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lips 等[1]研究发现,在我国 15~34 岁的人群中自杀为第 2 位死亡原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由于生理不成熟性及心理脆弱性,进入大学后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负性生活事件,无法有效处理及调节,又缺乏社会有效及时的支持,导致大学生采取过激的行为,如冲动、攻击行为,甚至出现自杀行为[2].而性别差异决定了男女生在社会上的角色、经济、地位、选择及应对方式等,导致性别成为心理疾病中决定因素[3],更是大学生过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的自杀、冲动及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而为男女大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重庆市所有高校按照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进行等级分层,并随机抽取重点院校 2 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普通院校 4 所(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专科院校 3 所(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院校 2 所(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 作为调查现场。从 11 所调查院校所有在校学生中根据性别、专业、年级、学生类别等随机抽取12 114 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 9 808 份,有效率为 81.0%.其中男生 5 382 名( 54.9%) ,女生 4 426 名( 45.1%) ; 专科生 3 262 名( 33.3%) ,本科生 5 917 名( 60.3%) ,研究生 629 名( 6.4%) ; 理科生 5 481 名( 55.9%) ,文科生 4 327 名( 44.1%) ; 汉族学生 9 347 名( 95.3%) ,其他民族 461名( 4.7%) .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 每年支出≥1.2万元) 4 857 名( 49.5%) ,较差( 每年支出<1.2 万元)4 951名( 50. 5%) ; 无任何宗教信仰的学生 8 765 名( 89.4%)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 1 043 名( 10.6%) .大一年级学生有 3 187 名,大二年级有 3 215 名,大三年级有 2 423 名,大四年级有 983 名。平均年龄为( 20.4±1.9) 岁。
1.2 方法 采用北京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大学版-Ⅳ) 》[4-7].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公众自杀态度、冲动攻击、社会支持、生命质量、负性生活事件等自杀的影响因素问卷。本文选取了上述问卷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自杀未遂情况调查、自杀意念情况调查、自杀态度调查、冲动行为量表、外显攻击量表。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年限等。
1.2.2 既往自杀未遂情况调查 该问卷通过调查个人过去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并调查自杀未遂发生的次数、时间、自杀前 1 a 寻求帮助的经历、出现自杀想法到自杀行为的间隔时间、自杀的主要方式、自杀的主要原因、自杀的主要目的及自杀意念的程度。
1.2.3 自杀意念的描述及判定。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过去您是否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无论当时您是否真的会去做?”作答,若被试回答“是”,则视为有过自杀意念。当被试对上述回答“是”时,需继续询问其自杀意念出现的次数、频率、最强烈的一次是什么时候、是否考虑过具体计划、是否做了具体准备、自杀时的绝望程度、自杀的原因等相关具体问题。
1.2.4 自杀态度量表( 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主要通过 47 个问题了解被调查者对自杀的看法,答案分“同意”“基本同意”“中立”“不太同意”“不同意”5 个等级,共 7 个分量表。“同意”到“不同意”分别计 1~5 分,得分≤25 分视为对条目持否定态度,接近 50 分则视为持中立或矛盾态度,≥75 分则视为持赞同态度。分量表分别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相似性( 项目 3,19,27,33,42) 、自杀的不可预防性( 项目 4,14,24,34,37,43) 、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 项目 5,15,25,35,44) 、对自杀的歧视( 项目 2,6,11,16,21,26,31,36,41,47) 、对自杀的正性态度( 项目 1,7,12,17,22,32,40) 、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的程度( 项目 8,13,18,28,38,45) 、自杀的社会重要性( 项目 9,23,29,39,46) .
1.2. 5 冲 动 行 为 量 表 ( Impulsive Behavior Scale,IBS)[6]包括 30 个 5 等级的有关被访者行为和思考问题方式方面的条目,分为计划分量表( 项目 1,4,7,10,13,16,19,22,25,28) 、行动分量表( 项目 2,5,8,11,14,17,20,23,26,29) 、认知分量表( 项目 3,6,9,12,15,18,21,24,27,30) 3 个分量表。总分量化为 100分,得分越高,冲动性越大。
1.2.6 外显攻击行为量表( 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Scale,MOAS)[7]主要依据被调查者 3 个月内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分,能较敏感地反映被调查者攻击行为倾向。分为身体攻击性( 项目 1,6,11,16,21,26,29) 、语言攻击性( 项目 2,7,12,17,22) 、愤怒( 项目 3,8,13,18,23,27) 、敌意( 项目 4,9,14,19,24,28,30) 、指向自我的攻击性( 项目 5,10,15,20,25) 5 个分量表。每个项目答案的得分范围为 1~5 分。将各个分量表分和总分转换成 100 分制,得分越高,攻击行为的倾向性越强。每间教室被调查者≤30 人,被试与调查员的比例为 6 ∶ 1,所有调查员均通过严格培训,在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及被试签订书知情同意后,被试单独完成问卷并现场回收,完成问卷时间为 20~50 min.
