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家庭社会学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的实证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0-22 共2730字
论文摘要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择偶也因此成为家庭社会学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还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然带来人们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打工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的婚恋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农民工的婚恋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行动做出反应的一个社会过程.社会交换理论曾对人们的社会互动做过经典论述.罗素等人提出的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所决定的交换过程[1].个人利益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人们相互之间在进行社会互动时,普遍追求的是"社会利润"最大化.这一理论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一、已有研究回顾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具有农村户籍,在城市从事非农职业的 16 周岁以上的劳动者.在这一群体的身上,印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从小接受以城市文明为载体的现代知识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个人职业生涯,等等.因为计划生育家庭孩子数量少,这批青年从小在家庭中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集万千宠爱如一身,虽然家庭经济上不一定很宽裕,但自小衣食无忧,没有受过多少委屈,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在国内,王春光是较早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学者[2],但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相关研究非常少见.自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文学等学科都加大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群体状况简单描述的阶段,进入相对深入的研究时期[3][4].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既有的研究虽然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问题视域,但其中影响较大且方法规范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见,理论对话意识的不足使得不少研究停留在探索性阶段.

  实证数据说明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如下特征:(1)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已经占 7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8.7%.(2)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技能.这些农民工尽管在户籍上仍然归属于农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实际上从离开学校后就进城务工了,很少参加农业劳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经验.(3)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5].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的实证分析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状况,笔者做了一项专题问卷调查.这次调查覆盖长三角地区,希望通过上海市与浙江省、江苏省的比较,多维度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为了比较分析,调查对象不仅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还包括生于 1960 年之后 1980 年之前的农民工,以及生于 1980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外来工,851 份有效问卷包括"80 前"农民工 126 份,"80 后"大学生外来工 124 份,新生代农民工 601 份.调查问卷数据用 SPSS17.0 统计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不同地域、不同外来工群体认识恋爱对象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绝大多数都希望"自由恋爱".而不同地域、不同外来工群体对于通过什么方式认识恋爱对象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对于沪苏浙外来工",倾向于认识恋爱对象的方式"与"外来工群体类型"变量统计相关显着(见表 1).其中",80 后"大学生外来工选择"自由恋爱"的比例最高,而"80 前"农民工选择"自由恋爱"的比例最低,新生代农民工居中.上海市外来工群体类型与"倾向于认识恋爱对象的方式"统计不相关.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都市"剩男"、"剩女"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青年人的"闪婚闪离"现象也尤为令人瞩目.外出务工者常年在外打工,很多人接触异性的机会比较少或者工作太繁忙无暇谈恋爱,这使得恋爱婚姻成为部分外出务工者的问题.他们其中有些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利用回家过年的时间"闪婚".把上海与沪苏浙的三个外来工群体对"闪婚"的态度分别与"性别"变量测量相关系数,只有沪浙苏"80 后"农民工群体显着相关(见表 2),表现为男性对"闪婚"的接受度高过女性,其中男性选择"完全接受"与"非常反对"的比例分别是 8.0%与 28.8%,而女性选择"完全接受"与"非常反对"的比例分别是 3.0%与 40.8%.具体到上海市"80 后"农民工,男性与女性对待"闪婚"未表现出显着差异.

论文摘要

  与对"闪婚"的态度相对应,不同地域、不同外来工群体均有超过 90%的受访者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慎重(见表 3).其中 100%的"80 前"农民工接受这一观点.不同地域、不同外来工群体对"婚姻是人生大事,要很慎重"的看法与"性别"变量计算相关系数.上海市与沪苏浙表现出共同的特点,只有"80 后"农民工表现为显着相关,即为女性对"婚姻是人生大事,要很慎重"的接受程度要高过男性.

论文摘要

  三、结论

  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拥有一份温馨的爱情和一个幸福的婚姻及温暖的家;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已成为当下全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遭到很多不公正待遇,取消户籍限制势在必行.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为农民工的婚姻提供坚实的保证;要提供给城市农民工公平的机会.

  其次,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为维护家庭和谐稳定提供政策保障也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目标或评量上,应充分考虑到家庭的概念,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开放城市公共资源,为农民工打造宽松的务工环境.让农民工尽可能得到与城镇工作人员同等待遇;改革完善劳务输出长效机制,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要求用人单位减少对女性农民工性别、年龄方面的歧视,放宽女性务工人员的就业条件,多为女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夫妻能同时同地打工.

  另外,文化素质不高、道德自律能力较差是影响农民工婚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努力加强农民工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文明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念,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态,这是缓解农民工婚姻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英]罗素.婚姻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之间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3]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4]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2011,(3).

  [5]《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总体趋势:观测"十二五"[J].改革,2010,(8).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