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方法和思想启发

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作者:林全民
发布于:2021-03-05 共26403字

  摘    要: 针对帝国主义时代军队在阶级斗争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新情况,列宁提出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瓦解旧军队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坚持用民主主义精神去支持、扩大和发展军队中的运动是瓦解旧军队的根本方向,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士兵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心,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公开工作和隐蔽工作相结合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要方法。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对十月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被共产国际广泛运用到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实际斗争中去,从而推动了世界革命的大发展。

  关键词: 列宁; 瓦解旧军队;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列宁军事思想;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the armed force in the class struggle in the imperialist era,Lenin proposed that the revolution could not possibly succeed without a powerful army,and that disintegrating and winning over the old army was a crucial way to build a revolutionary army.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Bolshevik Party organization wa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ful dismantlement of the old army.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in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army was to support,expand and develop the movement in the army in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The soldiers,who were previously workers and peasants,were the focus of work in breaking up the old army. A combination of clandestine and legal struggle,overt and covert work was an important method adopted in dismantling the old army. Lenin's strategic thought of disintegrating the old army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was a development of Marxism,especially Marxist military theory. What's more,it was widely applied by the Comintern to guide the actual struggles of the communist parties in various countries,thus promoting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volution.

  Keyword: Lenin; disintegration of the old army; Marxist military theory; Lenin's military thought;
 

列宁瓦解旧军队的方法和思想启发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农民和广大士兵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工人的爆发、农民的起义和军队的‘哗变’这三条斗争支流汇合成一条巨流”1。列宁、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卓越的瓦解旧军队工作,使广大士兵和工人阶级一起成为十月革命的主力军。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革命不能没有军队的参与,而瓦解、争取旧军队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不仅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而且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

  国外学术界对于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研究当然首推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俄国武装力量在1917年的革命化过程,早就引起了众多历史学家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引者注)50年代中期以来,就这个题目出版、发表了不少着作和文章,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会。”2这些研究分析了列宁顽强争取旧军队的原因以及当时俄国其他政党争取旧军队的情况。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广泛运用,如乌索夫的《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3日本学者小西诚在《马克思主义军事论入门》一书中归纳了列宁关于军队工作及其战术理论的5个方面的内容。4西方学者们特别注意马克思和列宁革命策略思想的根本差别:“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最后将因阶级对立而引起自发的人民起义。相比之下,列宁并不想等待这一自发的革命时刻。因为它要基于一个先进的工业社会,以及一种在产业工人中同样发达的阶级意识,这两样在俄国都不存在。相反,他计划由一批坚毅、果敢、组织严密的职业革命家作为先驱,通过一场军事政变以暴力的方式夺取政权。”5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十月革命中瓦解旧军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如李景治的论文《俄国十月革命争取和改造旧军队的经验》6、吴伟的论文《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的民主化及其对十月革命的影响》7以及姚海的专着《俄国革命》8等等。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史实总结了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瓦解旧军队、争取军队革命化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总的看来,十月革命中旧军队的瓦解、崩溃及其重要意义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均对列宁丰富的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挖掘不够,忽视了列宁瓦解旧军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全面、深入地梳理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瓦解旧军队的重要意义

  旧军队是反动统治的堡垒,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不触动旧军队。历史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如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1871年的巴黎公社,都是因为资产阶级军队的残酷镇压而遭到失败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着重指出,任何取得胜利的革命的第一个信条就是打碎旧军队,解散旧军队,用新军队代替它。”9恩格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旧军队转变为人民的军队。他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军队变成了国家的主要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人民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当兵和养兵。军国主义统治着并且吞噬着欧洲。但是这种军国主义本身也包含着自身毁灭的萌芽……那时,君主的军队将转变为人民的军队。”10恩格斯坚信:“军队的瓦解和纪律的完全松懈,既是迄今发生的每次胜利的革命的条件,又是这种革命的结果,这是很明显的事实。”11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论述了瓦解旧军队的重要意义。

  (一)军队的本质

  军队本质问题,也就是指军队的社会属性问题,是一切军队理论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军队与社会制度、军队与政治、军队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被混淆、颠倒得面目全非,“军队往往被说成是超阶级的、不受政治支配的、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组织”12。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阶级社会诞生以来,任何军队都不能不打上深深的阶级烙印,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军队是维护反动统治“最主要的镇压工具”13。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的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性质问题的原则立场的前提下,把军队性质和社会制度、阶级斗争、国家机器等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军队的性质与某一国家的政策、与它的经济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有绝对不可分离的联系。武装力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充分地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本质。”14

  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理论出发,列宁认为军队不可能脱离政治,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15,而军队则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在各个地方以及一切国家里,常备军与其说是用来对付外部敌人,不如说是用来对付内部敌人的。常备军到处都成了反动势力的工具,成了资本用来反对劳动的奴仆,成了扼杀人民自由的刽子手。”16“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使军队不问政治,这是资产阶级和沙皇政府的伪善的奴仆们的口号,实际上他们一向都把军队拖入反动的政治中,把俄国士兵变成黑帮的奴仆和警察的帮凶。”17

  列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理论,分析俄国革命面临的形势与应该采取的战略、策略。列宁认为,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罪恶的沙皇专制制度。“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和它的整个经济文化制度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因此,军事上的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18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列宁也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再次强调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利用战争造成的危机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1914年8月,列宁在《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在各方面(包括在军队内、在战场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宣传必须把枪口对准各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府和政党,而不是对准自己的弟兄———其他国家的雇佣奴隶。迫切需要在各国军队中组织秘密的支部和小组,以便用各种语言进行这种宣传。”19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同样从军队是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强调瓦解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在《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中指出:“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一个组织!”20

  (二)瓦解旧军队是战胜、消灭资产阶级军国主义的重要方法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特性和特点之一便是军国主义,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把反军国主义的鼓动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个工作联系起来”2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只是在20世纪才达到的。”22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武装到了牙齿”23。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不断挑起战争,从而加速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军事化。“现在军事化正在深入到全部社会生活中。军事化成为一切。”24因而,“军国主义是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和在政治上压制工人阶级的主要工具。”25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认为如果仅仅采取“拒绝服兵役,举行反战罢工等等,纯粹是一种愚蠢行为,是可怜而怯懦地幻想凭赤手空拳反对武装的资产阶级,是梦想不通过殊死的国内战争或者一系列战争而消灭资本主义。”26

