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工程论文 > 机械工程论文 >

我国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探讨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张致镈
发布于:2021-04-23 共3529字

  摘要:工业设计在近代从西方走向中国,而中国自身的文化底蕴又融入在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人与自然共生上,在生产的环节把控上,在对产品本质的探索上,在吸引消费者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情趣和生活实用性的兼容,在宋明两代就有了重大的发展。并在推崇独立品牌的今天,脱胎为生活中使用到的各种商品。

  关键词:道法自然; 未雨绸缪; 因地制宜; 官家情趣; 民间愿景; 板刻结;

  一、工业设计在中西方的发展差异

  (一)工业革命后西方的主要设计变化阶段

  在西方,工艺美术、设计和造型艺术有明确的分类。工艺美术注重肌理和工艺,设计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并借助于工业进行生产。而造型艺术,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抒发个人情感。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工业制品十分简陋,老百姓的日用品也很粗糙。而贵族继续使用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手工工艺品,极度华丽与极度丑陋形成了鲜明对比。艺术批评家和工艺美术师们对此产生不满。通过办展会促进交流和影响力,产生了采用自然花草为元素的造型设计,而当时的东方文化也传入英国,日本的淡雅特点给他们创造的新艺术风格带来了清新的效果,并且为大众所接受,也很实用。但是它过度推崇手工艺,走向了工业化时代浪潮的对立面。所以它的清新实用,符合大众需求的风格被后来者延续,但自身在二十世纪初衰败。承接者诞生在海峡对岸的法国,将清新风格发展为完全的自然风格,对曲线和曲面的形态运用到了极致,但仍以大量手工艺为主。所以这两个风格应归类为工艺美术脱胎为西方工业设计的酝酿期。西方工业设计的萌芽期,诞生于一个展会——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但是也走向了另一个端,即完全机械化的美,虽然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简陋,但是造型缺乏情感,同一阶段的德国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完全强调功能和理性结构。发展期是在二战后,大量的新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也被大量应用于工业产品中,比如塑料、新型合成材料。到了八十年代左右,人们开始注重人情味、趣味性、人性化,感性设计又一次战胜了理性。而成熟期则是在新世纪,互联网的兴起,给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人们使用的相关电子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诺基亚到苹果,再到科技设计的“百家争鸣”。

  (二)中国现代及当代的主要设计变化阶段

  中国由于正式工业化起步很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更侧重于工艺美术。中国现代大量的工业设计大师都是出身于工艺美术专业。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而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无锡轻工业学院,这两所高校后来也成了中国工业设计培养的泰山北斗。在改革开放初期,两所高校都大量与德国、日本进行了交流。这个阶段为借鉴期,相当于西方的酝酿期。在新世纪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有所上升,从而推动了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这个阶段是中国工业设计的萌芽期。在北京奥运会与世博会的先后开展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真正的大量与工业设计结合。最典型的是中国的金镶玉奥运奖牌,以及奥运火炬祥云,这个阶段是中国工业设计的高速发展期。在短短两年后,由于苹果手机4代的横空出世,使得国内的优秀工业设计出现了大量的井喷。最典型的就是小米,从手机到小家电,到大家电,重新用简约的设计给用户带来了科技感。而电商的高速发展又使得大量的大小家电开始重视自己的产品设计,像美的一样的老牌大家电生产商也正式的布局了小家电。而很多原来国外的代工厂也尝试通过自己独有的工业设计,给自己带来自主的品牌,使用户认可它,获得品牌溢价,这个阶段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成熟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抽象精神内涵在设计用户体验的应用

  (一)道法自然——人类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推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总结出了天人交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一系列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及相关词语。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比较前卫,但是古人只是悟出来,没有后续的更多应用,甚至越来越有时代局限性。而当下,中国工业设计有了制造和使用过程,也有了互联网的流通,然而每年大量一次性产品废弃,留下的垃圾没有太多设计师关注,最典型的就是餐盒。直到前一阵子,由西方的设计师给出了两个解决方向,第一个是麦当劳的一款“网格餐盘”,通过减少接触面,可以让顾客不再使用餐盘垫纸,避免了回收。第二给是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促进了回收的便利。这些设计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是由中国的设计师发现提出。

