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损益平衡时间标准在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09 共1633字
论文摘要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企业产品创新的业绩指标中,损益平衡时间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一)损益平衡时间的内涵
  企业的产品创新是指通过改善或创造产品,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其过程包括产品构思、设计、试制、生产,直至投放市场。损益平衡时间是指从产品开发开始到产品生产出来并投放市场、产生利润弥补开发过程的初始投资成本所需的时间。损益平衡时间包括产品创新过程所需的时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创新过程。

  具体来说,损益平衡时间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一是从发现市场需求开始,经过产品构思、开发设计、试制生产,直至投放市场的时间,称为“进入市场时间”,以Te表示 ;二是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企业销售产品产生现金流入,以收抵支取得利润,以新产品产生的现金流弥补进入市场前的各项投资支出或以利润弥补进入市场前的各项费用支出所需的时间,称为“损益经营时间”,以Tw表示。“进入市场时间”与“损益经营时间”之和即为“损益平衡时间”,以Tb表示损益平衡时间,则Tb=Te+Tw.

  (二)损益平衡时间的应用
  依据现金制、应计制两种不同的计量基础,损益平衡时间Tb的计算有如下两种方式 :

  一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的计算方式。即按现金流量计算,损益平衡时间Tb就是进入市场时间Te与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净现金流入量弥补投放市场前发生的现金流出量所需的时间Tw之和。

  二是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计算方式。即按各期成本费用、收益计算,损益平衡时间Tb就是进入市场时间Te与投放市场后产生的净收益弥补投放市场前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所需的时间Tw之和。

  应当明确的是,现金制与应计制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基础,现金流出、流入量与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原则和方法是不一致的,因此导致两种计量基础下的损益平衡时间的计算结果存在区别。例如,为生产新产品引进一项大型设备,按照现金流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应将购买该大型设备的全部现金流出纳入初始投资成本,损益经营时间内需弥补该设备的全部现金流出;而按照应计制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则应确认该大型设备在此期间内的折旧额,将其作为前期费用支出,此时损益经营时间内我们只需弥补设备的当期折旧额。

  实务中企业的某些项目的创新流程会经历较长时间,损益平衡时间也可能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以现金流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进行分析,而且在计算损益平衡时间时,不能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需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要素融入到业绩评价中,因此要考虑对进入市场时间和损益经营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分别折现计量。

  (三)损益平衡时间指标在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产品开发过程的有效性。要想减少损益平衡时间,企业就应该在开发产品方面加快行动速度。快速行动的能力可以提高产品开发过程的有效性以及经营的灵活性,使企业首先占领市场。

  2.突出新产品的盈利能力。尽管损益平衡时间指标属于非财务指标,但它强调产品的获利能力。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的销售额是计量损益平衡时间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市场和销售成本是应用损益平衡时间指标的关键。

  3.注重研究开发、市场和生产三方面的均衡协调。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组建跨职能的团队已经成为企业面对剧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要降低损益平衡时间,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应有效地沟通交流,消除不增值活动,从而制定出具有全局视野的战略决策。

  4.着力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及风险。要降低损益平衡时间,应将新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同时,应提高新产品质量和工艺的可行性,降低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5.长、短期项目应有机结合。速度和时间有时并不必然转化为财务绩效的提高,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而促使企业接受短期项目、放弃有战略意义的长期项目。该指标的运用应建立在管理者理性经营的基础上,使得公司的长、短期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6.不同产品的损益平衡时间不具有可比性,不同产品的损益平衡时间可能相差较大,并非对所有新产品的评价都有意义。所以,在应用此指标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