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平面设计论文 >

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

来源:思想战线 作者:景军;李敏敏
发布于:2018-04-02 共954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第一篇】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精选5篇】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第二篇】 现代公益海报设计的创意与表现研究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第三篇】 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第四篇】 现代公益海报设计浅析
公益海报设计论文【第五篇】 探析“解决方法”的表现形式在公益海报设计中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第三篇】论文题目:  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

  摘要:公益海报常被用于社会动员, 海报中的视觉呈现是一种社会印象的集中体现.四川美术学院曾举办过三次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高校学生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 以600多幅获奖和提名获奖作品为素材, 可以集中讨论老年人形象的视觉化呈现.经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 以负面消极的老年人形象和悲惨生活境遇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海报占这些作品的大多数, 而以正面积极和健康阳光的老年人形象作为创意手段的作品十分缺乏.这一发现说明, 刻板印象极大地影响着海报设计者对老年人和老龄化过程的理解, 同时也说明即便以悲悯情怀为依托的老年人形象塑造, 也会受制于认知的片面性, 从而有可能为偏见的蔓延和歧视的滋生提供条件.由此引发出一个深刻并具有广泛意义的警示, 即是关爱老年人的社会行动, 虽然需要深切地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身心健康问题, 但不能以放弃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性作为代价.

  关键词:刻板印象; 老年歧视; 海报创意; 老人形象; 积极老龄化;

  问题的提出

  当今之世, 社会歧视, 触目皆是, 老年歧视, 概莫能外. (1) 在日常生活中, 有关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蔓延到家庭、社区、职场、学校、医疗机构;在杂志、广告、电视节目、少儿读物中, 带有不同歧视程度的老年人形象塑造, 可谓数不胜数. (2) 在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大陆, 悲伤、无奈、消极、被动的老年形象凭借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络平台渗透到全国各个阶层. (3) 负面消极的老人形象, 甚至入侵到专门以老年人为读者群体的报刊和门户网站.

  日常生活中的老年刻板负面形象五花八门, 对老年歧视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例如, 某一笑话、某一动作、某一漫画、或某一舞台角色的打扮, 都有可能导致公众对老年人的刻板负面印象, 甚至形成对老年人形象的丑化. (4)

  就其词源而论, 刻板印象原指可以将图像不断复制的木质或金属"印刷底板". (5) 被借用到社会分析之后, 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以年龄、性别、种族、国籍、肤色、职业或宗教信仰等分类方法, 对其他社会群体形成的固定僵化、甚至带有偏见的看法.在这层意义上, 涉及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指, 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所形成的、固化的观念或想象.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 老年人群极易受到社会歧视的威胁.例如, 老年刻板印象将年龄的增高与工作能力的下降视为因果关系, 所以最常见的制度化老年歧视就是对退休年龄的规定.尽管刻板印象作为老年歧视的文化基础而存在, 但老年刻板印象并不等同于老年歧视.前者是对老年人带有成见或片面性的认知或想象, 后者是以不平等态度对待老年人的行为或言论.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并非泛泛而言的老年歧视, 而是刻板化老年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呈现, 以及视觉艺术与老年歧视的关联.视觉传达设计指, 通过可视化设计手段, 将信息或理念传达给受众.绘画、插画、造型艺术、标识、影像、动漫等美术创作手段, 均在视觉传达设计范畴.讨论视觉化老年人形象的独特意义在于解释老龄化如何表现在艺术创意之中.尤其考虑到本文分析的素材取自国内青年学生参与的三次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 对视觉化的老年人形象展开分析和讨论更有着一层特殊意义, 而且有别于既往相关研究.

  近年来, 一部分中国学者关注了国内高校学生有关老年人的看法和态度.例如, 林巧明、石向实完成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校学生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非常明显, 其中部分刻板印象带有明显歧视老年人的倾向. (1) 吴帆以情感疏离和行为排斥作为考量维度, 分析了一部分国内大学生对老年人的看法, 得出的结论是, 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老年人常常被社会冷淡, 但另一方面并不希望自己同老年人保持经常性的亲密关系. (2) 桂瑶瑶在一所高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 研究对象认为, 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比例很低, 虽然对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的认同相当普遍. (3) 栾文敬、温馨针对800多名高校学生的问卷研究结果显示, 在老年人是否值得尊敬、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信任等问题上, 大学生的态度以积极肯定为主. (4) 这些研究的发现存有相当大的差异, 但都是以测量态度为主的问卷填答材料作为分析依据.笔者在本文中, 则将高校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分析依据, 从视觉艺术角度讨论高校学生有关老年人的看法和态度.