  根据1871年巴黎公社和1905年俄国革命的教训,列宁认为瓦解旧军队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消灭军国主义的重要方法。“除非通过人民的军队的这一部分反对其另一部分的胜利斗争,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下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方法,都不能战胜和消灭军国主义。光靠指责、咒骂、‘否定’军国主义,批评和证明它的危害性是不够的,和平地拒绝服兵役是愚蠢的。”27各种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错误思潮都不愿意通过瓦解旧军队来战胜、消灭资产阶级,其本质已经背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斗争方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出,帝国主义的军事化反过来将会促进人民的军事化。只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瓦解旧军队工作,就可以使得“军事化进行得愈快,反对资本主义的武装起义就来得愈快!”28

  (三)革命军队与革命事业的关系

  面对沙皇专制政府强大的军事机器,没有革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胜利。“军队中的运动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比立宪民主党的策略更准确地表达了在目前条件下解放斗争主要的和基本的形式的实质。”29“在军队中也进行阶级斗争的宣传,是社会党人的职责;在各国资产阶级发生帝国主义武装冲突的时代,变民族间的战争为国内战争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的工作。”30随着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纷纷通过扩军备战加强对工人阶级的镇压和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已经由进步变为反动,它使生产力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使人类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过渡到社会主义,要么一连几年、甚至几十年地经受‘大’国之间为勉强维持资本主义(以殖民地、垄断、特权和各种各样的民族压迫作为手段)而进行的武装斗争。”31在这样的时代,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只有通过反战斗争、社会主义宣传、瓦解旧军队等各种方式方法才能战胜、消灭军国主义,增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使各国“工人阶级重新担负起它的任务”32。

  列宁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以及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认为革命军队与革命事业的胜利密不可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不仅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精神上的优势是肯定无疑的,精神力量已占压倒优势;没有这种力量,当然根本谈不上什么变革。这种力量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这还不够。它会不会变成足以摧毁专制制度的极为顽强的(我们不能闭眼不看这一点)反抗的力量,斗争的结局将会告诉我们。起义的口号是用物质力量解决问题的口号,———按现代的欧洲文明来说,这种物质力量只能是军事力量。”33因此,列宁反复强调:“革命军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靠暴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问题,而在现代斗争中,暴力组织就是军事组织”34;“在20世纪这个时代(以及整个文明时代),暴力不是拳头,不是木棒,而是军队”35。

  列宁认为奴隶般的军队转变为革命的军队,不仅是俄国革命事业深入发展的标志,而且也是革命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的条件。“暴乱———游行示威———巷战———建立革命军队,这就是人民起义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终于走上了最后的阶段。”36在革命前的俄国,“沙皇政府最‘牢固的’和最后的支柱”37就是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征集的军队达到1500万,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控的军队也达到900万。反动军队成为反动政权的命根子。无产阶级政党只要坚持革命立场,就绝对不能忽视瓦解旧军队工作。列宁认为:“假使革命没有波及军队,那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严重的斗争……在一切真正的人民运动中,军队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一到革命斗争尖锐化的时候,就会引起真正的争夺军队的斗争。”38

  (四)旧军队的转变是建立革命军队的一个重要途径

  列宁认为,革命军队的建立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争取在旧军队中服役的工人和农民转到革命军队的行列中来,是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途径。旧军队起义不仅是建立革命军队的最早的尝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的开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革命军队的建立尚处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列宁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建立革命军队的成功之路。列宁认为:“(1)武装的无产阶级和农民,(2)这些阶级的代表组成的有组织的先进部队,(3)愿意转到人民方面来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就组成了革命的军队。”39其中,旧军队的转变不仅是“组织革命军队核心的尝试”40,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帮助其他部分革命军队的建立。革命士兵能够帮助工人和农民获得武器并掌握军事知识。

  当然,列宁对瓦解旧军队工作意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1905年俄国革命以前,由于客观的革命形势尚不成熟,俄国社会民主党“从来没有把军事问题提到第一位”41。1897年年底,列宁撰写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文,专门论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策略。但是,在这一重要着作中列宁仍然认为:“预先来讨论这个组织为了给专制制度以决定性打击将采取什么手段,例如,它将采取起义,还是群众性的政治罢工,或者其他进攻手段,———预先来谈论这个问题,并且要在现在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是空洞的学理主义了。”42列宁认为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谈论军事问题是不合时宜的。

  从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开始,俄国社会民主党已经比较广泛地开展了在军队中的宣传鼓动工作。《火星报》从第9号(1901年10月)起,根据列宁的建议开辟了“军队宣传问题”专栏。1903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军队工作的决议草案》,“提请一切党组织注意在军队中进行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和鼓动的重要性,建议竭尽全力最迅速地加强军官和兵士中的一切现有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固定下来”43。但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真正认识到瓦解旧军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在1905革命的实践斗争中。经过1905年革命的严峻考验,才“把研究军事问题和使人民群众熟悉军事问题提上了日程”44。正是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火热斗争中,列宁先后撰写了《革命军队和革命政府》《军队和革命》《军队和人民》《莫斯科起义的教训》等论着,系统阐述了瓦解旧军队的重要思想。在这些论着中,列宁通过分析军队的性质、军队和政治、军队和革命的关系,强调了瓦解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列宁强调加强军队工作重要性的思想,是在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修正主义者反对革命,更不用说积极开展军队工作和反战运动。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同国际的、国内的各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列宁指出:“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45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这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在工人阶级中间造成了一个人数不多的官僚和贵族阶层”46,因而特别加强了机会主义的力量。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取消革命,如俄国1908年斯托雷平反动时代产生的取消派、召回派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想。“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的思想政治内容是同一个,那就是用阶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放弃革命的斗争手段,帮助‘自己的’政府摆脱困境,而不是利用它的困难推进革命”47;“他们用明显的诡辩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生生的革命的灵魂,他们承认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切,就是不承认革命的斗争手段,不承认要用为采用这种斗争手段进行宣传和准备并用这种精神教育群众”4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绝大多数政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走向社会沙文主义。列宁尖锐地指出,“社会沙文主义就是熟透了的机会主义”49;社会沙文主义“在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队伍,是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50。第二国际实际上破产后,只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问题的正确立场,提出了“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51的正确口号。这一时期,列宁先后撰写了《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1914年)、《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年)、《社会主义和战争》(1915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年)等着作,毫不妥协地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沙文主义,痛斥战争的帝国主义本质,提出必须利用战争引起的危机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帝国主义战争变为争取社会主义的国内战争”52。列宁认为:“我们应当为在军队中采取大规模的(至少是集体性的)行动作准备,并且不只是在一个国家的军队中作这种准备,而且还应当根据这个方针来进行全部宣传鼓动工作。”53这一系列正确的纲领、路线,为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和理论准备。列宁不但指导俄国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积极开展瓦解旧军队的工作,而且帮助其他国家社会民主党开展瓦解、分化和争取反动军队的工作。1905年革命失败后,列宁被迫再次流亡国外,后长期侨居在瑞士。列宁积极帮助瑞士社会民主党的工作,要求瑞士社会民主党重视争取军队工作。1916年12月,他帮助起草的《瑞士社会民主党对战争态度的提纲》中,强调要“经常地在军队中进行宣传,为此要在军队中以及在应征的适龄青年中建立社会民主党的专门的小组”54。

