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的探讨

来源:改革与战略 作者:王勇
发布于:2018-06-30 共8015字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出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确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平稳转换、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创新活力和动力、提升中国全球竞争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常态; 新发展理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中求进;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cludes:taking the economy into the new normal as a major judgment, taking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important guidance, taking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main line, seeking for steady in as the work methodology.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mooth tran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high speed to medium-high speed, optimiz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innovation and motivation, as well as promoting China'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new normal;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steady in;

***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和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认真梳理改革开放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经验教训, 形成了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重大判断、以新发展理念为重要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方法论的宏观经济思想。该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下行压力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 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以民生领域为主要突破口, 以共同富裕为指向, 使全体劳动者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作出了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
  
  新常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从速度层面看,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 从结构层面看, 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 不断优化升级;第三, 从动力层面看, 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方面来源于对以往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首先, 新常态思想彻底消除了以往中国经济运行中大起大落这一顽疾的思想土壤。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思想占据上风, 从那时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运行轨迹, 基本没有离开“膨胀紧缩-萧条-再膨胀-再紧缩-再萧条”这样一个怪圈。进入新世纪后情况虽然有所改善, 但由于政绩考核仍然以GDP为中心, 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等内容重视不足, 一些对于未来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问题不仅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内外失衡、就业增长缓慢、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等。而新常态, 强调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意味着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赖于投资、出口而更注重消费, 从而打破了由投资变动引发的经济周期的宿命, 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大幅减少。与此同时, 将着力点放在提升发展质量上, 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而是通过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成为企业的更高目标, 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引领社会的更高追求。其次, 新常态思想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中两大部类之间联系的思想, 对整个社会生产的结构均衡问题展开分析, 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 满足弱势群体在社会劳动交换中的利益需求, 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 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总之, 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二) 确立了新发展理念这一指导思想
  
  过去依靠粗放式发展实现经济高增长的模式一去不复返, 转方式调结构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思维,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谋划发展。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解决人的问题。抓住了创新, 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促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的替代, 激发知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活力, 提高劳动效能和资源利用效率。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是社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劳动分布比例关系进行的调节。马克思的均衡理论揭示, 如果不同行业、部门间在社会全部劳动中所处的比例关系能够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那么这些行业、部门间相互的产品和劳动交换就可以比较顺利进行, 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否则会导致出现动荡或遇到一定挫折。树立协调发展理念, 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好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劳动分布比例关系,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只有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才能协同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 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 不是少数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 即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 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 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 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增强发展动力, 增进人民团结, 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明确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它体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现有经济形势的有效契合。首先,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 活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终极动力, 要通过其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来提升劳动者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 要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通过政策举措, 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 来解决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其次,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即各部门之间的构成或产业结构实现均衡, 经济才能获得稳定增长。因此, 经济增长还要受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布规律的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些做法从实质上讲就是要调整不同社会劳动之间的分配比例。
  
  针对中国经济的具体问题, 为了更好实现产业均衡, 解决供给结构错配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 实现“三去一降一补”, 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长期以来, 一些行业在行政垄断的“关照”下, 所取得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于是,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 资金源源不断地向这些部门流入, 致使低水平重复竞争, 产能过度扩张, 大大超过了现实需求。因此, 去产能就是让长期刺激需求带来的过剩落后产能退烧去热, 淘汰僵尸企业, 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去库存主要是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许多地方由于房屋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正常的劳动交换关系出现扭曲, 在交换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获取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部分行业。于是, 一些商人进行盲目投资开发, 使房地产价格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当地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国家紧缩银根、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时, 地产商的资金链断裂, 而需求又无法跟上, 就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房屋大量积压的现象。去杠杆就是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本助推之间的平衡, 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 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降成本就是要促进满足需求的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 降低它们的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 并使人工成本的上涨得到合理控制, 从而提高这些企业的竞争力, 为实体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而补短板则是进一步明确去补那些本身急需发展却往往得不到资金青睐、一直偏“冷”的行业或领域的短板, 例如农业、服务业、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等。由于这些行业或领域存在短板, 反过来无法对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形成有效需求, 也造成了大量工业产品积压, 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亏损日益严重。因此, 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压缩原有产能的情况下, 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创新能力。
  
  2016年,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不同地区立足自身实际, 以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等方式消化库存, 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陆续出台, 签订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规模超过1000亿元;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 全年减税超过5000亿元。同时, 先后取消或下放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618项, 全面消除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230项, 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03项。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约1万亿元;先后安排了三批专项建设基金, 集中力量加大对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等补短板重点领域投入。 (1)
  
