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技术论文 >

“势”在我国军事战略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01 共6399字
摘要

  “势”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一种对战略、政治、历史、文学、哲学、风水、地理等的阐释与表达,尤其是在战略谋划上体现着深厚的东方智慧精髓,“中国战略的显着成就之一是其在完成使命时对‘势’的运用”[1],“‘势’才是战略与政权深层运作的核心”[2]40.在中国战略传统中,“势”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力”相互依托,综合考量。“力”具有可计量性,强弱对比明显,重在摧毁和消灭对方,“力”的运用以现实性为基础,基于“力”的战略活动科学性较强。而“势”则是外在于“力”的,战略谋划、实施与战略力量运用的场域,包含有时间、空间、人物、情境、条件等等,影响和决定着战略的成败。与“力”不同的是,“势”具有可被感知性,但难以被计量,重在用战略判断和谋划的能力来改变“力”的强弱对比,“势”的运用以可能性为基础,基于“势”的战略活动体现更多的是艺术性。正由于“势”的难以计量性和艺术性,使得这一战略思维一直没能形成系统而明晰的理论体系,甚至连概念都模糊多样,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在呼唤“中国学派”

  “中国话语”的今天,发掘及彰明这一传统文化精髓显得迫切且意义深远。

  一、“势”与战略的辩证关系。

  ( 一) “势”决定战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种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对战略具有决定性。宋代陈亮提出: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3],孙中山也意识到“大势所趋,潮流所至,没有方法可以阻止”[4],“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向。而柳宗元所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5],则表明“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所以,古人把“知其势”作为“治天下”的本原。“故夫势者,天下之至神也。

  合则治,离则乱; 张则盛,弛则衰; 续则存,绝则亡。

  臣尝考之载籍,自有天地以来,其合离张弛绝续之变凡几见矣,知其势而以一身为之,此治天下之大原也”[6],在古代,“势”是战略的首要考量因素。

  同时,“势”是战略谋划与实施的场域,是战略活动的外部大环境,具有时空的普遍性。“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7],“势”是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的普遍规律的抽象概括,名称不变,但有不同表现形式,不仅空间上覆盖战略活动的各种环境,还在时间上贯穿战略活动的各个阶段。战略在这种场域和大环境下是顺应还是背离“势”,在“势”中处于有利还是不利位置,决定着战略成败和战略实行的难度与成本,同样的战略在不同的“势”下所造成的结果和性质也会不相同。

  ( 二) 战略反作用于“势”.

  “势”虽然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决定性,战略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善加利用以影响战略的发展,还可以谋势布局,以创造出大势所趋下的对自身有利的局部“势”.一方面,“势”由很多有效力的因素构成,比如历史趋势、地理空间、人物、联系、情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合力才能形成不为局部左右的“大势所趋”的不可抗拒性。但每种效力因素都能对局面的演变造成一定的影响力,战略谋划者可以通过改变部分效力因素来加速或者迟滞“势”的发展节奏,强化对己方有利的效力因素,扩大对敌方不利的因素,从而使“势”更适合己方的战略实施。

  另一方面,“势”具有变易性,在变化中会被战略所影响,甚至被主导。首先,“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王夫之指出: “时异而势异”; 同时“势”的存续具有时效性,“势”的决定性作用也会消弱,此时如果战略谋划得当就可能创造出新的态势。

  如《三国志》中诸葛亮说服孙权联盟时谈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9],以此比喻曹军已极度疲惫,战斗力大减,孙刘两家只要结盟抗曹就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次,战略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势”的变化。贾谊在分析秦朝灭亡原因时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0],暴秦由于不实行仁政,导致反抗不断,刚统一天下就由攻势转守势。第三,“势”会因空间而变化,王阳明指出: “苟势或因地而异便,则事宜量力以乘机”[11],这就要求战略谋划者善于应变,通过重新配置各种可能对战略产生影响的有效力因素,创造出一种有利于预期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势”,而不是被动地观望应对。

  二、“势”的战略效用。

  ( 一) “势”的效力形成因素。

  “时-势”: 由于历史潮流和时代精神具有不可逆转性和决定性,所以,由“时”产生的“势”是最具效力、也是最具决定性和最关键的战略因素。在古人的战略思维里,“势”具有“历时性”,“时势”是以未来趋势为朝向,“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12],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所有的战略都得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对不可逆的未来趋向的把握来提高获胜几率。

  “形-势”: “形”也能产生“势”.在古代军事学里,形状里蕴藏有潜能和威力,把己方力量配置成一定的形状就能产生出一定的效力,比如军队阵形的布置和变换一直在战争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阵形设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形状将己方力量做最大发挥,使其超过简单的力量的相加。其次,“形”还可指形式,通过变化莫测的己方力量发挥形式,让对手难以把握,通过“形”对“势”的强化作用,获取对抗时的有利地位。

  “局-势”: 格局也是影响“势”的重要因素。处于什么样的利益格局,局内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决定着局内各战略主体是敌还是友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各主体采取不同的结盟或敌对的外交策略。其次,在一定的战略格局内,各战略主体的力量配置是均衡还是不均衡,也直接影响着各方是否具备优势,是依附强者还是兼并弱者,是保持平衡还是重构力量结构,由此形成不同的战略态势。

  “气-势”: “气”是指战略主体的精神面貌与状态,执行战略的坚决程度和忍耐力。在《唐李问对》中,李靖将这种精神力量描述为“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13],而宋朝许洞则认为“将有威德,部伍严整,士有余勇,名誉所加,摄如雷霆,此之谓气势者也”[14]21.由“气”产生的“势”对己方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最终会转化成对敌方的精神和斗志优势,甚至对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作用。比如《草庐经略》载“兵胜在气胜”[15],《淮南子》里也提出“胜在得威,败在失气”[16].

  ( 二) “势”的战略效果。

  首先,“势”可将战略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法国汉学家余莲将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思想解释为: “‘德’便是那使万物固有的现实化不断地更新的动力,‘道’是这个无限开展的统一原则。放在说明宇宙的大进程之连锁变化的一端,‘势’这个字同时指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及由各个情况衍生出来的每一个个别趋向。就是这个‘势’使最微小的潜在可能性,即使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变成具体的现实。”[2]195所有的战略规划都把是否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作为基本立足点,找到战略实施中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潜在可能性,在必要的时候将其转化为现实,“一动而不可止者,势也”[17],从而对战略的实施产生势不可挡的加速、加力等作用。

  其次,“势”可以影响敌我双方力量的发挥,决定双方力量强弱对比和干扰双方力量的集中与分散。对己方而言,“势”可强化己方力量,增加己方力量的作用效果和作用范围。《孙子兵法》所言“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18]58,形象地把这种效果比喻为高山倾斜面对圆石产生的加速作用。对对方而言,己方有利之“势”中多种效力因素的布置会牵涉对方的力量与资源,使其不能形成合力,从而消解掉对方的优势。同时,这种“势”还能增加逆势而行者的难度,对对手起着迟滞、阻止或改变行进方向的作用。

  第三,“势”可以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迫使对手就范,即孙子所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战略主张表现出一种优雅风度: 战争的主要内容是智谋,是理智的谋划与准备,是将敌方诱入或逼入精心构设的无望境地,以致其不战而屈,不战而降。”[19]“势”在战略运用中的要诀在于通过高超智谋进行战略效力构成因素的布置,使其在未来产生某种可能性,形成不可逆转的有利局面,迫使对手就范,追求的是战前定胜负,战略谋划能力上见高低,而不是战时进行力的对抗。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