  列宁也通过不断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来认识和强调对旧军队进行工作的必要性。1905年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失败后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列宁全身心地投入这场革命斗争中,并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1906年在《莫斯科起义的教训》一文中,列宁指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的第一大教训,就是“我们未能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力量,来积极、大胆、机智、主动地争取动摇的军队”55。1908年3月,列宁又在《公社的教训》一文中,在肯定巴黎公社“仍不失为19世纪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最伟大的典范”56的同时,也指出了巴黎公社所犯的两个错误,其中之一就是:“它忽视纯军事行动在国内战争中的作用,没有向凡尔赛坚决进攻,使巴黎起义取得彻底胜利。”57

  二、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方法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并且在革命胜利后为了指导世界革命的需要进一步提炼、升华这一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先后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年10—11月)、《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1919年12月)、《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月)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1920年7月)等一系列论着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以《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一文的概括最为简洁、精炼。

  列宁在其亲自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第4条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地有步骤地在军队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并在每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共产党人多半要不合法地进行这项工作,如果放弃这项工作,就等于背叛革命职责,这同第三国际的称号是不相称的。”58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并被作为“共产国际最重要的文件”59在各国共产党中广泛传播。1921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又制定了《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及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其中第30条更加详细地规定了瓦解旧军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当然,为了“以免有太多的材料落入资产阶级政府手中”60,此后共产国际在公开的决议和文件中把更为细致的瓦解旧军队工作的条款和要求严格保密起来了。据相关研究披露,“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机关曾制定共产党员在外国军队中进行瓦解工作的细则。共产国际档案里存有一份绝密文件草案:《在资产阶级武装力量(陆军、海军、警察、宪兵队、法西斯组织)中开展工作》。最后定稿的这份绝密文件命名为《军队内工作实施细则》。该文件由俄文译成了德、美、法三种文字,应该认为也被译成了中文。”61从《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到《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及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再到更为详细的《军队内工作实施细则》,其中关于开展瓦解旧军队的主要策略思想的论述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十分详细、具体的。综合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相关论述,其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瓦解旧军队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列宁认为:“为了支援和扩大群众运动,需要的是组织,更好地组织。”62只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才能把广大士兵们的怨恨及其自发行动变成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才能使旧军队的起义由分散的、零星的行动上升为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斗争,才能使士兵的起义同工人罢工、农民起义联合起来。一句话,只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才能使奴隶般的旧军队变成革命的军队,才能使革命斗争“更广泛、更集中、更自觉地进行”63。

  列宁提出的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一贯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64瓦解旧军队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要求建立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党组织,从而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列宁认为:“任何革命行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就不能持久。”65他强调:“任何一次战斗抽象地说都有失败的可能性,而除了有组织地准备战斗以外,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减少这种可能性。”66在领导开展瓦解旧军队工作中,列宁、布尔什维克党正是通过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党内外种种反对瓦解旧军队的错误思想。

  布尔什维克的瓦解旧军队工作实际上就是从在旧军队中建立秘密党组织开始的。1903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在为大会起草的《关于军队工作的决议案》中提出:“代表大会认为在军队中供职的社会民主党人最好成立单独的团体,使这些团体在地方委员会中有一定的地位(作为委员会组织的分支)或在中央组织中有一定的地位(作为中央委员会直接建立并归中央委员会直接领导的机关)。”67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在旧军队中发展壮大党组织的最早规定,其基本原则一直坚持到十月革命胜利。列宁认为,“去从事建立军队党组织和小组的开拓者应该是工人出身并有革命斗争经验的进步士兵”68。俄国1905年革命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军队中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发展。“早在1905年革命期间,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就派约·费·杜勃洛文斯基、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罗·萨·捷姆里雅奇卡和其他着名的革命家到军队中去开展工作。”691906年11月,在列宁亲自指导下,俄国社会民主党军事和战斗组织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芬兰塔墨尔福斯召开。这一会议通过的《关于党在武装起义中的作用》决议强调:“(1)党应当考虑到无产阶级、军队和农民过去历次发动的经验,而使自己的组织机构适应革命斗争的成熟的形式;(2)我们的军事和战斗组织应当在这一方面进行工作,以保证有计划地参加领导武装起义。”70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在旧军队中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一直坚持斗争。1912年,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准备起义,他们秘密派绍特曼为代表到法国巴黎向列宁寻求帮助。列宁为了有组织地领导水兵起义殚精竭虑,他在和阿·马·高尔基的通信(1912年8月25日以前)中焦虑地指出:“没有组织,急得想哭!!如果您同军官们有联系,应当尽一切努力组织组织。水兵们斗争昂扬,但可能又会白白牺牲。”711914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成立领导秘密工作的中央组织部的决议》提出,“鉴于秘密工作的条件,成立一个中央委员会的特别部门直接领导秘密的组织工作”7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积极号召开展反战运动。残酷的战争不仅极大地激化了俄国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而且使人民群众武装起来。俄国农村中有一半的男劳动力被征召入伍。“俄国在战时征召了1500多万士兵,另外还有300万人在各种半军事组织中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其动员人数超过了英法的总和。”73列宁号召利用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危机来加速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进程。1915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要求:“在政府和资产阶级实行戒严、取消宪法规定的自由的一切地方建立秘密组织。”74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在旧军队中发展党组织,使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中占的比重非常大。例如在二月革命后的北方战线,“该战线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在5月至7月间增加了两倍,在军队中建立起近100个党组织。其中,各拉脱维亚团党员人数增长最快,3月份仅有70人,到7月份达到1537人。”75整个十月革命时期,“据某些统计数字,士兵占……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的三分之一”76。

