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

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7634字
标题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真正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山西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敌后游击战争的诞生地和兴起地,在这块民族抗战的热土上,充分验证了游击战争的巨大战略作用,初步奠定了其在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敌后游击战争之所以首先在山西取得成功,并为尔后将之由山西推向华北以至全国更广阔的敌后地区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基础,除毛泽东、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正确决策、部署和强力推动,以及山西卓越的地理优势外,还在于当时山西形成了华北乃至全国所独有的抗战特殊局面,开创了首个全省性的敌后抗日战略根据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率先得到贯彻和实践,八路军自身和抗日地方游击武装、人民自卫武装最先在我省得到迅猛发展,党的军事战略转变也在三晋大地上成功实现,而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山西在抗日战争史上重要而特殊的战略作用、战略地位和突出贡献。

  一、敌后游击战争率先在山西打响并蓬勃兴起

  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是毛泽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一贯力争和强力推动、中央政治局在洛川会议上确定的人民军队的作战原则,是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独当一面,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真正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战略配合,对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敌后游击战争最早诞生、最初发端、最先兴起于山西,其战略作用、战略地位也最先在山西得到充分验证和初步奠定。1937 年 9 月八路军入晋后,即首战平型关,取得中国军队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抗击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党实行游击战争战略以后打胜的第一个游击战。抗战时期,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所进行的游击战,既有单个游击武装小型、分散和随机性的游击战斗,也有多个游击武装集中统一、有计划的联合作战的游击战役。需要指出的是,平型关大捷开始前,虽然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与阎锡山商定的是第一一五师以运动战配合晋绥军的平型关会战,但事实上,平型关战斗与此后进行的被称为"典型的游击战"的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一样,也是"典型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三师主力接着全力以赴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发起的忻口会战。在战役进行期间的近一个月时间内,八路军各部先后在北同蒲路、正太路翼侧和晋西北、晋东北、察南、冀西等敌后地区相继取得雁门关、阳明堡、长生口、七亘村(两次)、黄崖底、广阳、户封等一系列游击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赢得了国民党参战官兵的高度赞誉。

  太原失守后,在华北国民党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共产党的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而当时,党内、军内对游击战争的重要性认识并不一致,并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严重的争议甚至对立。毛泽东在迅速部署山西敌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为此不厌其烦地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他强调:"坚持山西游击战争的方针,是中央已定下的方针,谁也不应该对此方针发生动摇。""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此后到 1938 年春夏,八路军各部在山西四区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进一步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午城井沟和多次反日军对根据地多路围攻等更广泛的游击战的胜利,使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真正打出了游击战的声威。毛泽东对这一时期山西游击战争发挥的巨大作用充满了信心,予以了高度肯定,指出:"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我之包围好似如来佛的手掌,它将化成一座横亘宇宙的五行山","把法西斯侵略主义者,最后压倒在山底下,永世不得翻身".

  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迅猛开展和卓越表现,不仅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彻底粉碎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基本消除了党内、军内对游击战的怀疑、动摇,有效影响了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不屑看法,充分验证和初步奠定了游击战争在抗战中的重大战略作用与战略地位;而且敌后游击战争在山西敌后战场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和重大成功,为党和八路军下一步将之推向全华北和更广阔的全国其他地区,牵制、抗击和歼灭敌人的更多有生力量,撑起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同时,人民军队通过与自己空前强大的民族敌人血与火的正面胜利交锋,更经受了严酷的战争考验和锻炼,切实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无疑是敌后游击战争继山西之后在华北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逐步形成燎原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山西敌后战场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重大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二、山西抗战在华北乃至全国特殊局面的开创,为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我们知道,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就与晋绥当局基本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是我党开始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最早的成功实践,对于此后山西迅速成为华北抗日救亡的中心,为党在政治、军事、经济包括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广泛集聚抗日力量,为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能够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与晋绥当局实行密切合作,创造抗战特殊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条件,使八路军东进抗日有了可靠的立脚地;更为重要的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通过信函或面晤协商等方式,与阎锡山较为顺利地就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兵员补充、后勤保障、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创建战动总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等达成了协议。从阎锡山当局来说,随着日军迅速向山西分路进逼,特别是其侵华战火燃进山西之后,晋绥军一败再败,节节溃退,使山西战局势如累卵,省城太原也面临不保。