  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

  带有浓厚美术创意风格的海报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和中欧, 用途常见于产品或商业服务的推销, 也有社会和政治动员的功能. (5) 在西风东渐的20世纪初, 艺术海报传入中国, 和平时期服务于商界, 战时用于鼓舞士气.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脱胎于艺术海报的公共健康宣传画变为爱国卫生运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抗美援朝、大跃进及"文革"期间, 此类宣传画贯穿于国家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努力之中.2003年, 非典爆发, 中国为重灾区, 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健康宣传画传统由此重焕活力. (7) 时至如今, 大量公益宣传广告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 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推动计划免疫或禁烟等方面的健康信息传播.

  鉴于公共健康宣传画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同时考虑到中国老年人面临的精神健康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 在2011年秋到2013年底先后举办3届高校学生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设计创意大赛.第1届大赛围绕预防老年人心理危机的主题, 共收到来自14个大学和学院的638位学生的海报设计.第2届大赛针对关注老年人记忆的主题, 共收到来自19个大学和学院的2 006件作品.第3届大赛以老年人抑郁症预防为主题, 共收到来自43个大学和学院的1 906张海报.将预防心理危机作为大赛主题的原因是, 老年人属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组人群, 以至于2012年中国70岁以上老年人的自杀率在全球排第3位. (1) 将关注老年人记忆作为大赛主题的原因是, 阿尔茨海默病 (俗称"老年痴呆症") 近年来在中国的患者数量增长速度为全球第一, 患病率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占10%. (2) 将老年人抑郁症预防作为大赛主题的原因是, 抑郁症患者在60岁以上中国老年人中约占40%, 病因与老年人经历的负面性活事件, 如空巢、丧偶、独居或家庭矛盾, 有着相关性明显的关系.

  上述3次海报创意大赛有76所高校的学生参加, 一共征集到4 550件作品, 参赛者大多是设计学和美术院系的学生, 大赛委员会由11所高校15名教师组成.第1届大赛设立了一等奖名额1个、二等奖名额3个、三等奖名额10个.第2届和第3届大赛增设了20个优秀奖.被纳入本研究分析的609幅海报均为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的参赛作品以及被15名评委提名获奖的作品, 在以下文字中一律简称为奖项入围作品  .

  如果需要首先做出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在609幅奖项入围作品中, 只有少数展示老年人积极主动的生活姿态, 其他作品充斥着颜色压抑、身影孤独、面孔哭丧、步履蹒跚、手掌粗糙, 或以轮椅、药瓶、输液管为伴的老年人形象.从整体视觉效果看, 压倒性的创意思路是, 老年人的孤独、无助、消极、病态以及令人感叹的生活困境.对于如此之多的悲观视觉形象, 本文两位笔者因作为大赛的发起方和组织方负责人而深感自责, 因为我们低估了青年人设计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时有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复杂问题.比如, 第一届海报大赛之前, 我们没有预料到很多参赛者竟以可能诱发自杀的悲惨生活场景, 描述老年人自杀预防的必要性, 而未用画笔说明积极老龄化和通达乐观的精神状态, 才是避免老年人自杀的最可靠途径.