  (二)坚持用民主主义精神去支持、扩大和发展军队中的运动是瓦解旧军队的根本方向

  列宁反复强调不能把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对立起来,二者既有区别更有密切的联系。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不仅不会妨碍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77俄国社会民主党不仅要积极参加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而且必须首先积极开展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无产阶级作为一个历史阶级,如果不经过最彻底和最坚决的革命民主主义的训练而要战胜资产阶级,却是根本不可设想的。”78在军队中开展的民主主义的斗争,为旧军队的革命化转变、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空前野蛮和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决定了俄国首先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才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俄国革命特点就在于: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其斗争手段来说却是无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直接追求的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能够直接达到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没收大量的贵族大地产,即1792年和1793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大部分已经实现了的一些措施。”79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俄国社会现实出发,制定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正确路线,正确处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为瓦解旧军队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那一刻开始,列宁就强调要用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人民,而“军队是居民的一部分”80。1894年,列宁在其撰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指出:由于“俄国中世纪的半农奴制度的残余还异常强而有力(比西欧),它像一幅沉重的枷锁套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身上,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81,因此,“一般来说,俄国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信徒,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应该把自己称为社会民主党人,并在自己的活动中始终不应忘记民主主义的巨大重要性”82。事实上,沙皇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反动军队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俄国营房往往比任何监狱还恶劣;任何地方也不会象营房这样压制和压迫个性;任何地方也不会有这种触目皆是的折磨人、毒打人和凌辱人的现象。现在这种营房也变成了革命的策源地。”83因此,列宁认为:“军队中旧的奴隶制度(即把士兵变成武装机器,把他们变成镇压任何自由意愿的工具的制度)”84是其最终必然瓦解的根本原因,军队“不能置身于争取自由的全民斗争之外”85。列宁提出要“以真正彻底的、坚决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精神去支持、扩大和发展”86军队中的运动。历史的发展证明,革命民主主义精神是瓦解、击垮沙皇军队强有力的武器。在1905年革命中,彼得堡士兵们就提出了广泛的民主要求,即:“有权穿着军装‘同所有公民一样’参加一切会议;有权在营房中阅读和保存一切报纸;信仰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完全取消一切在营房以外对上级的敬礼;取消勤务兵;取消军事法庭并且把一切军事法庭的案件交给一般民事法庭;有权提出集体控告;有权在长官稍有打人的意图时就实行自卫。”87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中自发的民主化运动更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布尔什维克旗帜鲜明地支持这一运动,从而加速了旧军队的崩溃。二月革命以后,士兵委员会拥有巨大的权力。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北方前线,一个“军的士兵委员会决定把43师从作战第一线调出,作为预备队,而由相邻的第37师沿战线展开,占领空出的阵地。当43师正要撤出并充任预备队时,第37师的委员会却决定不接替43师的位置。参谋长和军官们花费了两周时间才说服各团同意接防”88。当然,布尔什维克党瓦解旧军队的行动遭到了旧军官的极端仇视,这也从反面反映了军队民主化的成就。一些旧军官抱怨:“在前线出现了令人恐惧的事情:军队的大部分逃跑了并成为强盗。所有优秀的将官都被撵走,从最有才干的、掌握苏沃洛夫作战方法的开始,如尤登尼奇;列奇茨基、阿列克谢耶夫、鲁兹斯基、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全都被撵走,暂时只留下一个布鲁西洛夫,还不知能否长久?”89这些蚍蜉撼树的哀叹自然无法阻挡滚滚的历史车轮。1917年4月,列宁亲自起草的《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小册子中强调:军官“不仅应当选举,而且军官和将领的每一个行动都应当受到专门选出的士兵代表的监督”90。也是在这一小册子中,列宁认为士兵自动撤换军官“从各方面来说都有好处,都有必要。士兵只听从选举出来的当权者,只尊重这样的当权者”91。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亲自起草的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宣言———《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再一次强调:“将使军队彻底民主化,以维护士兵的权利。”921918年1月,列宁在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宣告:“旧军队,即对士兵实行严酷教练和严刑拷打的军队已经成为过去。这种军队已经被废除,已经彻底摧毁了。(鼓掌)军队的完全民主化已经实现了。”93

  (三)坚持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广泛性群众性宣传工作是瓦解旧军队的根本方法

  旧军队的革命化转变是耐心说服和长期宣传、鼓动的结果,不是靠消极等待可以得来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思想灌输和政治教育,才能唤起广大士兵的阶级觉悟、激发广大士兵们对专制制度的无比仇恨。“这种仇恨长期隐藏在闭塞的、迟钝的、无知无识的奴隶的心中,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奴隶生活的屈辱,这种仇恨就会引导他们去建立最伟大的历史功勋。”94沙皇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欺骗、诱惑、收买、威吓军队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与此截然相反,革命力量必须尽一切可能鼓动、引导和争取军队。列宁尖锐地指出:“常备军是脱离人民的军队,是训练来向人民开枪的军队。如果不在军营里把士兵关上几年,不在那里对他们进行惨无人道的严格训练,难道他们会向自己的弟兄工人和农民开枪吗?难道他们会去反对饿着肚子的庄稼人吗?”95

