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这里的人,都经过了千难万险的锻炼,是多少黄金也换不来的。这番肺腑之言集中地体现了陈云对军事干部的珍视,同时也恰好反映了陈云此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关注军事工作的一个视角。
1917年11月,已在延安的陈云进入中共中央常委,后又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延安时期,陈云更多地从党的建设的高度关注军事干部,并进一步丰富军事政治思想的论述。陈云强调军事斗争之于共产党生死存亡的第一重要地位,明言"军队第一".(《怎样做好财政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陈云改变了军事政治思想,因为军队还是需要共产党去组织领导。1945年5月9日在中共七大上,陈云以长征中的红五军团为例,印证党对军队的主心骨作用:"在别的军队里头,一个连长、团长、师长反水,就可以把队伍带走,可是我们的军队不是这样。某个什么长反水,下面的战士可以把他杀了,不跟他去……这是什么力量呢?这是党的力量。"(《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同时,陈云并不放松对军事干部的政治要求。他着重指出:
"特别是军事系统的负责同志,不要因为怕犯教条主义错误而不敢读书。"陈云进一步敲打军事干部:"会不会产生横蛮霸道的作风?很可能,因为手中有枪杆子,还有功劳。"在提醒"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双方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后,再次警示军事干部:"军队是重要的,但没有地方和人民的支持,会变成光杆,一天也不能立足。"(《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相关论述充满了对军事干部的严爱精神。
四、力主保卫南满彰显重大战略决策能力
抗战胜利后,国共斗争再度跃升为主要矛盾。
1945年9月,陈云与彭真等人进入东北,开始实施中共中央力争东北的战略方针。陈云不时纠正干部的混乱思想,要求"建立长期战争观点",并以"敢于武装"作为党员发动三条件之一(《发动农民是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关键》),为迎接重大军事斗争考验奠定基础。翌年10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南满解放区,以实现其在东北战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意图,南满形势异常险峻。中共中央东北局会议决定派陈云、肖劲光去南满。月底,经党中央批准,成立南满分局(亦称辽东分局),陈云兼任分局书记和辽东军区政委,再一次临危受命。
1946年11月11日,陈云赶赴南满的七道江,参加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此会11日已召开,与会者就主力部队是坚守南满还是撤到北江、日后反攻,发生重大意见分歧,故请南满分局最高军政首长陈云下最后的决断。陈云当夜与参加会议的部队领导干部分头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第二天续开会议,当晚发表重要讲话,拍板坚守南满。陈云为主张北撤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不坚持南满,向北满撤,部队在过长白山时要损失几千人。
撤到北满敌人还要追过来,还要打仗,从南满撤下来的部队又会损失几千人。如果我们从南满撤了,敌人可以全力对付北满,那时北满也很可能保不住,部队只得继续往北撤,一直撤到苏联境内。但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能总住在苏联,早晚有一天还要打过黑龙江,打到北满,打到南满。在这些战斗中,以前从南满撤下来的部队又要损失几千人。而且,当初主力撤向北满留下来的地方武装也会受到很大损失。这样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向北满撤会损失一万多人,占当时我们在北满部队人数的一半。相反,如果我们留下来坚持南满,部队可能损失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但只要守住南满,就不会失去犄角之势,就可以牵制敌人大批部队,使他们不能集中力量去打北满。两相比较,还是坚持南满比撤离南满损失小。"陈云下此最后决断,极有利于统一南满军政干部的思想,鼓舞斗志,为同国民党坚决开展"四保临江"的战斗奠定了基础。在陈云当机立断与积极推动下,东北各军区协同作战,广大指战员"发扬打硬仗、打大仗、打恶仗的坚强决心",浴血奋战,再加之群众路线的推行、土改政策的推广,以及对敌俘虏政策的改进等种种举措,南满战局终于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到1947年7月,辽宁、辽南、安东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南满根据地扩大和巩固了。
决策保卫南满,是陈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与军事活动的巅峰之作。陈云在决胜东北前期的相关言说已透露了他力主坚守南满的必然性。综合分析,稍加提炼,陈云军事决策思维的要义大体有三点,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一是政治大局观念。总体而言,陈云是政治家,而非军事家。也正因此,他参与的军事活动更多地体现了政治大局观。抢占东北,是党中央既定的战略目标。陈云勇于担当、排除万难,为的就是确保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在战斗与退却的抉择方面,陈云必然是主张战斗。至于南满,虽非党中央关注的重点区域,但从东北一盘棋的高度来看,此地自然不可轻弃。事实上,陈云坚守东北还是从更高的全国大局着眼:"再大一点的范围来说,关内、关外要有配合。现在关内正打,配合我们关外。如此配合下去,敌关外不能增兵,则北满与东、西、南满很有可为。"(《坚持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如此宽阔的视野,非单纯的军事干部所能具有。
二是军政结合的大匡算技巧。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高超的政治远见,陈云军事决策还建筑于军政结合的大匡算技巧。陈云早于1946年7月,就对中国政治未来走向作过令人信服的预见:"全国军队:国民党三分之一,杂牌三分之一,我们三分之一,打来打去,杂牌会和我们靠拢的,我们将越打越大。""全国、全世界的大势,我向上,敌向下。"(《发动农民是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关键》)这一富有智慧的军政大匡算,势必鼓舞士气,大增必胜决心。在临江会议上,陈云对放弃南满可能遭受损失的匡算,同样令人动容,这也是说服部分军事干部的重要内容。
三是利弊得失的综合比较法。1946年7月7日,陈云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的决议,针对蒋介石国民党"不但要占点,而且要占面"的野心,表示宁愿战斗到底,就显示这种综合比较法。因为"与其不战而失如此广大地方,将来不能收复,不如战而失地,将来还可收复。况且战的结果,除某些城市要道还可能失去外,我亦有粉碎蒋军进攻,收回许多失地之极大可能".(《东北的形势和任务》)两相对比,自然是战胜于和、非战不可了。陈云的综合比较法对于他决策坚守南满也同样有效。1947年1月7日,陈云明言:"所以一经比较,就能够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又比如,今天我们要不要在南满坚持,只要把现在坚持所带来的牺牲与将来退到长白山可能造成的牺牲,大小轻重,有无价值,加以比较,就容易作出必须坚持南满斗争的决定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这已是在教人以法,后来者当认真体悟。
参考文献:
[1][4][5][7][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5.48-49.53.54.58.70. 168. 173-174. 199-205. 471.
[2][3]陈伯钧。陈伯钧日记·文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54-155.158.164.
[6]刘杰。陈云在红军时期对军事斗争的历史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2005(2)。
[9]肖劲光。在南满的战斗岁月里(上)[A].星火燎原1984(3)[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10.
东北①历来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中、日、俄势力在这里交织,先后发生过沙俄入侵东三...