  在此情况下,阎锡山更是渴望共产党、八路军能够加速与之协力抗击日军,挽救山西危局。这就为双方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上更为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切实的基础。随之,双方先是通过共同成立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显示了政治上的成功合作,接着通过协同发起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以及整个太原保卫战,展现了两军在军事上的成功合作,从而一起携手开创了在华北乃至全国所独有的团结抗战的特殊局面。

  山西抗战特殊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正如毛泽东当时所指出的:"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这一特殊局面的开创,显然也为随之而来的党和八路军下一步开始全面创建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条件。

  三、山西作为华北乃至全国首个全省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首先在山西蓬勃兴起创造了回旋空间和战略依托

  敌后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彼此是互为依存、互为支持的关系。没有根据地的创建,游击战争的开展就没有战略依托,没有回旋的空间,就难以持久坚持;同样,没有游击战争的广泛而有力的开展,则敌后根据地既不可能成功开辟,更难以巩固。党和八路军之所以能够在山西敌后首先发起和广泛开展大规模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是与此同时在山西四面开创了使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巩固的战略立脚地、回旋地和支撑点。

  1937 年 11 月 8 日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在山西各军大溃",多数短期不能再战;阎锡山率晋绥军残部大都退往晋西南、晋西北,全省沦陷或即将沦陷地区各级政权基本瘫痪,散兵游勇溃散各地,汉奸政权纷纷建立,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在这种华北广大地区几近全部沦丧、全国片面抗战再难继续、全面抗战尚未到来的青黄不接的严重危机时期,将山西创建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和今后兴起与支撑华北乃至更广大地区全面抗战的战略支点,以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推动华北以至整个敌后游击战争的普遍开展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随着太原的失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立即对八路军各师重新部署,明确提出这时"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据此,八路军总部迅速具体部署第一一五师聂荣臻部、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山西实施战略展开,相继分兵挺进以晋东北为中心的晋察冀、以晋东南为中心的晋冀豫和晋西北、晋西南地区,开始集中全力全方位地展开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在山西各地党组织以及牺盟会、动委会、群众抗日团体和新军的有力配合下,八路军各部先后组成若干游击支队,一面在敌后与日军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一面在因日军进攻而致蒋阎军政力量不能履行抗战职能的广大县区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恢复发展党组织,广泛组织地方游击队,猛烈扩大抗日武装,着力改造旧政权和建立抗日新政权。到 1938 年春夏之际,经过仅仅几个月血与火的艰辛努力,山西四面各抗日根据地即基本形成。

  山西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全省性的抗日根据地,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当初提出并实施"经营山西"战略,及早布局、精心运筹、成功实践的结果,是发动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坚持长期抗战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一步,也是在这一战略大格局中布下的最关键的一个"活眼".它的创建,从局部来说,首先使党和八路军在山西全省发动和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有了可靠的立足地和坚固的居守阵地,更是山西抗战能够持久坚持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战略全局来说,使山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牢靠屏障,始终成为党中央联系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和交通要道,始终是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转战和驻节之地,一直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尤其是最终成为实现八路军发动和坚持华北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敌后游击战争这一党中央最初设计与布局的战略目标的力量发展壮大之地、开拓前进实行战略展开之地、发展巩固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支点和战略依托。可以说,在整个敌后抗战史上,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山西在党创建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其总体上体现的战略价值和发挥的战略作用,无出其右者。

  四、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战略最早在山西得到贯彻和实践,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勃兴创造了根本条件

  敌后游击战争是人民群众的战争,人民战争是决定胜敌的关键因素。没有民众的支持和兵民的密切配合,一切形式的抗战都难以持久。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蓬勃兴起并随之在华北以至更广大地区持久地发挥其重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华北及其他地区迅速瓦解并难以坚持,都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没有民众的军队准打败仗,没有民众的战场只能放弃。"《大公报》随军记者张高峰当时在其所写的一篇《有问题的战场》的战地报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

  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反对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认为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引导中国的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