  第1届海报大赛的结果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在筹备第2届海报大赛时, 针对老年失忆症和阿尔兹海默症, 我们委托一位美术教授设计了一幅作品征集海报.这张海报用那位教授的父亲的一幅照片呈现大赛关注老人记忆的主题.照片中的老人, 衣着整齐、面部光洁、微带笑容, 和蔼可亲.这样一种形象创意所传递的信号是, 老人尽管有可能精力不济或认知能力发生一些问题, 但依旧渴望积极健康的生活.另外, 我们用通俗易懂的失忆症代指阿尔兹海默症, 同时决定不使用老年痴呆症的说法, 因为阿尔兹海默症在中国仍是比较新的医学词汇, 而老年痴呆症一词又带有贬义的愚钝之意.针对第3届海报大赛预防抑郁症的主题, 我们在征集作品启事中强调, 老年抑郁症的预防, 有赖于老人自身行动和社会支持的结合.若换一种说法表述, 预防和应对老年人心理、认知以及情绪障碍的最佳途径是, 老年人自身积极老龄化的努力与社会支持关爱的良好整合, 两者缺一不可.上述补救措施有一定效果, 但对老年人无助孤独或可怜生活状态的海报设计依旧占据了参赛作品的主流, 对社会支持关爱的偏重与对老年人自身积极老龄化重要性的忽视, 形成一个较大的反差.

  老年人形象分析

  虽然我们事先没有计划将关爱老年人海报大赛活动纳入学术研究之中, 而仅仅是从艺术行动需要服务公益事业的考虑出发展开了合作.但事后发现, 学生们的作品还有较高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于是, 我们在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几位青年学人的帮助下, 系统地探究了609幅奖项入围作品.我们首先讨论了视觉表达分类方法.通过讨论, 我们意识到, 这些作品可以用躯体形象、借物喻人、艺术文字三种艺术表达方式加以分类.

  按照以上思路开展的分析显示, 采用躯体形象表达方式的海报共341幅, 占奖项入围作品55.54%, 采用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海报共195幅, 占奖项入围作品31.76%, 采用艺术文字表达方式的海报共有78幅, 占奖项入围作品12.7%.

  而后, 我们用6个有关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指标分析了大赛奖项入围作品.使用这些指标的关键在于, 区分老年人形象是精神奕奕还是萎靡不振、是思路清晰还是糊涂茫然、是有社会联系还是离群索居、是独立自主还是依赖他人、是施助于他人还是受助于他人.

  经分析发现, 在大多数作品中, 对他者的依赖和令人堪忧的身心健康塑造着老年人的集体形象.若换一种方式表述, 只有4幅海报展示了老年人施助他人的场景, 26幅海报反映了老年人的身体为健康状态, 33幅海报表现了老年人的认知为正常, 43幅海报表述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为良好, 48幅海报呈现了老年生活的独立自主性.刻画老年人与他人的关系和参与公共生活的作品一共有113幅, 虽然相对多一些, 但在600多幅海报中仍为少数.

  有鉴于社会偏见可能会影响视觉传达的核心要素, 我们将场景寓意、物件寓意、色彩寓意以及空间寓意也作为考量指标纳入分析.场景和物件的寓意是象征着主动、自立和健康, 还是象征着无助、毫无希望或病态?颜色和空间的寓意是意味着欢快、自由和独立, 还是意味着悲伤、局限或被动?针对此类问题的分析显示, 大部分奖项入围作品呈现的场景、色彩、空间、物件都呈现出负面性符号象征.我们继而追问一个问题, 带有负面消极、正面积极以及中性的象征符号作品比例各为多少?分析结果显示, 在609幅奖项入围作品中, 65%属于负面消极象征符号作品, 25%为正面积极象征符号作品, 11%为中性象征符号作品 (见表2) .

  以上发现让我们悲喜交加.所悲者在于, 大多数奖项入围作品展示着老年人负面消极形象;所喜者在于, 尽管大赛以自杀、失忆、抑郁为主题, 仍有四分之一的参赛者努力表达了积极老龄化的必要性.至少这部分参赛者能够洞察到, 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可以变为减少自杀意念的要素, 受身心健康问题困扰的老年人仍然可以保持自我尊严, 个体努力、社会参与、体育锻炼、广场舞或老年互助也能够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针对老年人自杀预防问题, 刘睿同学创作的《爷爷的世界很精彩》让人备受鼓舞.在这张海报中, 8组老年人在散步、慢跑、钓鱼、下象棋、跳绳、跳扇子舞、打太极拳.作者为何将如此欢快喜庆的老人形象元素融进同一场景之中呢?刘睿在参赛报名表上写道:"年轻人赚钱养家, 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老年人一定要老有所乐.而老年人社交圈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大家可以一块从事阅读、舞蹈、下棋等活动.毕竟, 生命的圆满应该与孤独再见."在将预防自杀和告别孤独联系到一起时, 刘睿的海报和文字表白不禁让人联想到齐白石大师朴素浪漫的绘画风格, 即在人生历程最简单微小的细节之中, 也可以捕捉到生命的无穷趣味.