  欲动天下,必先动人心。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争取广大士兵,“宣传工作就提到了第一位”96。早在1897年《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一文中,列宁就提出“社会民主党人将利用专制制度警察压迫的每一表现向工人们指明,这种压迫如何落在一切俄国公民头上”97。1902年,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高度评价报纸宣传的重要性,并认为:“除了利用全俄报纸之外,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培植起强有力的政治组织。”98“‘生动的政治工作’也只能从生动的政治鼓动着手,而生动的政治鼓动又非有经常出版并且正常发行的全俄报纸不可。”99列宁认为,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是共产党人领导群众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常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100同时,“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1011903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军队工作的决议案》强调:“代表大会提请一切党组织注意在军队中进行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和鼓动的重要性。”1021905年革命中,列宁号召“必须吸引士兵参加工人集会,加强兵营中的鼓动工作,扩大同军官的联系”103,并强调:“在国内战争中不能有中立者……军队不可能是,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会是中立的。就是在目前,它在极其迅速地分裂为自由的军队和黑帮的军队。我们要加速这种分裂。”104根据1905年俄国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列宁指出:“在运动像现在这样一日千里异常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报刊领导全党。还要创办一些生动活泼的、灵活的、迅速的、简短的传单式的简报,通过它提出主要的口号,总结主要的事件。”1051906年3月,列宁在起草的《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再次强调:“必须加强军队工作,就是说,为了使运动取得胜利,只靠军队的哗变是不够的,必须同军队中已经组织起来的革命民主分子直接达成协议,以便对政府采取最坚决的进攻行动。”106

  在某种程度上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广泛群众性的宣传工作的结果。在沙皇俄国的极端专制统治下,在军队中的宣传、鼓动工作自然困难重重。但是,列宁毫不放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亲自撰写过《反战传单》(1915年8月)。107列宁的一生就是不断宣传和组织革命的一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列宁先后编辑过的报纸多达40种。列宁在填写证照时总是在“职业”一栏填写“新闻记者”。他曾经明确表示:“我最大的希望和幻想得最多的就是能够为工人写作。”1081900年12月24日,列宁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第一个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1905—1907年第一次俄国革命期间,列宁先后创办了《前进》《新生活》《浪潮》《回声》《无产者》等报纸。1908—1912年,列宁参与《工人报》和《明星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12年5月5日,列宁领导的群众性工人日报《真理报》问世。1917年二月革命后,“到6月份《真理报》已有8.5万份的发行量。《战壕真理报》、《真理之声报》、《士兵真理报》共有7.5万份的发行量。在前线,春天时部队每天能够收到约10万份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和传单,基本上每个连都能看到;到7月初,每天收到的布尔什维克报纸和传单达到了32万份。在每个营、甚至每个连都有布尔什维克宣传员,他们的活动受布尔什维克军事组织的领导和监督。”109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宣传、鼓动的结果,最终在广大士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从1916年开始,军队中已经出现了大批逃跑和瓦解的迹象。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军官和士兵的传统关系被颠覆,士兵成为军队的主人,士兵委员会实际上掌握着军队。

  (四)坚持直接面向身穿军装的工人农民———士兵,把士兵作为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心

  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军队内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性。军队中绝大多数的士兵来自贫苦农民和城乡无产者,“士兵们从将军和军官集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阶级敌人———贵族”110。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在军队里面表现得更加野蛮、残酷,旧军队内部无所不在的专横和暴力使士兵和军官之间的阶级斗争不断尖锐化。沙皇军队“和俄国整个农奴社会制度是完全适应的……兵营中充满着极其使人愤怒的无权现象。工农出身的士兵毫无保障,人格受侮辱,横遭勒索,总是被拳打脚踢。有权有势的人却有种种优待和豁免。”111“军政界的官僚像农奴制时代一样寄生成性、贪污受贿。军官们都是些不学无术、很不开展、缺乏训练的人,他们和士兵没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不为士兵所信任。”112因此,列宁主张把瓦解敌军、争取军队的重心放在广大士兵一边,希望通过革命思想的影响把反动军队“变成革命的军事学校。”113。

  列宁认为,以士兵为中心也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缺点……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14军队的基本群众就是广大士兵。实际上,“他们(指军队士兵)是有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是人民的一部分,是我们社会中某些阶级的迫切要求的表达者。”115由于当时俄国比较落后,俄国军队“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116。这样,是否关注军队里面的阶级成分、进行阶级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条截然不同的瓦解旧军队工作路线的根本区别。孟什维克的瓦解旧军队工作路线之所以错误,根本上就在于“不敢作出军官具有资产阶级成分的估计;不敢在进行军队工作时承认阶级差别,承认占多数的‘士兵’出身于农民和工人,而占极少数的是贵族子弟或通过服兵役而混迹于贵族行列的资产者”117。和孟什维克的路线完全不同,布尔什维克把争取军队工作的重心放在士兵一边,把争取军官放在从属的地位。在军官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公开作出了整个阶层是反动的这一无产阶级的估计,因而得出了果断的结论:利用有反政府情绪的军官‘做情报工作’,吸收‘个别成员’到我们党的军事和战斗组织中来。”118关于旧军队中的军官工作,布尔什维克的决议认为:“鉴于(1)军官的社会阶级成分和军官作为一帮职业军人的利益,迫使他们竭力要保持常备军和保持人民的无权地位,(2)因此,在目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整个军官阶层起着反动的作用,(3)目前一些有反政府情绪的军官集团并没有起积极的作用,(4)然而,个别的军官有可能转到我们党这方面来,这些军官在军队起义和军队转到人民方面的时候,以及在为武装起义进行技术准备的时候,都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军事素养作出很大的贡献,———军事和战斗组织代表会议认为:(一)军事组织不可能在军官中建立独立的社会民主党的组织;(二)必须利用目前一些有反政府情绪的军官集团来做情报工作,并吸收个别成员到我们党的军事和战斗组织中来担任指导员和实际领导者。”119这是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对于争取军队工作的原则立场和基本路线,从而保证了后来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在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军队中,“地主阶层把持着军队的大部分高层职位,实际上海军的整个军官团都属于贵族阶层。”120“沙皇政府的1500万左右军队中有80%的士兵来自农村。”121

  此后,列宁又结合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特别强调士兵成为瓦解沙皇军队核心的历史必然性。士兵成为军队起义的核心,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进入19世纪以后,特别是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大批产业工人被强征到军队,改变了原来俄国军队中单纯农民成分的构成。例如,“1825年俄国第一次发生了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参加这次运动的几乎全是贵族”122。而且,1825年起义的领导者也几乎全是军官,“即由于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接触到欧洲的民主思想而受了感染的一些贵族军官。当时还是由农奴组成的士兵群众抱消极态度”123。但是半个多世纪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到了1905年革命时期,随着俄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大罢工的发展,爆发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军队起义。在这些军队起义中,“身穿军装的工人和农民则是起义的灵魂”124。因为领导起义的士兵多数是具有革命觉悟的产业工人,而这个时候的军官们“除少数人外,不是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情绪,就是具有直接反革命的情绪”125。1905年,列宁在日内瓦亲切会见了“波将金号”起义的领导者———水兵阿·恩·马秋申科。

