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急诊医学论文 >

交通事故“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的实施与保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21 共4033字
论文标题

  目前,交通事故伤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设施分布不均,难以形成统一的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合本地区的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模式,是目前和近些年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对交通伤的救治中,医疗机构和交通事故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同愈加紧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交通事故伤的“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是指军队医院、交警部门(122)、地区急救中心(120)指挥一致、通讯一致,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交通事故伤者实施接警-院前急救-专科治疗-手术-生命支持一体化的救治过程。

  “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医警协同模式,更是军民融合的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

  1、“军警民”急救联动模式的组织领导

  以我院急救中心为主,接受地区120中心和交警部门双重领导。突发事件时由指挥组、专家组、医护组组成,指挥组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由医务处和院务处骨干力量组成,负责院内外各部门指挥协调及人员、设备、车辆等保障,专家组由急救中心主任和各专科资深主任医师组成,指导危重患者的救治,医护组负责具体医护工作的展开。

  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权威的军警民高层领导协商会议,完善军警民供需的对话机制等途径,不断调整科研结构,整合科研能力,不断拓展军警民融合的“入口”,争取从国家规划制定上就能体现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的需求,从平台建设上就能考虑军警民统筹安排。

  2、“军警民”急救联动模式的具体内容

  2.1“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的概念

  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第一危害。院前反应时 间、现场急救、途中转送、急诊抢救、检查及转送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交通事故突发伤害的应急处理中,“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是我院积极倡导的一种处理模式。“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是指军队医院、交警部门和地区急救中心在交通事故发生时,按照统一的指挥和部署,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交通事故伤者实施“接警-院前急救-专科治疗-手术-生命支持”一体化的救治过程;在平时通过组织协同、拉动演练、技能培训、回顾研究等方法,研究交通事故发生规律,改进交通伤救治方法和手段,从而降低交通事故伤死率,不断提高交通事故伤救治水平的管理过程。

  2.2“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的实施内容

  “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统筹方法和结构优化的策略,对急救医疗资源采取优化配置,使急救过程达到“准确、迅速、和谐”,提高伤者的生存率并促进其恢复健康。“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2.2.1成立120急救分站,纳入地区急救网络系统以我院急救中心为基础,成立120急救分站,接受地区120中心调度指挥,承担我院所属区域的120急救任务;下设交警小庙中队、岗集中队、南岗中队、高速二中队和高速三中队等5个急救点,实施医院-交警交通事故联动保障模式,人车随警出动急救,从而保证在第一时间到达交通事故现场实施救治。

  2.2.2成立道路交通事故急救中心,探索交通伤急救的新模式我院为合肥市唯一道路交通事故急救中心,由合肥市交通事故管理部门、合肥市急救中心和我院联合指挥。该中心作为地区120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纳入地区120中心统一调度,承担合肥周边主要国道、省道的交通事故的快速反应任务,交通伤研究和交通伤救治技能培训任务。

  2.2.3成立“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合肥临床基地”,合作开展交通伤/创伤研究我院于2008年加入中华创伤学会的全国创伤数据库成员医院,成立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合肥临床基地,在引进使用创伤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合肥地区交通伤网络数据库,建立交通事故检测系统,合作开展交通伤/创伤流行病学、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研究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改进和完善交通事故的救治技术、方法和流程。

  2.3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

  伤害的发生通常分为前驱期、发生期、处理期和消退期,根据伤害三级预防的观点,交通事故发生后所进行的应急处理属二级临床预防。道路交通伤的处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院前抢救、院内急救、专科治疗和治疗后康复。其中事故发生后急救最重要的环节是院前急救阶段;院前急救处置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后三个阶段的进行质量和病人愈后的情况。研究显示,院前急救质量可以从根本上影响急救患者的健康转归,院前急救与早期伤病处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军警民”联动急救模式将院前实地抢救分为三个部分:

  通信联络:我院急救中心纳入地区120急救中心后,接受地区120中心的指挥任务,与下设五个急救站中队协调合作,及时有效的共享信息;患者运送:经过近年的发展,我院120急救中心下属五个分站均各配备两台救护车,并配备了卫星通讯及卫星定位系统,并配置警用对讲机,实现与交警的联络,以确定新近路况,确保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初步处理:救护车配备了先进的车载便携式的医疗设备,能够完成心电监护、血压、心电图、除颤、吸痰、吸氧、紫外线消毒等工作。确保到达现场后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2.4“军警民”三方联动急救模式实施的具体意见

  2.4.1“军警民”三方定期进行救援知识的专门培训和交流。军队医院联合交警部门和地区急救中心,有计划地进行交通事故伤救治的经验交流和技术训练,通过实战演练,熟练掌握交通事故伤的应急措施和救治方法,提高急救技术,使伤亡得到最大化的减轻。