  与刘睿的作品相比, 蔡凌同学以"珍惜生命、关爱老人"作为主题, 创作了一幅令人倍感悲愤的海报:图中一柄象征着体弱老人的拐杖下端被一根自杀上吊绳取代.蔡凌在提交参赛报名表中写道:"杖伴随老人一生, 意味着灵魂的孤寂.拐杖渐渐变成上吊的绳索, 意味着缺少亲人的陪伴, 老人愈发孤寂, 最终走上惨烈的死亡之路.这柄吊绳拐杖撕下了当代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蔡凌的美术创意和文字简述让人想到是, 鲁迅先生为鼓励青年艺术家将人类苦痛化入版刻艺术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的悲情作品在奖项入围作品中占主流.

  在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艺术行动中, 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需要的社会支持应当如何表现?身陷逆境的老年人尊严又应当如何表现?在老年人需要的社会关爱和独立人格之间, 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当然取决于人们对老龄化的理解, 也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关注点.但我们至少不能将悲悯情怀变为刻板印象, 也不能将老年人视为没有自我的他者, 更不能将老年人需要关爱的现实当做老年人对社会不可避免的依附.

  正如以上分析显示, 600多幅海报以负面消极的象征符号为主.也正如蔡凌同学所说, 此类悲情作品揭示着当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冷漠无情.然而, 一个严重问题是, 这样的作品将积极老龄化的可能性排斥在外.被纳入创意的暗淡、消极、孤单的老年人形象, 意味着不可逾越的无助和无奈.因此, 社会流行的老龄依附理念, 通过画笔变为一幅依附型的老年集体形象.让我们借用江玲和程春晓同学设计的海报, 针对老龄依附理念的艺术表现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江玲同学设计的海报突显了"依靠"两个大字.海报标题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标题字体虽小, 但意味深长, 因为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儒家哲学孝道教义的根本.例如,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年代之所以混乱, 原因在于礼崩乐坏, 需要回归到先王德政教化下的黄金时代, 方可"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为表现有所依和有所养的理念, 在江玲的海报上一条青春时尚的男士围巾从"依"字上端垂下, 另一条同样体现青春活力的鲜红色女士围巾萦绕在"靠"字中间.这两条围巾的象征符号不难解读, 那便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爱心之暖.此时同时, 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依附性也昭然若揭.

  在程春晓同学创作的海报中, 我们同样能发现, 有关老年人需要依赖下一代人的观念在起作用.在"共同跨过精神红灯"的标题下, 程春晓的画笔呈现出一对年轻男女正在快步奔向一位在十字路口红灯之下踌躇不决的老年人.在这幅图中, "爱"字写入绿灯, "护"字写入黄灯, 红灯下的那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当然是需要爱护的对象.这张海报表达出年轻人的助老责任, 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城市交通安全的质疑.毕竟, 在过去的15~20年间, 中国城市道路持续拓宽, 方便了数量不断膨胀的私家车, 代价是老年人出行风险的急剧增多.

  如果说江玲在讲述着儒家孝道思想强调的代际责任, 程春晓则走得更远, 揭示了市政规划的盲点对老年人的威胁.如果说江玲的作品表现着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靠, 程春晓则巧妙地将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靠扩展到老年人对政府的依靠和期待.让老年人恐惧的出行安全问题之解决毕竟属于政府职责.笔者在此并不是说如此的依靠和期待有失真之嫌, 也不是说孝道文化在中国早已时过境迁, 更不是说政府与适老社会的建设无关.我们需要警惕的是, 老龄依赖理念的陷阱.老年人, 尤其身患疾病的老年人, 对下一代人的依靠完全可以理解, 对适老社会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更有期待权.然而,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靠和对政府的依赖, 不是一个可以将其他可能或选择全部排斥的铁律.在年轻人之外, 毕竟还有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在政府之外, 毕竟还有一定数量的民间组织提供着适老服务.在当今中国社会, 大批的老年人协会、中老年人抗癌组织、佛寺道观或基督教教堂开设的安养院以及助老时间银行, 无不凭借互助精神在努力运作, 既展示出老年人互惠共济的意识, 也表现出民间组织的活力. (1)