  根据1905年革命的教训,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力量,来积极、大胆、机智、主动地争取动摇的军队……如果我们忘记在起义的时刻还需要进行实际具体的斗争来争取军队,那我们就会成为可怜的书呆子”126。到了十月革命时期,列宁更加积极、主动地指导开展瓦解旧军队工作,最终使布尔什维克党“不论在苏维埃中,不论在军队里,不论在国家中都拥有了多数”127。因为已经掌握了彼得格勒、莫斯科和波罗的海舰队这三个据点,列宁认为发动起义“我们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获得胜利”128。实质上,十月革命也是列宁力排众议、亲自领导的结果。

  (五)坚持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重要方式

  列宁认为,“必须注意到斗争的方法和手段必然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和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改变”129。无产阶级应该根据各国的乃至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条件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不放弃合法组织,但不局限于合法组织。”130迷信合法斗争固然不对,单单采取秘密斗争这一种形式也无法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革命高潮时期,“党的秘密机关必须保存。同时绝对必须最广泛地利用现有的比较广泛的自由。除了秘密机关以外,绝对必须建立大批新的、公开的和半公开的党的(以及接近党的)组织。”131当革命进入低潮的时候,党又“应当善于在必要的地区重新转入地下状态。”132

  19世纪后期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没有任何政治自由可言。军队更被反动势力视若禁脔,在旧军队中开展工作更加艰苦、危险。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或者各级党组织在军队中的发展,都只能从秘密小组开始。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地下工作和公开工作密切配合,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推翻最反动、最野蛮、最残暴的沙皇政府”133,俄国革命的斗争形式有其独特性,“俄国革命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特点是斗争形式繁多”134。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相结合,在军队中开展工作更要求如此。

  军队中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是瓦解旧军队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早在1897年,列宁就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要研究各种秘密工作的细节,并且强调“不加强和发展革命的纪律、组织和秘密活动,就不可能同政府进行斗争”。135把布尔什维克党建设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组织,从而摆脱组织工作中的手工业方式,是列宁建党学说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系统阐述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在这本经典着作中,列宁提出“我们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136。为此,必须坚持“秘密性和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种组织必须是不很广泛的和尽可能秘密的组织”137。因为,这种职业革命家组织作为党的领导核心越能够保守秘密,也就越难以被反动警察所破坏,越能够在斗争中发挥组织和领导群众的积极作用。正如有的学者评述,“‘新型政党’出于安全考虑不可能是公开的和民主的。如果它采用西欧政党的实践模式,它将很快被沙皇的密探渗透并粉碎。”138

  1917年9月27日,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给芬兰陆军、海军和工人区域委员会主席伊·捷·斯米尔加的信》中建议:“应当建立一个由最可靠的军人组成的秘密委员会,同他们进行周密的讨论,收集(并亲自核对)关于彼得格勒郊区和市区军队的编制和布防、关于芬兰部队向彼得格勒的调动、关于舰队的动向等等的精确情报”139。列宁并且认为,“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变成可笑的傻瓜,就会只有一些漂亮的决议和苏维埃,而没有政权!”140。但是,列宁这些正确的斗争策略思想,历史上曾经遭到取消主义、党内的召回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派别的激烈反对,因而“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秘密的党和合法的工作这个问题,是党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革命后的整个时期,一直是使俄国社会民主党感到关切的问题,在党的队伍中引起了最激烈的内部斗争。”141特别是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乘机泛滥。因此,从1908年到1914年,列宁先后撰写了《取消取消主义》(1909年)、《秘密的党和合法的工作》(1912年)等一系列论着,严厉批判了否定党的秘密工作的取消派和召回派,并把它们开除出党。列宁在和各种取消主义派别———取消主义和召回派斗争的同时,系统阐述了秘密的党和合法的工作相结合的策略思想。他指出,当反动统治猖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必须改变原来的、已不适用的公开冲击的策略,努力建立和巩固党的秘密组织,进行秘密工作,从而保护党的生存、以便坚持革命工作。否则,就是取消党、取消革命。列宁认为,善于把秘密活动和公开活动结合起来,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把公开的杜马活动同党的秘密活动结合起来。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将表明经历了革命的第一个战役的党已经成熟,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会为无产阶级在第二次战役时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更巧妙地、更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取得更为决定性的胜利提供一个保证。”142事实上,列宁一生就进行了长期、艰难和卓越的秘密革命工作。为了躲避警察的追踪,列宁不得不经常在各地流亡,有时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列宁变换了8次住址。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列宁经常用不同的身份证居住。二月革命后回到俄国的列宁直接、巧妙地领导了武装起义的各项秘密准备工作。通过《四月提纲》,列宁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与策略;“列宁的政治意志,他的激情,他对反对者的无情批判,最终战胜了反对意见、怀疑和动摇”14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严正地指出:“社会主义叛徒们在1914—1917年没有做好利用军队去反对各国的帝国主义政府的准备工作。布尔什维克从1914年8月起,就通过自己的全部宣传、鼓动和秘密组织活动做好了这种准备工作。”144

  三、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启示

  综上所述,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是在其亲自参与、领导俄国20世纪三次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旧军队的瓦解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引起的空前严重危机分不开,更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自觉的革命斗争”145的结果。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精髓在于“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146“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147列宁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不仅科学分析了军队的阶级本质,看到了旧军队自身“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148,而且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绝大多数旧军队土崩瓦解,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深入学习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横空出世说明,必须始终根据时代和实践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破天荒第一次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瓦解旧军队的成功经验,回答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如何深入、发展的重大历史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列宁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149十月革命中,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和俄国国情,克服艰难险阻,长期不懈地在反动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军队中开展阶级斗争宣传,最终从根本上瓦解了反动统治。十月革命“最为重要的宝贵遗产是无产阶级联合士兵和农民共同反抗资产阶级,是广泛动员工人、士兵和农民改变旧世界的壮举”150。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有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理论。

