为人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去适应人。

  要善于关注社会时事,多接触不同阶层的人,互相交流,善于从他们身上吸收不同的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提高在社会中的交流技巧,增强未来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其次,在家庭中,大学生应该主动地与家人特别是与父母交流,敢于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和家人分享,这样不仅能够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同时也会增强交流的自信心。

  最后,在大学中,既要在学习上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文艺、体育、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集体活动,让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交流、交往。另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这样即使在面众的高压力下,自己的身心也能从容地去面对。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地交朋友,与朋友真诚相待,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学习交流技巧,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建立自信心,减少面众恐惧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洪礼,邹维兴,潘运,等。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调查与矫正研究---基于西南地区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3,10(405):134-155.

  [2]郭晓薇。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83-486.

  [3]方鸿志。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