1.3 有效问卷判定 课题组根据以下 3 个条件判定问卷是否有效: ( 1) 根据学生完成的程度,必须完整地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 2) 根据学生完成时间。经长期测试,学生认真完成问卷的时间至少需要 20min,若学生完成问卷所需时间少于 20 min,说明学生有胡乱答题的可能。( 3) 在采用的问卷中有大量逻辑相矛盾及测试问卷信效度的问题,课题组会根据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判定是否为有效问卷。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由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工作人员录入 Excel,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 t 检验、χ²检验; 检验水准 α =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行为比较 相对于女生,男生在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相似程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自杀行为可作为影响他人的工具”分量表倾向于更加否定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见表 1.
男、女生有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 10.27%,16.40%,有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 1.11%和 2.46%.女生自杀未遂及有自杀意念的检出率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 79.997,26.507,P 值均<0.01) .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冲动行为比较 女生的各项冲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动机性冲动”“认知性冲动”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见表 2.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攻击行为比较 男生倾向于采取“身体及语言攻击”,而女生更易采取于“愤怒及敌意”的攻击行为,但男生的攻击总分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均<0.05) .见表 3.
3 讨论
如何及时有效地对有风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学校及社会的关注重点。因其社会心理生理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全面兼顾,从学生的危险行为如冲动及攻击行为入手,筛选出高危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性别差异对心理问题的影响极大,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的冲动、攻击及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指导学校及社会对不同性别的高危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
国外众多研究指出,女性自杀未遂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但其自杀完成率却低于男性[8-9],与不同性别选择不同的自杀方式有关,女性多选择低致命性自杀方式( 如服毒) ,而男性多选择暴力性自杀方式( 如枪击、跳楼)[10].Liu 等[11]通过研究日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自杀的性别差异发现,性别因素连同社会经济因素对自杀行为有重要影响。情绪障碍作为自杀行为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在最近一项对全球近 30 a 精神障碍患病率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的影响相当明显,近1 a中女性的心境障碍及焦虑的患病率高于男性[12],提示性别差异对自杀行为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 3 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在自杀态度上,女生更倾向于包容和理解; 在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上,女生有其意念及行为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男生。考虑原因可能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细腻更具同情心,能理解自杀者当时的心理状况,从而对自杀行为或是自杀者更为接纳。学校应针对不同性别特点进行正确认识自杀的宣教,建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及时得到专业指导。老师及同学不仅要帮助和关怀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同学,还应该积极开导长期情绪低落伴有自杀意念的同学,针对高风险的女生更需要及时指导和帮助。
大量研究统计发现在不同民族中冲动攻击行为与抑郁症、酗酒、适应障碍及自杀行为均有密切的联系[13-15].冲动行为是指个体在受内部或外部影响后,产生一种发生较急、历时短暂、毫无计划、不计后果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同时有情绪激动和口头或躯体攻击行为[16].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冲动行为常被作为重要的临床症状来评估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17].有研究通过 2 a 追踪研究发现,冲动行为是青少年反复出现非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18].另有研究指出,有自杀未遂的青少年罪犯具有显著的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特质[19].研究发现常采取冲动攻击行为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20].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各项冲动得分均高于男生,而在攻击行为中,男生倾向于“身体及语言攻击”,而女生倾向于表达“愤怒和敌意”.考虑原因有女生的情绪化色彩较之男生要明显一些,在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严重的负性情绪状态下,冲动行为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产生。男生通过身体及语言对他人攻击而发泄了情绪,减少了伤害及攻击自己的风险,但却引发了暴力犯罪等新问题[20].男女大学生冲动及攻击行为模式的不同,应引起学校及家庭的重视,及时有效干预,防止冲动及攻击行为进一步发展为自杀行为。
自杀未遂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老师、家长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并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积极干预。预防大学生自杀,应根据大学生性别特点,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大学校园里设立心理机构,配置相应的人员,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恋爱问题以及自杀监测与干预工作,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加强学生与家庭之间关系的调整。使处于高风险的大学生能及时得到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有自杀、冲动及攻击行为的学生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尽力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4 参考文献
[1] PHILLIPS MR,YANG G,ZHANG Y.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Lancet,2002,360( 9347) : 1728-1736.
[2] BLUM RW,BASTOS FI,KABIRU CW,et al.Adolescent health in the21st century[J].Lancet,2012,379( 9826) : 1567-1568.
[3] WHO.Gender disparities in mental health[M].Geneva: WHO,2013:2.
[4] 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等。Beck 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大学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 11) : 862-866.
[5] 李献云,费立鹏,牛雅娟,等。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在社区和大学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6( 6) :468-475.
[6] 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等。Buss 和 Perry 攻击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和信效度[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 10) : 607-613.
[7] 李献云,费立鹏,徐东,等。Barrant 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 8) : 610-615.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Young,K.S.)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
2012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上致辞说,全球大约3.5亿各种年龄、国籍和收入水平的人患有抑郁症。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阅读疗法在大学...
2007年,全国各高校抽样调查显示,其抑郁症检出率可高达18%~36%,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学生抑郁症作为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其心理辅导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医...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它会令人失去生活的兴趣和快乐,意志活动减退,睡眠或食欲紊乱,产生内疚感或自我价值感低,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
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有效减轻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的睡眠障碍, 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 提高睡眠质量, 同时有效提高患者对自杀的认识和认知, 减少了自杀行为的出现, 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 安全性较高, 临床效果较好,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