  老龄依赖理念的陷阱在于概念的简单化, 仿佛老年人一定受制于某种必然依靠他人或政府的无奈生活境地.这种集体意识的成因很多, 包括在中国学界相当流行的人口红利说和人口负债说.人口红利说基于一个有问题的理论预设:即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力人群的年龄结构, 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更多的年轻劳动者, 因而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将无益于中国的GDP增长, 还会影响中国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终会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2) 这一理论预设的弊端是, 将老年人视为经济增长的严重阻碍, 好似一个老龄化社会必定要丧失科技创新力和经济竞争力.人口负债说也基于一个有问题的理论预设:即在职年轻人的减少和退休老人的增加, 一定会拉低人口抚养比, 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也就一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因而老年人们注定要为医疗保险、社会福利、护理服务或公共住宅等各种形式的社会福利资源与下一代人展开激烈竞争. (3) 这一理论预设的弊端是, 将老年人视为可怕的社会福利负担, 好似一个国家的公共福利资源之缺乏或减少必须要问罪于老年人.

  有鉴于人口红利说和人口负债说深深扎根于中国学界, 老年歧视成为社会高度容忍的歧视形式之一也就不足为奇, 以至于许多人甚至都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此情景中, 有关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必然出现在教育体制之中.若以我们组织的3次高校学生关爱老年人公益海报创意大赛而论, 每1名参赛学生都有1位老师指导艺术创意, 所有奖项入围作品都经过了评审委员会的筛选.尽管如此, 关爱老年人的艺术行动需要关注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必要性, 却在大多数作品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四分之一的奖项入围作品将阳光乐观的老年人形象纳入设计构思, 但以老年人依附状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品为大多数.

  结论

  作为本文的核心问题, 视觉化的老年负面形象在以上段落中得到了相对深入的讨论.其特殊意义在于, 揭示视觉艺术与老年刻板印象的紧密关联.无论在中国或是世界其他国家, 老年歧视均来自一种不加反思的集体意识, 反映着人们对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经济地位、健康状态以及精神面貌带有的刻板印象, 结果之一, 就是质疑积极老龄化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从刻板印象演变而成的偏见, 最终有可能导致制度化老年歧视的升级, 从而伤害老年人在居所、医疗照顾和社会参与等问题上的基本权利.老年歧视的制度化, 在中国集中表现于对退休年龄的规定. (4) 这一限定目前在诸多学者和官员中已得以反思, 但反思的主要动力并不是对老年歧视的深切担忧, 而是对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的恐惧. (5) 显而易见, 抵制制度化的老年歧视之努力仍需继续并强化.但镶嵌在大众文化之中的老年刻板印象也许更需要及时抵制, 这是因为, 刻板印象乃为严重的老龄偏见和赤裸裸的老年歧视的文化土壤.

  针对可视化的老年刻板印象, 带有善意的偏见和带有歧视成分的哀怜被作为讨论本文核心问题的基础.之所以说善意或哀怜, 是因为参加海报大赛的学生共达4 550人, 但没有任何一幅作品带有讥讽或丑化老年人的明显痕迹.反之, 海报设计者们的创意起点是仁爱之心和悲悯之情.但应该注意到, 在我们分析过的600多幅奖项入围作品中, 无助无奈的老年人形象, 被作为召唤社会善待年长之人的艺术呐喊, 他者对老年人关爱的艺术呈现, 被化为社会需要同情老年群体的疾呼.尽管出于善意, 但有偏见之嫌, 虽然基于哀怜, 却仍带有歧视的色彩, 其主要原因是, 大多数奖项入围作品的设计者将老年生活的悲惨境遇、对他者的依附、对社会支持的期待、病态的肢体、拄着拐杖的身躯、暗淡的色彩、失望的眼神等艺术表现手段, 作为了构建老年群体形象的刻板化象征符号, 与此同时, 又十分明显地忽视了对老龄依附理念的警惕.最终结果, 是悲伤无奈的老年人形象占据了600多幅奖项入围作品的主体.