  2.4.2“军警民”三方协同进行人员管理。医疗点设立在辖区交警大队,每辆救护车配备医师、护士各一名,工作人员接受医院和交警大队的双重领导,与警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服从地区120急救中心的安排。

  2.4.3“军警民”三方团结合作。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在交警和地区急救中心的帮助下,医务人员不仅能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而且能保证救援工作的权威性,更能得到伤员的理解与配合,使救治工作能更快更好地进行。

  3、“军警民”急救联动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快速高效的指挥体系和联络机制

  指挥调度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环节。交通事故伤的“军警民”急救联动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其决策、计划、协调、控制十分复杂,具有救治任务重、组织实施难、动员人数多等保障特点,因此,“军警民”急救行动要顺利实现,就必须建立反应速度快,指挥高效的指挥体系,以避免指挥层次多而导致的职责不清、多头指挥的乱象。

  3.2合理利用“军警民”三方的人力资源

  对现有的可调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我院急救中心为主,接受地区120中心和交警部门双重领导。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人员由指挥组、专家组和医护组组成:指挥组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医务处和院务处骨干力量组成,负责院内外各部门指挥协调及人员、设备、车辆等保障;专家组由急救中心主任和各专科资深主任医师组成,指导危重患者的救治;医护组负责具体医护工作的展开。统一指挥,做好分工负责、组织交通伤救护工作。

  3.3争取“军警民”三方支持

  交通事故伤急救过程中,许多工作单凭医院自身的力量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必须通过“军警民”三方联动急救模式,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完成救护工作。其中,地区120急救中心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医疗资源的调配,集中优势资源应对突发事件;交警部门负责提供路线保障,并在事故现场进行秩序维持和非医学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理;军队医院则负责在两方面共同维持和保护的情况下,完成现场的伤员处理抢救工作。只有三方协同作战,互相支持,才能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

  4、“军警民”急救联动模式的相关要求

  4.1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网络

  交通事故的显著特点是突发性强、现场秩序混乱、死伤人员瞬间发生等,医疗救援必须有快速应变、严格高效的组织指挥和反应迅速的应急救援网络作为保证。我院地处合肥西郊,向西距皖西交通要到G302国道8公里,距绕城高速10公里;向北距合肥-六安-叶集高速G40国道14公里,距合肥-淮南S206省道11公里;南距合肥-安庆高速G3国道11公里,是距离以上交通要道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伤者实施现场急救和院内会诊,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在应急救援网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应急救援网络的建设,加强与交警部门和地区120急救中心的联系,是优化医疗资源的调配和顺利开展急救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4.2严格部署,制定周密应急预案

  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交通事故伤抢救小组,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周密的部署、过硬的医疗水平和详细的应急预案。医疗人员要做到纪律严明、行动敏捷、业务过硬、素质全面,做到人员、车辆、药品器材三落实,能胜任突发性交通事故伤的紧急救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最适合的应急预案并能够灵活的实施,才能使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4.3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开展救援

  交通事故发生不可预见。在灾难发生时,有时部分公共设施无法使用,现场缺乏医疗资源或远离医疗机构,因此,医疗救援工作必须打破界限,灵活机动,靠前保障。首先,要果断实施紧急救援。交通事故发生后,伤员同时出现,需迅速急救和复苏。因此,交警部门应迅速警戒现场,恢复秩序,建立通讯,疏散人群,组织部队利用平时掌握的急救技术迅速展开救助,使伤员脱离危险,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医疗救援人员到达后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严谨而灵活的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还要具备先进的通信联络设备和良好的运输条件,保障救护人员及时赶赴现场急救,为院内救治赢得更多的时间。

  4.4三方结合,共同提高急救水平

  交通事故伤联动急救时,军队医院、交警部门和地区急救中心密切配合,做到“及时、快速、准确、有效”是抢救成功的保障。在交通伤的救治中,如何能使伤员在伤后1h内得到正确的救治是减少死亡及伤残率的关键。这就要求各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协调,建立和维持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急救的迅速性和准确性。各方在相互联系的网络中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也支持着对方工作的开展。因此,只有三方的沟通协调,才能争取抢救的最佳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6(18):325-328.
  [2] 孔质彬,刘洁,刘翔,等.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新模式研究[J].人民军医,2009,52(7):449-450.
  [3] 陈利英,葛学娣,施建国,等.合作模式在交通伤急救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6):30-32.
  [4] 柳俊,李群芳,胡梦含.中法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1,24(9):55-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交通论文
返回:急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