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其素质的高低对军校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员来具体实施的,在军事院校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是选拔和培养教师”[1]217.布鲁纳认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天资中的所潜存在着的智力,单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达到光辉的顶点的。”“在其超凡入圣的攀登中,家庭和师长可以说每时每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93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培养创新型的学员,就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员,即具备了各种创新性素质和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任务的教员。
一、科学认识教员的地位与作用
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治军必先治校”,而治校就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教员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军校教育的兴衰成败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上看,如何看待教员直接影响着军队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教员这一职务的认识决定了对教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教员在军队中的地位,更由此而影响着军校学员的成长进步和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美军认为,“教员是关键的教育资源”“一支高质量的教员队伍是完成学院发展规划的关键资源。”
[3]209高水平的教员队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比金钱、物资更高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外军在选择和培养教员时,从不将教员队伍当作一个“有问题军官的处理场”“等待退役者的转运站和候车厅”,也不认为教员是一群只会夸夸其谈和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把当教员当作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大好时机,当作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的舞台,是职业生涯中不断晋升的一个阶段[3]220.以美军为例,美军“从来不将年大体弱、伤残、违反军纪、受到惩罚,或在政治上被认为是不可靠和有问题的军官塞入教员队伍;从来不将超编、无处安排的军官编入教员队伍;从来不将在部队指挥与参谋岗位上碌碌无为、老气横秋和表现平庸的军官转入教员队伍;从来不聘用地方院校的二、三流教师或并无学术专长、不适合担任教员职务的政府行政官员担任军事院校的教员;也从不随意延长军事院校教员的任期,或者为照顾某些人而将其留在教员中等待退休,而是坚持选拔优秀的军官和文职人员补充教员队伍”[3]219.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使美国军事教育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在美军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员是有才能的人,是值得羡慕和值得尊敬的人,有许多着名的军事将领都是从教员队伍中脱颖而出,走向成功的。“海权论”的奠基人马汉,二战时期的着名将领、五星上将布莱德雷·麦克阿瑟,以及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等都曾任过教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军对教员职务的重视和独特的认识。
从教育规律看,如何看待教员影响对未知领域的开拓。21 世纪是创造的时代,教育学提出了 21 世纪教授的模式。他们认为未来的教授应当是:积极参加激烈问题的争论和社会问题的咨询;具备多方面的相关技术知识;应当掌握最有效的教学战略和评估学生的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在更高认识水平上,从根本上去突破原先对人脑和人类认识的研究;要更多地注意开发人类右脑的潜力;要懂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知识,懂得商业和工业的知识。[1]
创新型教师的这种模式对军校教员的选拔和培养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军事人才创新能力培育的首要环节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科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教员,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更是创新型军事人才的“灵魂的工程师”.教员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员能启发学员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员向更高的起点和未知领域前进,还能塑造学员的创新品格,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
当前我们在教员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员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提高教员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长治校,教员治教”的功能,调动教员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批判地借鉴国外在教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把教员作为职务晋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历。更要科学地遴选教员,完善进出有序、晋升有法、育人有道的高素质教员队伍建设。
二、创新型教员队伍必须具备的主体素质
人们常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员作为“培育人才的人才”,其素质要求比一般人才要高。创新型教员,不仅要具备创新知识,更要具备高出普通人才的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1.创新的品格。立志教育创新,教员的人格魅力十分重要,教员首先要以高尚的人格去造就人格高尚的人。教员作为教育创新的主体,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教育的创新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员做出表率。创造型的教员,要有高度的民主作风,公平待人,不以权威自居。要革除传统的家长式的训导作风,代之以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在伦理观上,要建立尊师爱生的关系,但是在真理观上,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任何时候,教员不得以职业谋求权威,更切忌对持有不同意见者进行打压。
2.创新的能力。学习并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能力。从传统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创新过程,是 21 世纪教育战线一场革命。当前,迫切需要组织教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只有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冲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和思维的创新,熟悉运用和开发创新思维的规律,改变在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教员在教学中的创造力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对具体、生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和新型教学方法的采用;三是对创造性学生的发现和指导。在这方面,美国军事院校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军院校教学时所遵循的原则是,“不是教人想什么,而是教人怎么想。”[1]216
3.创新的视野。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的岗彦一教授说:“中国大学教师有三个不足:一是阅读文献太少,缺乏对整个研究领域的了解;二是知识面太窄,科学思维不灵活;三是兴趣贫乏,不愿与外界交流。”[2]185要克服这些不足,成为一名创造型的教员,必须在知识结构上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真正的大家,必须无所不能包,无所不能容,创造型的教员必须克服盲人摸象的本位主义意识,对来自其他学科的观点和知识给予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必须合理地借鉴和吸收,必须具备开阔的胸襟和气度。
4.创新的精神。教员的创新精神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神、主动开拓精神、积极探索精神、岗位奉献精神等。创新精神对教员非常重要,一个教员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可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但是,如果教员不主动探索和思考,就不会引发学员的探究真理的精神,也就不可能培育创新型军事人才。教员要培育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是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舍此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教员还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计名利,一心育才;教员更要积极探索,主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员,为学员开拓创新树立模范。
三、培育创新型教员队伍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学科体系之间的交叉渗透,给教员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教员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知识军事和信息时代的需要。要想胜任现代化教学,培养出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员必须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探索新时期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军事教育规律,积极投身军队实践和新军事变革的实践。
更新教员的知识储备。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教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树立全面的知识观,确立“蜜蜂采蜜”的博采众长意识;树立动态的知识观,确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树立辩证的知识观,确立批判继承的扬弃意识。
教员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占领前沿,适应需要,充分发挥教员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争做知识创新的引领者,思维创新的先行者,学科创新的开拓者。
提高教员的学历。学历是反映创新型教员对基础知识把握、综合素质高低和科研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要培育和选拔创新型教员,学历和学位资格是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在美国的西点军校、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和空军军官学校,90%以上的教官都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员队伍,要逐步形成以硕士和博士为主的学历层次,形成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结构,选拔和使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员和学术带头人,并为他们在进修、深造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在院校教学和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实现教育质量的高起点和高水准。
注重教员的军事实践。实践经历也是反映教员能力和素质的一个指标。军事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没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只知钻在书本中的书呆子型教员,其知识结构、视野、思维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是不可能胜任军事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的。美军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美军要求初级院校教官必须担任过连长及营司令部参谋,中级院校教官须担任过营长及师(旅)司令部参谋,高级院校的教官须担任过团长,并在最高级司令部或盟军欧洲司令部工作两年。我们在军校教员的选拔上也要合理参照外军做法,要注重不同院校教员之间的交流,避免近亲繁殖,还要进行军校和地方院校教师的相互交流,有条件情况下与外军院校也要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要走开部队军官与院校教员交流的路子,充实军校教员的任职经历和基层部队军官的知识层次;对初、中、高级院校的教员经历要有合理的任职规定和要求;对于没有基层任职经历的教员,不仅要实行下基层代职,还要真正到基层任职,到机关任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实际。
参考文献:
[1][俄]默·艾·加列耶夫。假如明天战争来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 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春茅。美国军事教育现状与发展展望[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