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

关于纪录片《金门战役检讨》的几点疑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9 共5625字
摘要

  近年一部根据解放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刘亚洲上将同名小说改编的纪录片《金门战役检讨》在军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片中再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参战官兵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的惨痛军史,影片穿插了作者的感慨与反思。笔者对写毕于 2001 年的原文进行了研读,总的感觉:作品敢于直面历史,文笔酣畅,激情肆意,观点犀利,发人深省!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应当基于历史的真实与学术的严谨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就削弱了作者过人的天赋体现的思想性与感染力。

  原文值得商榷之处:依据作战规模、影响,把"金门战役"定为"金门登岛作战"是否恰当些;对"金门战役"的战略意义是否估价过高;用"金门战役"类比未来台海可能的战争是否过于粗糙;评价"毛泽东是一位大陆战略家,他可在陆地上将蒋介石八百万精锐鲸吞,但金门战役却败了"是否过于轻率;评述"蒋介石是旧军阀的克星,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克星",用语妥否;论述"战争胜负取决于将帅",说法偏颇……瑕不掩瑜,作为文学作品,给予读者、观众的信息、感触是足够的,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引发的思考。

  一、关于"客观规律"

  作者详细描写领导者如何轻敌、部队如何蛮干、准备如何仓促,第一梯队登陆后建制打乱,盲目冒进、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简而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时任 28 军的副军长及下属各级,竟然不对客观情况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分析,主观臆断,一厢情愿决策部署渡海登岛作战。事非经过不知难,客观世界事物之间联系纵横交错,枝蔓丛生,联系虽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是更充满随机、不确定、不稳定性。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决策立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时,对领兵出国作战的彭德怀交代的作战原则竟是"不做办不到的事",其用兵之谨慎,指导之精细可见一斑。这不是胆小,这是基于深厚的社会实践对客观规律的深谙与敬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利令智昏是金门战役失利的罪魁祸首!心理学证明,人在心理遭受重大冲击或高度亢奋状态时,非智力因素占主导,会导致极不理智的行为后果。因此人要时刻保持理性,保持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注重警醒、修炼自身,竭力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不能不引起世界反弹,由此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愈来愈复杂。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在这场全方位、持久的博弈中,国防实力必将是一切文明手段用尽后的最后一道安全阀。为此我们除了对世界与国内两个大局的规律进行探索和运用,作为军队务必深入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和制胜机理并用于指导国防建设和作战,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遏止战争或赢得战争,那么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梦想就可能实现,否则就会被中断,陷入历史的万劫不复,恶性循环。

  对客观规律的虔诚与孜孜不倦地探索、运用,共产党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恰恰也正是漠视客观规律,主观臆断,却输了一场渡海登岛战役,数千忠勇的热血男儿倒在了新中国成立的黎明,这就是客观规律的公正与残酷!

  二、关于"个体的价值"

  作者超越阶级局限性对国民党将军胡琏予以中肯评价,写道:"胡琏早年毕业于黄埔四期,是蒋介石的嫡系弟子,靠对日作战逐步晋升,在敌我双方均有较高声誉,淮海战役期间被围侥幸脱逃,后重组十二兵团,给我金门登岛作战部队制造重大灾难,杨勇说,我们宁可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这叫同为兵团司令的黄维情何以堪".

  古人云,"成就大业,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但是领袖人物在一定时期起关键作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事在人为,无论民主体制还是专制体制,最终的决策与操纵者还是个体,人类文明的精华最终只能集中体现在活生生的个体身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伟人,成为改变历史的伟人,一方面他掌握理论,顺应历史趋势具备理性自觉与使命意识,另一方面他拥有地位或影响群体具备资源、能力。衡量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他改变的社会人群多少、影响的长远、深度。

  如果这样衡量个体的价值,那么处于特殊时刻、特殊位置的平常个体也可改变历史。如:很多对历史具有转折性影响事件的引发源于没有一个必然性过程的意外和似乎偶然无端的个人意志。如在皇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即便昏庸君主的喜笑哀乐也会左右国家政治,影响民众生存状态,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辨证看待个体的价值,一方面要看到普通个体聚集的能量及特殊时刻、居于特殊位置的特殊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个体的局限与偶然性。真正的人才是切实掌握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改造自然、社会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社会进步的真正推动者,任何想达成一定目标的团体乃至国家,必须要有相应的各门类专业人才支撑,否则再美好的设计无异于空中楼阁。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强军梦、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性工程,人才的培养有普遍规律,特殊人才的造就具有差异性。在一定物质与基本知识基础上,结合实践进行系统知识灌输,尊重个体的独立人格,赋予一定自由,用有价值目标、美好情感激励,可大量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对于有独特经历,个性复杂、独特天赋、独特心智(包括精神病患者)人才,社会要宽容、善待,在控制危害前提下,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当前,破解中国人才的症结在于破除官本位思想,营造只要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就得到社会同等尊重的机制、环境,这要求社会系统变革。2009 年 lO 月 26 日,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杭州高等教育论坛直言:中国最大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在官场。可悲、可叹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在 21 世纪信息网络时代还在迷恋官本位。官本位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它是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分配社会有限资源维持社会稳定的统治秩序,这种体制经济上压榨,政治上控制,人格尊严上歧视广大下层人民。

  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孤岛,蒋介石在大势已去的关键时刻起用胡琏固守金门,竟然起死回生走活了经营台湾这步死棋,创造了绝对劣势之下局部相对优势,这就是人才的作用。

  三、关于"政治与人道主义"

  《金门战役检讨》沉重讲述了关于战俘的问题,当年遣返回大陆的战俘,大都被开除军籍,甚至判了死刑,幸存者在"文革"中又被当成"叛徒"百般折磨,1983 年恢复享受政策时大部分逝世,作者评点到"苦战三天,受苦三十年".可能碍于复杂原因,太多感慨、太多心酸、太多情感难以表达!