  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形成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51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也不会少。“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52面对变局与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赢得伟大斗争胜利的能力,才能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原创性的贡献。

  其二,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成功实践说明,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军队。

  军队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的影响。不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军队,就会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军队;不用先进、正确的思想统领军队,就会有落后、错误的思想扰乱军心。“一支军队,不是被这种政治所化,就是被那种政治所化。”153“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54十月革命中,列宁、布尔什维克党要求军队中的党组织“一分钟也不能离开阶级斗争的立场,应该力求把军事组织建成为一个鼓动宣传的中心”155。列宁强调:“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向工人和士兵灌输绝对必须进行推翻克伦斯基政府的殊死的、最后的斗争的思想。”156列宁、布尔什维克党正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宣传、鼓动工作,瓦解了俄国沙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数百万大军。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布尔什维主义是1903年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157。

  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军队绝对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国家大柄,莫重于兵。”1581992年,邓小平在着名的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159当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特别是‘颜色革命’的现实危险”160,面对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手段的新变化、新挑战,我们不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还要有应有的政治定力。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无论思想怎么开放、价值如何多元,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刻也不能弱化。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传家宝,“用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部队是最有效的政治训练”161。在新时代,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162。

  其三,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与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尖锐斗争说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有效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各种错误观点。

  如上所述,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就是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列宁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分析国家、军队的性质以及军队与政治、军队与国家的关系。列宁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163,而“军队是支持旧制度的最坚硬的工具,是维护资产阶级纪律、支持资本统治、保持并培养劳动者对资本的奴隶般的驯服和服从的最坚固的柱石。”164只要坚持彻底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立场,就必然要瓦解旧军队、打碎旧军队、解散旧军队,并用新军队来代替它。与此截然相反,孟什维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考茨基等背弃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避免提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提出的关于统治阶级的问题”165,进而责备布尔什维克党瓦解旧军队。孟什维克、考茨基等机会主义者的一切谬论的本质就在于,他们的理论“变成一种自由派资产阶级的学说,只承认无产阶级的非革命的‘阶级’斗争”166。

  当前,一些所谓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其本质同样是否定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进而抹杀军队的阶级性、政治性。批驳“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法理阐述、政治分析等等,但是更切实的还是历史反思,“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67;最根本的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168。离开马克思主义,就难以辨别是非;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两面派的态度,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十月革命胜利70多年后的苏联解体和苏军的瓦解,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1991年苏联解体、苏军瓦解固然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苏共放弃了列宁的建军原则,质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一句话,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阳奉阴违。“戈尔巴乔夫具有非同寻常的狡猾和两面派特点……他强调自己忠于列宁主义,却又极力破坏这种意识形态。”169惨痛的教训促人警醒。重温列宁关于军队性质、国家与军队关系的重要思想,有助于提高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的免疫力和辨别力。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强军之魂”170。

  结语

  通过梳理与学习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第一,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瓦解旧军队的正确策略与巨大成功无可辩驳地回答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坚持、深入的问题。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171和“否定革命”172的修正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恩格斯晚年痛斥了这些谬论,列宁用强有力的行动给了修正主义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也反映了列宁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列宁主义的风格是直截了当的对抗。”173第二,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列宁真诚关心与帮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对亚洲的觉醒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充满信心。“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及全球反帝国主义斗争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斗争所具有的相应的意义,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174第三,列宁瓦解旧军队策略思想的本质,是如何开展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想象,当年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在长期、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焕发出的党性光辉。许许多多革命士兵因为散发传单、鼓动起义被沙皇政府秘密审判、流放、处决175。然而,“革命理想高于天”176。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用坚定的、彻底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信念,最终击垮了沙皇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数百万大军。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指出:“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177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重温这一历史,其根本目的就是思考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注释

