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四篇:解读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对其在招平面设计中创作形式及影响
摘要:德国平面设计大师Gunter·Rambow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扬名世界,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针对兰堡的招贴设计作品表现形式及特征进行分析,解读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对其在招平面设计中创作形式、构图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冈特·兰堡灵活运用艺术形式创造诗性的作品,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与他设计巨匠和"视觉诗人"的身份名实相符。
关键词:冈特·兰堡; 视觉诗人; 广告招贴; 超现实主义; 图形的力量;
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部分艺术家的海报和一些平面设计作品都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且极具表现力,这是一种像诗歌创作一样的艺术表现过程。大师们灵活运用摄影技巧和拼贴、错位等形式进行创作,作品中不仅表现出了对平面设计独特的理解和各种元素的自由运用,也常会出现各种破碎的形象,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整体给人带来完整和清晰的视觉体验。那时,这样的平面设计师已经在欧洲出现并成为不容忽视的设计中坚力量,被称为"视觉诗人"."诗人们"认为设计创作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布局和组合构图,而是一个表达自我意识和个人观点的创作过程,他们凭借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作方式在不断丰富着世界平面设计的篇章。而作为欧洲大陆最为杰出的"视觉诗人"之一,冈特·兰堡更是因为善于利用寻常的物象表达独特的深刻含义而被中国艺术界所熟知,一时之间,他的作品掀起了一股风潮。
在近他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冈特·兰堡创作了近3000张招贴海报,其中许多屡次在主要的国际艺术展览和双年展上斩获大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更是将其作品作为永久藏品收藏。由此可见,兰堡在高产的同时又保证了作品的艺术质量,深受大众喜爱。兰堡常把摄影作为其平面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基础。加以拼贴、重组等手法进行艺术处理后,便巧妙地将原本具体的实物摄影变成了抽象化的对象,而原来普通的平面设计也被赋予了诗的色彩和更丰富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兰堡藏在作品背后的现实含义并不需要过多解释,普通受众根据意象和背景的综合分析就能理解。
在醉心创作的同时,兰堡也是一位注重生活情趣的艺术家,这一点从他诗性的创作过程就得以应证。别具一格的创作过程让他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当然这使得兰堡的招贴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大众所称道。他于1938年生于德国梅伦堡的一个小镇,在战后的民主德国长大,在诺伊斯特里茨的乡村生活和童年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期作品的媒介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受众不难发现,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一些乡村劳动和传统手工艺的影子,儿时深刻的记忆和成长的环境都为兰堡创作广告招贴提供灵感源泉。即使到城市生活后,兰堡也常喜欢在创作反映都市题材的作品时使用有农村特点的意象,如土豆、胡萝卜、花椰菜、苍蝇等等。当大多数人竭力追赶潮流时,冈特·兰堡却不随波逐流,以一己之力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成功地完成了回归,回到北方的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兰堡才八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和饥饿中度过的。土豆救活了这个德意志民族,也陪伴着小兰堡度过了困苦艰难的童年。去地里捡土豆、种土豆,甚至把地里的甲虫放在盐水中淹死都是兰堡难忘的记忆。直到迎来苦难而又有趣的青春期,土豆都在兰堡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在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重要素材。冈特·兰堡曾在古斯特洛上过学,古斯特洛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城镇,那里随处可见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古典建筑,这些建筑相互交织、相互协调。在上学期间,青年兰堡以自己的满腔热情观察着这个充满美感的世界,也积累了大量的视觉材料。在后来的创作中,他也会进行视觉训练,走在街上,只看街边的玻璃橱窗,其他的东西一概不看。专注于橱窗里的一切,那里有什么样的花、什么样的窗帘、窗户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橱窗整修时有没有被毁……兰堡单从橱窗的装饰出发就可以了解一整条街甚至是一个城市的特色。这种发散的视觉训练方法不仅影响了他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式,也被他极力地向学生们推荐,帮助他们体会更多平面设计外的世界。
由于兰堡先生在战后德国长大成人,在这段特殊时期里微妙的社会环境赋予了他们这一代人不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兰堡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发现了许多隐藏的艺术,一些不起眼的、显而易见的事反倒成了他创作的契机。在众多学说中,他一直推崇实践理性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因此也理所当然地不断在作品中尝试、实践,作品都直接典型地表达了法兰克福学派左翼思维的理性和近乎偏激的执着。兰堡以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有的艺术涵养,在每一张作品中深入浅出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