  (四) 确定了稳中求进这一工作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并将之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这是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稳有三层含义。一是更强调质量和效率, 而不是速度。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5870美元, 2016年增加到8260美元, 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 (地区) 人均排名中, 由第112位上升到第93位。同时,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38万元, 比2012年增加7311元, 年均实际增长7.4%.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3%, 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 超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二是强调要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2012-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8%、7.7%、7.4%、6.9%、6.7%, 经济波动幅度仅1.1个百分点。而且, 增速逐年小幅下调, 避免了其他转型经济体经济增速短期内快速下滑的风险, 实现了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转换。三是强调要保障民生, 社会政策要托底, 保持社会稳定。虽然经济增速有所下滑, 但是经济增量每年都在增加,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突破年初预计。2017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人, 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 (2) 今后, 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要既尽力而为, 又量力而行,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
  
  进是指在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 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成效, 实现质量的显着提高。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这没有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需要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些依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是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凝聚力的需要;更依赖于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 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要保持战略定力, 在实践中转变急于求成的思想观念和操之过急的工作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 发扬钉钉子精神,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推动经济转向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显着成效。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一) 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转换
  
  2012-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8%、7.7%、7.4%、6.9%、6.7%, 经济波动幅度仅1.1个百分点。而且, 由于实现了增速逐年小幅下调、平稳换挡, 避免了其他转型经济体经济增速短期内快速下滑的风险, 实现了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转换。从2016年开始, 中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积极态势, 2017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9%. (3)
  
  (二)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第三产业的增速稳定高于第二产业,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贡献率由2012年的44.9%上升至2016年的58.4%.与此同时,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已经由2012年的54.9%上升至2016年的64.6%.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近几年, 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以及网购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底, 中国高铁里程达到2.3千米, 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也是全球领先, 其中中国的移动支付占比77%, 高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同时, 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已产生出新的增长点。 (4)
  
  (三)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2016年以来, 工业企业利润较2014年和2015年明显好转, 特别是2017年前三季度, 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8%. (5)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2017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内, 前三季度降至3.95%, 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6) 2017年前三季度, 财政收入增长也比较快,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7%, 较2014年和2015年有大幅提高。 (7)
  
  (四) 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3年超过2%, 2016年达到2.11%, 虽然与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2.40%的平均水平还有距离, 但已经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而且,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上升到2%, 多数国家都要用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而中国仅用了12年。2016年,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7.5%, 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最新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中, 中国已经由2013年的35名上升到2017年的22名, 是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经济体。 (8) 可以说, 中国已经进入创新活跃期。
  
  (五) 全球竞争力明显提升
  
  一是出口全球份额占比大幅提升, 中国出口份额占比从2006年的8.1%上升至2016年的14.3%.相比之下, 主要发达国家则表现黯淡, 美国出口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在9%左右, 而德国、日本的份额出现了一定下降。 (9) 二是中国消费市场释放潜力, 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十年前中国在零售市场的份额仅有1万亿美元, 是美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而2016年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达到5万亿美元, 接近美国市场份额。 (10) 三是2012年以来中国在金融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大幅提升, 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不断加大;而“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的提出, G20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的举行, 以及欧洲深陷难民问题、脱欧等问题的困扰, 使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强的领导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指导中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发展的同时, 也为当今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中国方案。该思想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 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 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 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 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 拓展新边界。该思想主张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 为世界经济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提供强大动力。主张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创新,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 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该思想倡导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 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从实践上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克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金融危机风险积聚、经济全球化态势逆转等消极影响具有积极的化解作用, 正在推动全球经济重新步入上升期。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测算, 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左右, 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 居世界第一位。具体来说, 在进口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各类中高端产品愈加受到欢迎, 涵盖钢材、石油等制造业原材料以及谷物、肉类等日常消费品诸多种类, 这部分的进口量足以使全球经济体广泛收受益。在对外投资方面, 中国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带动全球经济的有力“支点”.仅2017年1~10月, 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新增投资111.8亿美元, 占同期总额的13%, 比去年同期增加4.7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20.7亿美元, 占同期总额的55.4%, 同比增长21%. (11)
  
  参考文献
  [1]王勇。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海派经济学, 2016 (3) :29-3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25-28.
  [3]***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229-235, 251-256.
原文出处:王勇.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改革与战略,2018,34(03):11-1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经济思想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