  读到此处,笔者的眼泪情不自禁涌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同胞该经受多少苦难和冤屈呀! 东西方对待战俘的方式迥然不同,其复杂原因可从历史、文化、传统、甚至哲学的层面去挖掘。

  (一)西方关于人学的历史

  思想界认为西方人学历史的演变轨迹可从其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去探寻。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由于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工商业不断发展,为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也为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提供条件,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14 世纪中叶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迅速扩展到西欧各国,16 世纪在欧洲盛行,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本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性,代表人物是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是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发展的序幕。18 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趋定型,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社会科学领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卢梭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共和制,康德的人非工具等先进的理论广为传播。这是西方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欧洲政治体制建立确立思想基础。

  结论是西方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是有广泛、深厚的民意基础与理性、人道的思想传统的,完善的西方政体是经过广大民众充分参与、抗争,按三权制衡原则设计的,民间的意志与思想是可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

  (二)中国历史的演变

  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经过一千三百多年发展历经夏、商、周王朝到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5年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的封建社会则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自然分割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正是由于处于高原、大漠、海洋环抱的客观地理环境,形成了大中华的民族聚集体,也正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善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海外文明的冲击影响有限,中国的封建社会极其稳定、漫长。思想奔放、个性张扬的春秋战国,最终被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代替,因此相比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强调个体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服从与责任,强调社会等级,主张协调反对以暴抗暴,忽视个体的人性,总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必然要求与之一致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道德规范。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代史,是屈辱悲怆、救亡图存,战争与革命的历史。翻开世界历史,当 17 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车轮滚滚向前时,就注定了这个古老封闭的封建大国多舛的命运。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发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后以中日甲午海战宣告失败;接着,光绪皇帝领导的进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改革的百日维新亦夭折;进入 20 世纪,随着科技、现代工业发展,尤其交通、军事、通信技术使垄断资本主义掠夺瓜分世界市场愈演愈烈,此期间,国际社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形成两大条约,即凡尔赛条约与雅尔塔协定,相应国际秩序由相互隔离至局部冲突、世界大战至总体相连,科技革命、文化交融、利益交织、意识形态对峙成为冷战背景下人类社会演变的主旋律!

  在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夹缝中,中华民族绝处逢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生。应该说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在内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凤凰涅 !

  (三)对待战俘方式的原因梳理

  阐述中国历史,是提供解读中国现代历史中诸多复杂现象的钥匙。梳理的理论要点:第一,中华民族虽然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从未有过真正的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第二,当人类进入 20 世纪,西方迈向现代文明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陷入帝国主义的绞杀,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旗帜,其思想启蒙的萤火很快被救亡图存紧迫性覆盖,民族集体的生存高于单个的人性。第三,中国革命战争的残酷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与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坚持到胜利的。第四,苏联的体制、意识形态包括处置战俘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根深蒂固。第五,在严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没有足够时间甄别所谓的"叛徒".第六,新中国成立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理论深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理论高度,理应具备相应的人文情怀与人道主义,然而毛泽东也无法超越时代客观条件的局限性。第七,历史的真实演变。"文革"十年,道德、伦理、文明的践踏波及社会每个角落,整个民族都在受难,更别说遣返的战俘?

  由此在崇高的政治口号下,我们心安理得不加甄别对所谓的阶级敌人进行专政;由此我们打着政治的幌子推脱个人道德良心责任对明知无辜的人进行摧残;由此我们打着加快历史进程的旗帜,不惜牺牲少数无辜的群体。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名著《九三年》中评价 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强烈指出,在绝对的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

  "文革"十年,当国民经济几乎崩溃时,中华民族又一次在绝望中猛醒。打开国门,西方世界并不是想象的人间地狱,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丧钟迟迟未敲响,科技革命引爆的空前生产力缓解了其固有弊端。关键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洞明历史的眼光、全盘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奠定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工业基础后,解决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抓住了后工业文明革命的链条,中华民族的巨型列车终于驶上一条人类文明主流的快车道。

  令人深思的是,在工业化、信息网络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历史确实给没给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足够的反思、沉淀、思想启蒙的时间。2012 年 12 月 14 日《财经》年会在北京举行,199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百岁老人科斯发表视频致辞,他说"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笔者亦有此同感:化解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必须开启民智,培育思想市场,这不仅仅是加强教育与文化建设,而是从源头上真正依赖重视人才,引导激发独立自由的思想百花齐放,让鲜活的思想在交锋、辩论、竞争中砥砺逼近真理,荡涤假、丑、恶,彰显真、善、美,维护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运行机制,导引社会健康发展,向更高层次文明跃进!

  政治与人道主义是一对矛盾孪生体,作为个体永远追求个性解放,平等、尊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政治是冰冷的,它必须立足现实,它总是维护统治者的核心利益,在民众的抗争下,在生产力容许前提下,统治集团逐步把自由、平等、尊严扩大到社会多数群体。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说,历史是动态的、实践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社会成员普遍觉醒,少数人的欺骗愚弄难以得逞,社会经济又发展到一定程度,真正合理的政治运行机制才得以建立。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社会,基于个性张扬与自由精神的人道主义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 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