  就本文的社会意义而言, 国家老龄委与广电总局在2014年7月8日联合发布的公告中指出, 中国整个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尚未做好精神准备.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公告针对媒体传播积极健康老龄化的作用提出了7条指导方针, 要求媒体注意传播有利于积极老龄化的信息, 以便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并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1) 虽然公告对大众媒体传播积极健康老龄化信息的责任有所要求, 但没有指出电视、报纸、门户网站至今普遍存在视觉化老年歧视问题.万幸的是, 公告申明了改善老龄社会宏观支持环境的紧迫性.既然如此, 视觉化的老年刻板印象, 以及随之可能导致的老年歧视问题, 也在需要改善的宏观环境范畴之内.

  注释

  (1) (1) Palmore, Erdman B., "Age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vol.19, 2004, pp.41~46;Nelson, Todd, "Ageism:Prejudice against Our Feared Future Self",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61, no.2, 2005, pp.207~221.
  (2) (2) Milner, Colin, Kay Van Norman&Jenifer Milner, "The Media's Portrayal of Ageing", in John Beard, Simon Biggs, David E Bloom ed.,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Peril or Promise?, 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 2011, pp.25~28.
  (3) (3) 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王平:《电视广告中老年人形象的运用与重塑初探》,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13年.
  (4) (4) 郭子辉, 金梦玉:《中国大陆媒体老人形象窘境及其影响》, 《新闻传播》2014年第11期;张立伟:《积极老龄化的传媒博弈》, 《新闻记者》2013年第2期.
  (5) (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年, 第736页.
  (1) (1) 林巧明, 石向实:《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调查》,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S2期.
  (2) (2) 吴帆:《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 《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
  (3) (3) 桂瑶瑶:《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其培育研究》, 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第20~21页.
  (4) (4) 栾文敬, 温馨:《老龄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老年歧视的实证研究》, 《工作与管理》2016年第5期..
  (5) (5) Barnicoat, John, A Concise History of Posters,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72;Mace, Rodney.British Trade Union Posters, London:Sutton, 1999.
  (6) (6) 周娴:《中国电影海报一百年》, 中国美术学院, 博士论文, 2008年;吴继金:《抗战时期的海报》, 《文史天地》2015年第9期.
  (7) (7) Bu, Liping&Elizabeth Fee, "Communicating with Pictures:The Vision of Chinese Anti-Malaria Pos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100, no.3, 2010, pp.424~425;Hanson, Martha, "Maoist PublicHealth Campaigns, Chinese Medicine, and SARS", Lancet, vol.372, iss.9648, 2008, pp.1457~1458.
  (1)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Suicide:A Global Imperative, Geneva, Switzerland:WHO Press, 2014, pp.80~87.
  (2) (2) 雷婷, 马亚娜等:《中国现阶段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Meta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第8期.
  (1) (1) 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侯莹:《情性互惠和群体互惠研究》, 清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甘满堂, 娄晓晓, 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杨丽云:《农村天主教徒互惠行为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2) (2) 莫龙:《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及其调控》, 《人口研究》2011年第6期;齐明珠:《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 《人口研究》2013年第3期.
  (3) (3) 党俊武:《关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基础的探讨》, 《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吴帆:《基于人口视角对欧债危机的社会观察》, 《人口研究》2013年第3期.
  (4) (4) 陈卫民, 李莹:《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分析》, 《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
  (5) (5) 韩克庆:《延迟退休年龄之争》, 《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5期.
  (1)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老龄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门户网, 2014年7月8日.

点击查看更多:公益海报设计论文

原文出处:景军,李敏敏.刻板印象与老年歧视:一项有关公益海报设计的研究[J].思想战线,2017,43(03):71-7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招贴设计论文公益海报设计论文
返回: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