  (二)未雨绸缪——售前服务

  设计有售后服务,是保障性服务,属于品牌策划与市场营销的一部分,保障流程的完善有利于定位和炒作,某种意义上属于对外的项目。而售前服务更多是对消费者接触不到的地方,比如产品的项目管理和生产制造,从根本上进行更符合商家能力的设计,属于对内。这点有时候连商家自己都会容易忽略,而它代表的是成本的不浪费与生产的可靠性、可实施性。

  (三)因地制宜——本质吸引力

  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的需求背景和使用环境,没有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产品就无法诞生。秦汉时期生产力不高,几乎任何器具都具有使用的功能,比如礼器鼎可以烹饪,而编钟可以奏乐,还有斧头一样的仪仗武器。《考工记》中用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来阐述一件精品的生产要素。需求和使用环境推动了产品的特性和产品应该有的功能的发展,构成了产品的本质。比如《天工开物》中,发明家先对谷物做了分类,找准了自己的实际需求。从而逐一找应对的办法,在设计出便利的器械,其中的典型有稻桶和风扇,几乎与近代的农业相差无几,承担了几百年的农业生产需求。

  (四)引人注目——吸引顾客的创意造型

  唐代的银质酒壶从侧面看是梯形,本来是游牧民族为了让它贴靠在马的身上便于携带而设计,但由于和中原的酒器截然不同,并且唐代人对游牧民族有猎奇心理,所以有些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种酒器。后来又添加了一些花纹和装饰物,虽然牺牲了本来追求的实际功能,却因为装饰性和个性变强了,深受一些贵族富商的喜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样式元素在设计语言中的应用

  (一)官家情趣与民间愿景

  在封建时期之前的石器时期,没有官与民的区别,人们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共同生存。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与生存条件的艰苦恶劣。人们比较追求实用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留存下来的工艺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且多为陶瓶陶罐。有的陶瓶底部是尖锐的,可以插在地面伫立,而且头重脚轻,便于在瓶体横躺时灌入更多的水。在图案纹样上也多以水波纹为主,偶尔穿插牛羊等人类可以捕食,或者可以驯养的动物。少量祭祀物品,也常常直接由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简单装饰,工艺并不复杂。而进入封建时期后,直到唐代之前,民间几乎没有传世的工艺品,其一是制造工艺发展的比较复杂,民间地方豪强也无法组建完整的制作团队。其二是制作成本的高昂,使得只有官府才可以依靠国家财政的扶持进行生产。官府的工艺品也因此极尽繁缛,对道家的意味追求和成仙的渴望,使得形象极为夸张的三星堆长眼睛青铜器和“仙气缭绕”的错金博山炉先后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工艺品风格。到了唐代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此阶段初步有民间出土的工艺品,再到宋代的商业大发展,刺激了民间的需求。到了明代,民间有大量色彩丰富、花纹多为描述生活期望,比如五谷丰登,或者多子多福。愿景上仿佛回到了原始时期,但是色彩的丰富性和内容的趣味性,让民间工艺品在生活实用的基础上也有了一点情趣。这些特色与前面提到西方工业设计的酝酿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工业化,所以清代的民间工艺品,则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在工业化完善的今天,明代后对造型元素的采集和运用方式,则可以完整的运用出来,并且通过新的材料和新的功能性产品,让这些传统元素重生。

  (二)板刻结的工业设计优势

  在书画界,大家们极为反对这三点,板是线条不圆润,没有粗细变化,刻是边缘过于规整,结是过程不流畅,极为不利于写意,创造相对朦胧一些的意味。但是在工业设计中,产品如果想落地,就需要清晰的表达,这样才可以确定产品的形态。而规整、不圆润、生产过程严谨,反而具有规律,可以批量化的复制生产,成为一件工业设计的优秀商品。

  四、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实践总结与前景展望

  当下的餐饮业与文创业百花齐放,地方的特色特产也开始自主品牌化。这个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家追求造型、外观的与众不同,并且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产品特色。比如“西贝”“喜家德”等餐饮业,从餐桌到餐具都加入了属于自己品牌特色的纹样和造型。在未来的家电中,随着功能的同质化,人们可能也会追求各个时期不同的款式,寻求更多的差异化。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 尚刚.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张夫也.外国现代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雷圭元.雷圭元图案艺术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张致镈.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工业设计的指导作用[J].今古文创,2021(15):66-6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工业设计毕业论文
返回:机械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