  1《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5页。
  2(1)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3(2)[俄]乌索夫:《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二十世纪20年代》,赖铭传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4(3)张伊宁等主编:《中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理论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85-387页。
  5(4)[德]罗伯特·格瓦特(Robet Gerwanth):《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朱任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6(5)李景治:《俄国十月革命争取和改造旧军队的经验》,《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5期。
  7(6)吴伟:《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的民主化及其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8(7)姚海:《俄国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9(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2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0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12(3)张伊宁、鲍世修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军事问题的基本观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1页。
  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6页。
  14(5)[苏]卡尔加洛夫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军队和军事科学》,曹汀等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7年,第50-51页。
  15(6)《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
  16(7)《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4页。
  17(8)《列宁全集》第12卷,第103-104页。
  18(9)《列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9页。
  19(10)《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页。
  20(1)《列宁选集》第3卷,第132页。
  21(2)《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3页。
  22(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2页。
  23(4)《列宁选集》第2卷,第700页。
  24(5)《列宁选集》第2卷,第726页。
  25(6)《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8页。
  26(7)《列宁全集》第26卷,第45页。
  27(8)《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5页。
  28(9)《列宁全集》第28卷,第91页。
  29(10)《列宁全集》第13卷,第282页。
  30(11)《列宁全集》第26卷,第45页。
  31(12)《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513页。
  32(1)《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2页。
  33(2)《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8页。
  34(3)《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9页。
  35(4)《列宁全集》第28卷,第172页。
  36(5)《列宁全集》第10卷,第318页。
  37(6)《列宁全集》第28卷,第323页。
  38(7)《列宁全集》第13卷,第368页。
  39(8)《列宁全集》第11卷,第366页。
  40(9)《列宁全集》第10卷,第317页。
  41(1)《列宁全集》第10卷,第320页。
  42(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43(3)《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6页。
  44(4)《列宁全集》第10卷,第320页。
  45(5)《列宁选集》第2卷,第494页。
  46(6)《列宁选集》第2卷,第521页。
  47(7)《列宁选集》第2卷,第521页。
  48(8)《列宁选集》第2卷,第523页。
  49(9)《列宁选集》第2卷,第491页。
  50(1)《列宁选集》第2卷,第493-494页。
  51(2)《列宁全集》第26卷,第18页。
  52(3)《列宁全集》第27卷,第301页。
  53(4)《列宁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页。
  54(5)《列宁全集》第28卷,第217页。
  55(6)《列宁全集》第13卷,第368页。
  56(7)《列宁全集》第16卷,第436页。
  57(8)《列宁全集》第16卷,第436页。
  58(1)《列宁选集》第4卷,第252页。
  59(2)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35):《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献》(2),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593页。
  60(3)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32):《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2),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25页。
  61(4)[俄]乌索夫:《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二十世纪20年代》,赖铭传译,第23页。
  62(5)《列宁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9页。
  63(6)《列宁全集》第17卷,第33页。
  64(7)《列宁选集》第1卷,第526页。
  65(8)《列宁选集》第1卷,第404页。
  66(9)《列宁选集》第1卷,第415页。
  67(1)《列宁全集》第7卷,第286页。
  68(2)[苏]格里尼申:《列宁军事活动》,何希泉、高瓦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57页。
  69(3)李景治:《俄国十月革命争取和改造旧军队的经验》,《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5期。
  70(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81页。
  71(5)《列宁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1页。
  72(6)《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73(7)姚海:《俄国革命》,第50-51页。
  74(8)《列宁全集》第26卷,第166页。
  75(9)[苏]Ф·A·舒雷金:《1917年北方战线士兵群众的革命运动》,莫斯科,1958年,第54页,转引自吴伟:《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的民主化及其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76(10)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第267页。
  77(1)《列宁选集》第2卷,第782页。
  78(2)《列宁全集》第27卷,第78页。
  79(3)《列宁全集》第28卷,第318页。
  80(4)《列宁全集》第12卷,第203页。
  81(5)《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5页。
  82(6)《列宁选集》第1卷,第71页。
  83(7)《列宁全集》第12卷,第102-103页。
  84(8)《列宁全集》第12卷,第102页。
  85(9)《列宁全集》第12卷,第104页。
  86(10)《列宁全集》第13卷,第282页。
  87(11)《列宁全集》第12卷,第103页。
  88(1)姚海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89(2)姚海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卷》,第100-101页。
  90(3)《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5-196页。
  91(4)《列宁全集》第29卷,第195-196页。
  92(5)《列宁选集》第3卷,第338页。
  93(6)《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3-274页。
  94(7)《列宁全集》第17卷,第156页。
  95(8)《列宁全集》第7卷,第148页。
  96(9)《列宁选集》第4卷,第201页。
  97(10)《列宁选集》第1卷,第145页。
  98(11)《列宁选集》第1卷,第438页。
  99(1)《列宁选集》第1卷,第440页。
  100(2)《列宁选集》第1卷,第363页。
  101(3)《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7页。
  102(4)《列宁全集》第7卷,第286页。
  103(5)《列宁全集》第12卷,第31页。
  104(6)《列宁全集》第12卷,第54页。
  105(7)《列宁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1页。
  106(8)《列宁全集》第12卷,第204页。
  107(9)《列宁全集》第27卷,第1页。
  108(10)《列宁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109(11)姚海:《俄国革命》,第224-225页。
  110(1)[苏]格里尼申:《列宁军事活动》,何希泉、高瓦译,第155页。
  111(2)《列宁全集》第4卷,第347-348页。
  112(3)《列宁全集》第9卷,第138页。
  113(4)《列宁全集》第4卷,第348页。
  114(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115(6)《列宁全集》第13卷,第281页。
  116(7)《列宁全集》第13卷,第315页。
  117(8)《列宁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2页。
  118(9)《列宁全集》第15卷,第302页。
  119(1)《列宁全集》第15卷,第301-302页。
  120(2)[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7版)》,杨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5页。
  121(3)钱茂堂:《十月革命准备期间布尔什维克党与农民群众》,《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22(4)《列宁全集》第28卷,第322页。
  123(5)《列宁全集》第28卷,第324页。
  124(6)《列宁全集》第28卷,第325页。
  125(7)《列宁全集》第28卷,第325页。
  126(8)《列宁选集》第1卷,第683页。
  127(9)《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4页。
  128(10)《列宁全集》第32卷,第277页。
  129(11)《列宁全集》第16卷,第73页。
  130(12)《列宁全集》第26卷,第30页。
  131(1)《列宁全集》第12卷,第77页。
  132(2)《列宁全集》第12卷,第139页。
  133(3)《列宁全集》第27卷,第2页。
  134(4)《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135(5)《列宁选集》第1卷,第158页。
  136(6)《列宁选集》第1卷,第386页。
  137(7)《列宁选集》第1卷,第393页。
  138(8)[英]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3页。
  139(9)《列宁全集》第32卷,第259页。
  140(10)《列宁全集》第32卷,第259页。
  141(11)《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4页。
  142(1)《列宁全集》第17卷,第130页。
  143(2)姚海:《俄国革命》,第222页。
  144(3)《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页。
  145(4)《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7页。
  146(5)《列宁选集》第4卷,第775页。
  147(6)《列宁全集》第28卷,第5页。
  14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9页。
  149(1)《列宁选集》第2卷,第281页。
  150(2)唐庆、陈兴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151(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152(4)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共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2版。
  153(5)高津滔、刘明福:《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国家化”错在哪里?》,《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154(6)陈寿:《三国志·蜀书》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30页。
  155(7)《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第471页。
  156(8)《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0页。
  157(9)《列宁选集》第4卷,第136页。
  158(10)张廷玉等:《明史·田大益传》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4123页。
  159(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页。
  160(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1页。
  161(2)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求是》2019年第24期。
  16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01页。
  163(4)《列宁选集》第3卷,第618页。
  164(5)《列宁选集》第3卷,第641-642页。
  165(6)《列宁选集》第3卷,第642页。
  166(7)《列宁选集》第3卷,第587-588页。
  167(8)刘昫等:《旧唐书·魏征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9页。
  168(9)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求是》2019年第2期。
  169(10)[美]奥多姆:《苏联军队的瓦解》,王振西、钱俊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40页。
  170(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15-216页。
  17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页。
  17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86页。
  173(4)[英]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第12页。
  174(5)[英]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第12页。
  175(6)《列宁全集》第22卷,第1-2页。
  176(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
  177(8)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林全民.列宁瓦解旧军队的策略思想及其启示[J].军事历史研究,2020,34(03):89-10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军事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