在不同的艺术创作时期,兰堡的作品有着各异的形象特征,每个时期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题材向受众展现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作品中简单的一个土豆、一只灯泡、甚至是一枚纳粹标志,兰堡都绝不是轻易挑选的,而是他个人生活阅历的真实写照。与其他设计巨匠截然不同的是,兰堡在作品中以"手"为主要表现意象的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手"不光形态各异,表达手法也不同,有直接绘画设计的,有进一步借助摄影设计的,还有干脆在计算机上合成的。包含兰堡在内的知名设计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出色,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招贴制作技术为人称道的同时,还会从普通受众可读的视角出发,用浅显易懂的手法阐述自身在创意和构思方面独到的见地。像兰堡在利用单一而复杂的图像构成海报是,不是靠纯粹显著的蒙太奇手法,而是通常采用深度的透视构图将多种元素巧妙联系在一起。
兰堡在创作方面无疑是充满了个人闪光点的,打造出来的作品也被烙上了属于他的"超现实主义"烙印,原本平凡的意象和内容被赋予了一层隐喻的含义,从而充满诗意。就像他为法兰克福的书籍出版商维拉格设计的相关书籍的海报那样,一本悬空的书上还有一只手,而这只手看上去又像是正拿着这本书,一时之间也让人无法判断两者的关系,含义就是书本身就存在着无穷的力量;另一作品则是将一本书塑造成了一扇窗户,有光线通过书本照射进来投射出书的影子,也隐含着书籍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意思,让人充分体会到书籍的重要意义。1978年,冈特·兰堡又为一场戏剧演出设计了宣传海报,画面上一个男子站在砖墙前,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的面部撕开,内容怪诞却异常引人注目,同时又恰如其分地突出了此剧所要表现的都市生活的压迫感和让人想要摆脱桎梏的特点。此外,1988年他所创作的《非洲杂志》的海报,一只包裹着厚重绷带的手掌几乎占据了全部画面,绷带上渗出的血让人触目惊心,这块血迹恰好构成了非洲大陆的形状,显现出非洲残酷而又真实的社会现状。一系列的作品既真实又虚妄,整体给人一种超越现实主义的梦幻感,让人在震惊中品味其背后的含义。这种梦幻感的产生来自他自身的设计行为与设计习惯,他在接受撒丁的采访时说:"我在工作时一直保留着一个准则:工作之余,我会将我在工作阶段所做的东西进行多次改造,并对此加以嘲讽、取笑。我在成长期间一直受抽象派作品的影响,全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超现实主义。"也许冈特·兰堡先生并无主动创作超现实主义的意识,但是他的作品往往又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情结--不像是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彻底把内心的荒诞怪异融入到实际的客观世界,并把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冈特兰堡的海报反而是运用摄影的手法再现了日常事物,但事物间彼此的意外组合却碰撞出了奇异怪诞的微妙意味。
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就是颠覆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这和现代人追求新奇、独特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完全相符。其中的代表作品往往是用别致而鲜明的语言或图形传递信息,以在瞬间令人感到震撼和惊讶、留下深刻印象为最终目标。超现实艺术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一直同西方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它真实地展现出时代跳动的脉搏,直面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放大并强化作品画面中动与静、整体与割裂、实在与虚幻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单拓宽了受众在生理感官和心理情绪两方面对作品的接纳度,也大大拓展了艺术家们将现实生活转化成作品的表现空间。
从兰堡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图形的力量是其中的灵魂。他在表达作品主题时,总是先将广告的主题和概念转化成自己所理解的某种代表性图形,再通过各种形式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将主题和意义传达给受众。在岁月的浸润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艺术流派的不断更迭变迁都促使他的艺术风格发生变化,从而让受众和市场更好地接受他的作品。兰堡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带给他的成长都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转化为灵感,并源源不断地将其转化为招贴作品中的各种元素输出给社会大众。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转化为可欣赏的图形,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灵活表达,可以说是把图形语言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视觉大师"真是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王淑芹。平面设计史:美学研究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38-242.
[2] 理查德·霍利斯。平面设计简史[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207-209.
[3]封丽娟。冈特兰堡招贴表现形式特征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9.
[4]袁雪瑶,刘淑娟。福田繁雄海报的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19(4),96-97.
[5]丁田。浅论冈特·兰堡海报招贴中的图形语言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